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曉龍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未婚同居關系是指無配偶的男女雙方自愿長期類似婚姻關系的共同生活,但沒有履行結婚手續的事實狀態。未婚同居財產糾紛是指單方起訴解除同居關系時,因同居期間雙方合法共有財產的分割而引起的糾紛。2003年我國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中規定:同居期間雙方因財產糾紛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但關于未婚同居財產糾紛案件的重要依據仍然是1989年《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若干意見》。雖然《若干意見》對于未婚同居財產有一些規定,但是其局限性也特別明顯,特別是未婚同居期間取得財產定性不明,導致財產糾紛案件司法實踐的標準不一,不利于保護未婚同居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我們需要進一步的發現我國目前在未婚同居財產規定方面的不足,并且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未婚同居財產糾紛要解決的關鍵在于未婚同居的財產歸屬定性,對未婚同居期間雙方所得財產的所有權進行區分,使各種財產歸屬明晰后,接下來的未婚同居財產問題糾紛才能迎刃而解。由于法律法規沒有對共有財產和個人財產進行明確的區分,現實生活中未婚同居雙方也很少約定雙方財產的歸屬定性,導致法官在裁決中缺乏裁判依據,有可能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結果。這樣不僅不利于非婚同居當事人合法財產權益的保護,而且也不利于維護法院判決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導致司法不公。
目前我國處理未婚同居財產糾紛主要參考依據皆為《若干意見》第10條的規定,但其在該財產糾紛解決中只是起著指導性的作用,并且在一些措辭上也極具模糊性,不利于明確未婚同居財產的歸屬定性和分割方式,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未婚同居雙方約定財產制的受限。非婚同居是雙方當事人自由選擇的生活方式,屬于民法范疇,對于未婚同居期間取得的財產,雙方具有自我支配和處分的權利,只要不違背國家和公共利益,應當得到認可。但《若干意見》第10條中未出現有關約定財產制的內容,直接將未婚同居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對待,完全沒有尊重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權利,是不尊重人權的體現。相反的,在《婚姻法》第19條中有關于夫妻可對婚姻財產約定的規定,是對雙方當事人財產權利意思自治的尊重。因此,對于未婚同居財產約定受限的問題,我們應當予以重視。
第二,“共同所得”的解釋存在分歧。若將“共同所得”內容僅僅局限于雙方共同勞動和生產所得,未免有失偏頗,這將造成共同財產取得的途徑和方式變得更為狹小,有些非婚同居家庭的家庭收入為完全依靠一方勞動收入的模式,另一方全職在家料理家務,這樣的理解將對另一方的財產權益將會造成不利影響。若將“共同所得”的概念擴大到和《婚姻法》“共同所有”一樣,這對于同居關系中那些付出較多勞動的一方又是不公平。所以對于不同未婚同居財產關系不能一概而論,應有區別的對待。
第三,“一般共有”的解釋頗具爭議。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而該規定中的“一般共有”在用詞上具有滯后性,無法區分未婚同居期間的財產共有財產應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對未婚同居財產的歸屬定性引來了諸多麻煩,這在司法實踐中是頗具爭議的。
對于未婚同居期間取得的財產,應當如何定性問題,學界觀點不一,包括法定夫妻財產說,基于合伙理論的共同共有說,按份共有說,有限的分別財產制說等。通過對以上觀點的學習和研究,以及對未婚同居財產和法定婚姻財產的比較,我們應當結合實際,對未婚同居的財產定性進行更合理的規定。
未婚同居除了未經過法定婚姻登記程序外,其實與法定婚姻有諸多相似之處,兩者都是雙方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互享情感,互相幫扶,以及經濟上也有緊密的聯系,但最突出的不同之處在于法定婚姻共同生活的穩定性。法定婚姻財產共同共有的實質性基礎就在于雙方的穩定性的共同生活事實,正是因為雙方有穩定性的共同生活基礎,加之雙方法定的身份契約中的權利與義務的履行,使雙方的財產達到了高度的混合性,形成了共同共有的財產關系。
而未婚同居共同生活的穩定性卻不是那么容易確定,應結合具體情況來考量,但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具有穩定性共同生活的未婚同居。之所以以是否穩定性共同生活的標準來定性未婚同居財產,是因為穩定性未婚同居在此期間雙方共同生活,相互幫助,相互撫養,是有感情基礎的,是雙方為了獲取夫妻身份關系而暫行的一種事實狀態。雖然沒有進行婚姻手續登記成為正式夫妻,但在此期間,雙方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的撫養關系和財產共存關系,其穩定性的生活形式導致雙方財產的混合程度和正式婚姻財產的混合程度是相近的,也是非穩定性同居雙方財產的混合程度不可比擬的,所以對未婚同居財產的歸屬定性要充分考慮這一現實問題,這將有助于未婚同居財產糾紛的解決。
當未婚同居雙方的共同生活狀態呈現出穩定性時,在同居期間取得共同財產,應定性為“共同所有”,即同居期間無論個人所得還是雙方共同所得,都屬于同居雙方共同財產,共同共有,但類似于《婚姻法》第18條規定的那樣,同居期間一方的傷殘補助金、一方的專用生活用品等,應屬于個人所有;當未婚同居的雙方共同生活狀態認定為非穩定性時,在同居期間取得共同財產,應定性為“共同所得”,即同居期間只有雙方共同勞動和生產所得財產是同居雙方的共同財產,推定共同共有,除非雙方有證據證明是按份共有;個人所得歸各自所有。
穩定性未婚同居在現實中應當如何認定,這是個值得深思而有價值的話題。穩定性是一個較為主觀的標準,不同的人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認識和經驗可能會做出不同的評價,但這不利于司法實踐。因此我們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表現出的具有穩定性共同生活的同居事實,來認定雙方為穩定性未婚同居,以區別于其他未婚同居行為。本文認為穩定性未婚同居行為可以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穩定性共同生活的狀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通過時間來印證,即雙方共住共生活了幾年,對于年限的客觀認定,各國也有不同的標準,這需要根據各國的不同國情來確定。之所以建議我國適用兩年制,主要是參考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關于離婚情況中“因感情不和分居滿兩年”的規定。
生育子女是雙方共同性生活的證明,意味著雙方具有持續穩定性共同生活的跡象;另一方面也是符合子女利益的優先考慮,保障未成年人子女的合法權益和為其提供一個有利的生活環境。
換言之,這種情況就是事實婚姻,雙方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并導致周圍群眾認為雙方是夫妻關系的。若同居雙方未有穩定性共同生活的事實,也不可能被第三人足以信賴為“夫妻”。
以結婚為目的的未婚同居,表明兩方具有謀求穩定性婚姻狀態的意愿,并為此而共同生活。結合現實中的一些生活事實,可以認定為雙方有結婚目的的同居行為有很多,如:雙方父母的認證,彩禮,同居協議中的約定……
對于未婚財產定性的問題,我們應當早做認定,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使法律切實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