高銘巍
遼寧警察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6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受到新型毒品的危害,因此,普及禁毒知識,加強心理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等方式來預防新興毒品危害。
新型毒品的濫用,是指為了滿足個人的某種精神上的需求,通過非法的手段,獲取并使用的行為,嚴重違反了國際禁毒公約,并且觸犯了我國的法律。法律所規定管制的甲基苯丙胺(冰毒 C10H15N)、氯胺酮(C13H16ClNO·HCl)等主要以人工化學合成的致幻劑、興奮劑類精神藥物,這些藥物都具有成癮性,將這些藥物用于非醫療手段,其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主觀方面必須有想吸食、注射新型毒品的故意;
2.行為人必須已經實施吸食,注射新型毒品的行為;
3.行為人必須已經吸食,注射新型毒品。
近年來,我國毒品犯罪形式非常嚴峻,根據國家禁毒委發布的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吸食新型毒品的人數達79.8萬人,占全部吸毒人員總數的38%,2013年和2014年,這個數字分別達到了104.8萬和117萬,分別占全國吸毒人員總數的43.8%和45%。
新型毒品是興起的一種流行性毒品,其主要成分是一些具有成癮性的人工合成的化學類藥物,所以新型毒品又被人稱為“實驗室毒品”、“化學合成毒品”。相對于傳統毒品,新型毒品有其獨特的隱蔽性、種類的多樣性,對人體主要有興奮、抑制或致幻的作用。在一線收集到的毒品犯罪的資料顯示,新型毒品其種類之多、隱蔽性之復雜、對青少年的危害性都大大超出傳統毒品所帶來的危害。
針對青少年的生活環境,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對象,有針對性的提出了青少年同輩群體毒品預防教育模式。
青少年同輩群體(peer group),又稱同齡群體、同伴群體或伙伴群體。該群體是由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社會地位和行為方式相近的青少年自發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它常常作為其成員的主要參照,對群體中成員的價值觀、心理狀態、志向、抱負和行為規范等個體塑造和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青少年同輩群體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以受中、高等教育的學生同輩群體,一部分是在社會中不斷成長的社會青少年同輩群體。
1.通過同輩群體可以真實地了解個體的內在心理;
2.個體在青少年同輩群體內所學的內容不僅是其他傳統教育方式獲得知識的重要補充,而且相對印象深遠;
3.個體可能更樂意接受同輩群體內的批評教育;
4.青少年同輩群體不僅對群體中的成員進行長期的心理暗示,而且長時間的交往也提高了成員的交往能力。
青少年在接受中、高等教育后與家庭、父母之間的聯系逐步的減少,與同輩之間的聯系密切。青春期是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有研究表明,同輩群體的影響便逐漸增強且日益重要。從16周歲到25周歲左右,青少年同輩群體對其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有著普遍而又深刻的影響。同輩群體環境作為一種區別于政治、經濟、文化、大眾傳播等的微觀環境,對其成員間的道德觀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交往的自由性。人際交往是一個隨機選擇、自由組合的過程。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的成員之間在長期的接觸中容易產生較高的心理認同感,并且更容易相互依賴,彼此信任。大部分青少年同輩群體常常在彼此相遇相知的過程中,形成一段關系,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愛情。青少年同輩群體成員之間交流身份密切且頻繁、交談內容廣泛,利用青少年同輩群體其內部較強的行為約束力來統一規范青少年的行為,使其拒絕新型毒品。在青少年同輩群體中如果群體中的成員認定了一致的行為和態度,成員就會自然的感知到只要肩負了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就會得到群體內其他成員的認同,自身也會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以及心理上的安全感。從這種角度出發,對青少年進行毒品預防教育使用團體干預的方式,效果應該是優于其他方式的。
第二,影響的互感性。對青少年同輩群體的特點,加強對青少年同輩群體中核心人物的新型毒品預防教育。該群體中的核心人物是獲得了群體中其他成員的普遍認可后自然而然產生的,他對群體間的其他成員具有較強的感召力。因此,對核心人物應重點培養,使之成為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的正面推手。在青少年同輩群體中,成員的行為模式往往表現為互相模仿,其主要原因是由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在現實社會,青少年在進行逐步社會化時,將成人和社會的規范和價值觀念逐步吸收、接納,成為自己踐行的規范和自身內心的價值觀念。青少年長期生活在相似性極強的青少年同輩群體中,在群體內集成的群體壓力和互動下,成員往往會放棄自己的某些個人思想、價值觀念以及行為的方式方法,采取與群體中大多數成員一致的行為模式,使自身行為表現出順應的特點。因而有了良好的典范存在,加之成員間的模仿性行為,更有利于青少年預防新型毒品的危害。
第三,新的自我同一性。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正處于從生理成熟向心理成熟過渡的一個重要時期,青少年同輩群體的行為模式正是青少年自發建立的一種新的自我同一性的集合。青春期身體的急劇變化引導著青少年急切地想認識自己,各種本能沖動助長了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機,他們竭力去追求和扮演成年人的角色。這一迫切想證明自己的心理,成為青少年成長潛伏的隱患,即青少年容易抵制不住誘惑,嘗試吸毒、飲酒等其他偏激的行為來尋求自我的同一性。在對青少年關于新型毒品犯罪的研究中發現,同伴中存在的毒品使用和同伴對新型毒品的態度是青少年吸食毒品的兩個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同時,當青少年同輩群體反對吸毒的態度強烈時,青年人使用毒品的現象就很少。雖然父母的態度也會對青少年的毒品使用有影響,但是比青少年同輩群體間的態度影響要小。
在傳統的對青少年普及預防毒品知識的教育基礎上,對現今最新一代的新型毒品(即第二代新型毒品)進行青少年預防教育,有針對性的提出青少年同輩群體教育現策,創新增強學生毒品抗逆力(Resiliency)。同時,將青少年心理社會因素與新型毒品使用與“藥物”濫用因素相結合,創新降低涉毒期待值,結合青少年同輩群體教育方法并行,提高預期教育效果,進而加強青少年對新型毒品的危害認識,有針對性的避免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