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法院,浙江 臺州 318020
司法調解制在我國來說是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他作為一種機制來解決爭端,并有化解社會矛盾,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訴訟成本等很多優點。當前來看,司法調解制度不管是在立法上還是在司法實踐上都暴露出了很多的缺點和弊端,如法官存在“判壓調”,“惡意調解”等,這些壞的事件的發生給人民法院帶來了很多的負面的影響,造成當事人不服法院的種種情況的發生。因此,要提高和完善現有的民事司法調解制度,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司法調解制度也稱訴訟調解,是指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就處分自己的權利、義務進行平等協商、達成協議、從而化解矛盾、解決是非糾紛的訴訟活動。司法調解制度在我國的民事及商業審判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民事訴訟法中,調解已經是一種結案方式。
司法調解制度具有以下價值和功能:1、調解的價值理念符合我國傳統的文化,使其容易被當事人所接受,更符合中國的價值觀。2、司法調解使訴訟程序變得簡單、高效。3、運用調解制度也符合當代國家管理職能的調整轉型,推動政府由傳統的管理型政府向新型的服務型政府。4、在處理一些特定的案件時,運用調解制度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社會效果,能有效解決矛盾、平息糾紛,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
目前,我國在實際司法過程中的調解工作存在問題有:一是法院過度看重調解結案率,將其納入相關工作人員和法官的業績考核指標中。二是缺乏有效的調解技巧,以致于調解效果不佳,過于形式化。
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司法調解制度存在的不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從立法角度上說,“事清責明”的規定非常不合理,對司法調解制度的立法也不夠具體和完善,同時,司法調解的程序比較隨意;從實務角度上講,適用調解制度時,主審法官同時兼任了審判和調解的任務,加上每個法官專業知識背景程度與生活經驗不同,難免會按照自己的經驗和態度來主持調解,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調解過程對雙方當事人施加影響,以此來促進調解的成功,甚至還存在惡意調解。
隨著我國法制制度的進程和法制觀念的推廣,當事人之間自主協商解決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在日常生活中,調解紛爭的方式五花八門,審判和調解等都是解決糾紛的方式,但是雙方當事人相互協商,最終達成一致被認為是最直接有效,也最省時省力省錢的解決途徑,因此如果能在調解解決的情況下,仍繼續要求調查事情真相,還原事實則給出公正判決就是多此一舉了。忽略調查求真相求公正的程序才能實現調解制度的價值,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在取消“查清事實,公正審判”的規定時,同時也要防止當事人濫用手中的處分權。所以筆者建議在與調解制度配套的條文中應規定對一些無效的調解協議和一些有損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調解協議采取有效的補救途徑。
調解結案方式是實踐中已經廣泛運用,要使我國調解制度得到更大的發展與完善,構建調解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想要又好又快地調解結案,法官的調節熱情和積極態度以及當事人自主自愿選擇以調解方式結案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要讓無論是法官還是當事人都充分感受到調解結案的優勢所在。法院應當鼓勵法官多適用調解制度,做盡可能多的工作去勸服當事人接受調解,也可以將調解結案率、好評率與法官考核標準掛鉤。其次是鼓勵雙方當事人主動選擇以調解的方式達成協議,本文認為法院應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層次收費,可以考慮在答辯期前、庭前、庭審時與庭審后的調解收取不同費用,根據調解時間的前后逐漸減少收費,從而有效地提高和平調解的結案率。
另外,調解者自身的能力和專業素質很大程度上要決定調解的成功率。因此我們應當要不斷提高法官自身的專業素質,精心挑選實踐經驗豐富、接受過專業系統的法學或法學相關學歷教育的人才,提高法官隊伍的整體職業素養,并對其進行有計劃、有層次的培訓。
目前,我國的司法調解制度應該屬于調審結合模式,根據前面分析中所涉及的很多問題,筆者認為我國應該學習和借鑒國外推行的調審分離模式的優點,在案例解決中可以適當把調解過程和審判程序相對獨立出來。具體設想是:將整個審判程序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當然是保持我國現有的庭審程序,而另一個部分就是庭前準備程序,也是調解制度適用的時間。在這種設想中,庭前法官主要負責調解程序,不參加庭審,而庭審法官則主持審判程序,不參加調解。自愿原則應當是首要原則,在雙方當事人自愿進行調解,那么就先進行調解程序,若有一方當事人或雙方都不同意調解,或經過調解卻無法達成統一的協議,那么就開展庭審程序。轉入庭審程序后,法官就不得再涉及到調解,而是查清事實依法做出判決。這種模式設想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有利于彰顯司法調解制度的公正性與權威性,也有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另外還可以讓一部分高素質法官專心從事難度較高的庭審工作,提高法院對案件的處理效率,充分發揮其才干。
首先,讓調解程序透明化,使人民大眾都能看到調解的過程,加大立法對調解程序進行有效監督。人民法院在調解過程中,應該遵循當事人意愿,按照他們的要求進行公開或“背對背”調解。其次,加強檢察機關對于調解過程的監督職權,建立專門的監督部門,并做到全程監督調解制度的進行,并賦予當事人到檢察院救濟的權利。筆者認為,現行的法律對于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的權利過少,特別是沒有專門明確對調解制度的監督。檢察院應該享有全面監督權,建議將法院調解也納入其監督范圍,加大監督法院對案件的調解、審判和裁定過程。
“四調聯動”,即人民調解、仲裁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是我國現階段為應對新形勢下凸顯的人民內部矛盾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新的調解機制,綜合運用各個部門的優勢特點,相互合作,使用各種手段和辦法,如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疏導溝通法等,把矛盾化解在最初的萌芽狀態,盡量減少紛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一種可持續發展制度。
調解是一種解決矛盾糾紛的有效途徑,對治理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作為我國民事訴訟法中一項舉足輕重的法律制度,司法調解具有無數可利用的積極作用和價值。我們應該用正確的態度去看待司法制度,充分利用這一被稱為“東方經驗”積極有益的一面,并對此進行不斷地完善和改進,使其在解決社會紛爭矛盾、維護公民權益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我國及世界的調解制度的發展做出杰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