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帥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民事證據思維是法制思維中的重要內容,能夠將民事權利全面落實到實處,通過強化民事證據思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實現對民法典配置證據的規范與優化。
近年來,我國民事立法部門與司法部門對證據規范配置工作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并對證據規范配置工作在民事立法工作與司法工作中的應用價值予以肯定。在未來的民法典中,需要將證明責任規范作為民法證據規范的構建中心,實現對民法規范的體系化配置、有意識配置。
從證明視角來看,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在關于“舉證責任”的問題上出現眾多交叉現象,需要針對舉證問題做出相應的規定。在實體化范圍內開展證明責任的規范活動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做法。我國民法學者曾提出,民事證據法若不能從民事法律中單獨的羅列出來,從立法技術視角來看,可以將民事證據法置于民事訴訟法的優先位置。因此,在民法典中規范證據具有三方面的意義與價值。
首先,民法典中規范證據能夠為實現民事權利奠定基礎。在訴訟程序中民事權利需要得到具體證明,只有在眾所周知的免證事實情況下,其余均需要權利人通過舉證的方式將主張證明出來,確保主張能夠有據可查。從理論視角來看,任何一個民事權利規范均需要擁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民事證據規范,以此提升民事證據規范的實效性。權利人需要不斷提升證據意識,以此實現個人權利的訴訟,確保個人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能夠利用民事責任制度達到救濟的目的。部分研究學者認為,忽略證明責任問題的侵權責任法是一種缺乏完整性的責任體系。
其次,民法典中規范證據能夠查清案件事實,將證據裁判原則深入貫徹到整個民事訴訟活動中。生活事實無法自動產生法律效果,需要將其轉化成適用于抽象事件的法律規范。從法律使用視角來看,未經加工的案件事實是一種單純的歷史事件,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任何的意義與價值,由訴訟當事人描述、由法院認定的實踐才具備意義與價值。
再者,民法典中規范證據能夠豐富民法類型體系。民法規范研究工作時將服務作為民事行為的主要判斷目的,借助法律規范對各方利益關系進行協調,切實有效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們可根據民事規范的難易程度將其劃分成兩個大的方面,一是簡單規范,二是復雜規范。與此同時,我們還可從規范形式出發對復雜規范做進一步的劃分,一是任意性規范,二是倡導性規范,三是強制性規范,四是授權第三人規范,五是混合性規范。
相關學者將證明責任納入到程序法形式正義的范疇,證明責任規范隸屬于形式正義這一做法僅是一種手段,而非一種目的。民法典需要賦予證據規范一定的地位與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夠對責任規范所設計的各項內容進行證明,使其具備形式意義的同時兼具實質意義。因此,有部分研究學者提出,如果想讓實體規范在民事法律中真正的發揮其裁判功能與規范功能,不將實體規范同證據規則整合到一起是很難做到的。民法典中配置證明責任需要控制好當事人與當事人之間的實體利益關系,確保實體利益能夠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平等是正義真實意義的重要表現。民法私法自治原則在表達對正義的追求時,首先需要正確把握校正正義與交換正義的關系,在非資源交易領域從交換正義視角轉變到校正正義視角,將損害的全面賠償原則全面落到實處。民法典中民法交換正義觀念與矯正正義觀念是證據規范的首要表現,需要當事人明確自己在整個民事案件中的責任與義務。證據責任中的一般規范所對應的“法律要件分類說”是民法校正正義觀念的重要表現。按照私法自治原則,將推定規則運用到民事法律行為中,部分研究學者將該行為稱之為“成立推定有效”規定。
兩個人與兩個事物之間所形成的幾何比例持平等狀態是民法分配正義的基本要求。民法典中民法分配正義觀念主要表現在證明責任倒置方面,在足夠充分、擁有正當理由的狀態下,需要對民事主體進行弱化處理,從意義上達到一種平等對待的目的,將對有力要件實施證明責任賦予到對方當事人的身上,或者是憑借事實推定制度與相關原則,適當降低責任證明的難易程度,以傾斜方式對弱勢一方進行保護。
民法典中證據規范主要是指證明責任制度,需要由民事訴訟法對證明力與證明能力進行規范。在我國民法典中,證明責任規范是證據規范的主要內容,證據方法規范在證據規范中起到輔助作用。因此,民法中的證據規范主要有證據方法規范、證明責任規范、推定規范三方面的內容。
民法典中所涉及到的證據方法規范是指民事行為中對行為活動的具體要求,例如口頭表達形式、書面表達形式、沉悶表達形式與默示表達形式。在民事行為規范中,將不要式作為構建原則時,需要借助具有倡導性的規范對民法典中相應證據方法進行規定,當事人需要謹慎交易、保留好證據;將要式作為構建原則時,需要通過具體證據方法為行為人的意識提供保證,緩解醫囑法規定中的強制性。
我們可對證明責任規范做進一步的劃分,即一般規范與倒置規范。其一,一般規范產生于法律要件分類學說。法律要件分類學說是將分析實體法權利配置規范過程所形成的邏輯關系為基礎,對權利規范理性進行合理鑒別,明確各類權利規范類型的責任與義務,規范做好證明責任的配置工作。在法律要件分類學說中集中規定法律關系中所產生的證明責任問題,因法律關系內容極其豐富,如果僅從抽象視角出發對法律關系進行分析,所獲取的答案未免過于籠統,不可將其作為具有立法性質的概念,一般標準更適合對責任配置工作進行證明。民法典證據配置中所形成的一般標準作為法律要件分類學說的重要產物,該標準完全不需要全部將民法典同具體民事權利結合到一起,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對民事權利規范形成要素進行完善與整合。其二,倒置規范是現代民法中為矯正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責任分配不均衡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該規范將民事構成要件中的部分證明責任轉嫁到對方當事人的身上,其強制性與法定性尤為突出,禁止當事人出現“另有約定”的行為。
推定規范主要是指民事法律實施中所存在的推定規范與民事權利中所存在的推定規范,涉及反駁推翻的民事推定規范與禁止反駁推翻的民事推定規范。其中,具有不可反駁性質的民事推定規范與實體法上的擬制具有諸多類似之處,缺乏證明責任轉化能力。
綜上所述,民法典是一項權利本位的法律體系,該法律體系中所涉及到的民事權利規范需要由證據規范的配置將權利要件事實充分的展現出來,妥善配置證據規范,有效提升民法典的適用范圍。對評價標準與評價對象之間的關系進行判斷時,需要借助抽象構成要件與具體生活事實,將當事人爭議的具體內容轉化成陳述案件實施,將證明方視為裁判對象,明確各方權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