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秦
江蘇俞曉華律師事務所,江蘇 常熟 215500
伴隨著我國商業化模式的不斷進步,如今網絡商業運營的發展十分迅速,可以說市場前景非常廣闊。但是有市場就必然有競爭,有的企業在從事網絡運營的經濟活動中,利用網絡技術的漏洞,運用違規、違法經營的手段或策略,以此來打壓同領域的經營者,這不僅損害其他競爭對手的基本權益,同時也極大影響了網絡化經濟的有序進行,而這一標準即被認定為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
傳統意義上的網絡不正當行為,已在1993年9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做出分類,如網絡間傳播虛假商業信息、不符合實際的宣傳廣告;侵犯商業競爭對手的域名、混淆注冊商標,借以損害、丑化企業名譽;竊取或抄襲同類網站及相關信息的著作權,以此來進行非法傳播,從而達到短時間內牟取利益;以盜用、套用網頁鏈接、埋設關鍵詞的方式,來爭搶商業機會…等等。然而隨著網絡化經濟的不斷發展,新形勢下的網絡經濟又衍生了新的不正當行為。具體表現如下:
1.網絡域名歸屬權紛爭。即搶注其他企業未及時進行注冊的域名,其中包括各項商業信息,直接獲取該企業在網絡上的熱度,以達到非法盈利的目的,由此產生網絡域名歸屬權上的糾紛。
2.利用超鏈接技術漏洞。由于網站防護技術的不同,這給很多不法網絡運營商造成可乘之機,他們往往通過木馬、插件作為媒介,將所運營的網絡廣告直接搭載與網頁更為深層的鏈接之中,從而騙取廣告點擊率,以此賺取不勞而獲的廣告收入。
3.使用框傳輸技術屏蔽。在特定的網頁框中只呈現自己的企業信息,而其他競爭類企業的信息則會通過超鏈接特定形式被完全屏蔽掉,讓眾多網頁瀏覽者只能在屏幕上的視框中看到被強行制定的企業廣告或商業信息,其他企業信息則無法瀏覽或者根本見不到。
4.以埋字符串方式蹭熱度。此種違規者多以埋設字符串技術,將與著名企業的商業信息以相似的符號埋設在自身網頁源代碼中,當網頁瀏覽者想以關鍵詞的形式或符號尋找該企業時,往往搜索到的則是違規者企業,這種偽覆蓋的形式,通常被業內稱為搭便車。
2017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由于網絡化運營空間支系十分龐大,涉及行業領域非常寬泛,同時多種不正當競爭行為表現形式層出不窮,這給法律適用的外部條件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雖然此一法律范疇往往被作為網絡經濟不正當行為的主體,大多數案件判定多依據于此。但從近十多年的實施效果上看,由于不完善的規制,缺乏統一的適用性,主體法律責任不明確等缺陷,它并不能完全涵蓋網絡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很容易造成法律的真空地帶。
目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羅列的法律適用條款,僅僅以行政處罰為主,對事后相關方索要承擔的民事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沒有做出明確規定,這種不完善的規制缺乏較強硬的處罰力度,致使搭便車式的違法行為成本很低,多數不法企業出于私利不惜觸犯法律。“2016年6月北京某技術公司將A網站訴至法院,該技術公司認為A網站以盜鏈接技術直接深度嵌入盜播B視頻網站資源,直接屏蔽了被B視頻網站的貼片廣告,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經法院一審判決,判令A網站不得更改瀏覽器UA設置、鏈接B視頻網站庫終端并賠償該技術公司20萬元。”在此案件中雖然A網站被判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也相應繳納了一定數額的行政罰款,但是從金額上無法與當初B網站所要求的600萬元相比,同時在遠期商業經濟的影響上看,A網站這一行為給B網站所帶來的損害就廣告費而言便遠不如此,況且A網站此后只是觸發了網絡輿論的聲討,卻并沒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而在的運營情況方面也沒有受到法律層面的限制。
目前我國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由于網絡經濟中民事權利的主體責任不明確,導致法律主體的認定、其法律責任的標準和范圍、歸責原則和構成要件均無任何界定。如案件:A網絡科技有限公司、B移動科技有限公司、C軟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被告公司)共同經營某毒霸軟件,上海D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D公司)系某網址導航、某瀏覽器的經營者,以某殺毒軟件篡改主頁、劫持流量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為由,向上海市某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遂判決三被告承擔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經濟損失的法律責任。雖然該案件中已經按照我國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來計算賠償額度,同時也包括了損害的賠償額,但是在實際案件的審理中,還是難于對此次侵權賠償的實際數額進行準確的計算。例如侵權期間的網站點擊量,廣告商、企業經濟損害等。此外由于缺乏統一的適用性與延展性,其他相應的法律體系也難以體現,沒有如憲法、商業法、廣告法、隱私權相關法規等等,這樣致使被侵害方在維護自身權益方面,同樣難以挽回應得的經濟損失。
除了完善國家現行法律制度之外,國家應加大對網絡經濟的管控,并積極鼓勵網絡運營商做好網絡防護,減少數據漏洞,為國家施行反不正當競爭法創造合理、公正的外部施法空間,以此配合國家所制定的統一標準。即使一旦發生不正當競爭行為,相關部門可以快速取證、確認責任主體、縮小法律適用范圍等,最終做到有針對性的保護被損害企業的合法權益。
在每次修訂、制定國家所相關法規時,應做好企業的法律指導工作,不斷提升企業的自主維權意識。對于不正當競爭的行為應堅持走法律途徑,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事實情況。同時對于適用于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條款,應明確受害的范圍程度,并懂得如何做好收集證據工作,極大限度的爭取法律支持。
對于民事責任問題,國家可出臺強制措施,頒布明確的法律管轄范圍,并協同多部門進行集中整治,對于屢次觸犯法律的企業予以嚴厲打擊,在特定的條件下追加違法企業的民事責任,比如停業整頓、限制經營、吊銷營業執照等方式,將各種網絡經濟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扼殺在萌芽中,真正發揮出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律威懾力。
國家執法部門可以根據不正當競爭形式的分類,制定出相應的執法措施,設立專屬的司法等級,并聯合專業網絡技術部門針對不正當競爭行為情節的輕重進行有效懲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查,有甄別性的對待主要受害企業和關聯受害企業的經濟損失,堅決杜絕“贏了官司、輸了市場”的不良現象,以求為合法經營者們建立起和諧、綠色、健康的網絡經濟環境。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是個非常獨特的個體,它的廣域性經營模式,使得不正當競爭行為種類繁雜,即使做到有法可依卻依然會給國家執法部門造成難度。而現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性又體現在了主體責任不明確,民事責任難以追究,這無形中會助長網絡經濟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氣焰。所以應加強網絡經濟管控,做好企業的法律指導工作,追加違法企業的民事責任,設立專屬的司法等級,以針對各種網絡經濟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更好地保護守法經營企業的基本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