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玲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0
2013年《公司法》將資本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并賦予股東出資期限自治的權利。至此,股東在實繳期限屆至前不實際繳付出資的行為即合法行為。那么,對于未實繳出資股東是否具有股東資格,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其一,未實繳出資的股東不具有股東資格。此種觀點認為繳付出資是取得股東資格的前提,因此,只有實際繳付了出資的人才能成為公司的股東,取得股東資格。其二,未實繳資本的股東具有股東資格。有學者主張:“股東未實際出資并不影響其股東資格的取得。”①此種觀點認為,股東資格與是否實際出資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不能因為股東未實際繳付出資就否定其股東資格,這與認繳制改革的本意不符。也有學者認為在資本認繳制下,出資人只要通過認繳公司的資本份額就可以取得股東資格。②
筆者認為未實繳出資的股東具有股東資格。2013年公司資本認繳制的改革,賦予了股東依法享有約定出資期限的權利。那么,股東在約定的出資期限未屆至時不繳付出資的行為即合法行為,且現行法律也沒有對未實繳資本股東的股東資格予以否定。因此,應當認為未實繳資本的股東具有股東資格。
未實繳出資的股東可否轉讓其股權有以下三種觀點:
觀點一:依據商事外觀主義原則,只要未實繳出資的股東之名已經被記載于公司的公示性文件中,該股東就具有股東資格,而股權的享有基于股東資格。因此,未實繳出資的股東可以轉讓其股權。
觀點二:取得股權的基礎是出資,未實繳出資的股東未完整履行出資義務,其不具有股東資格,當然不能對外轉讓其股權。
觀點三:對于未實繳出資的股東能否轉讓其股權應當分情形討論,其中已經實繳的部分可以轉讓,未實繳的部分不得轉讓。③
股權是股東基于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因此,筆者認為,未實繳出資的股東有權轉讓其股權。既然不否認未實繳出資的股東擁有股東資格,就不應當對其股權轉讓進行限制。同時,縱觀我國現有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未實繳出資的股東不得轉讓其股權。依據“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則,即使股東實繳期限未屆至,也有權轉讓其股權。
理論界關于未實繳出資股東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問題存在以下三種學說:
第一,無效說。
主張無效說的學者認為,未實繳出資的股東自始就不具有股東資格,沒有股東資格也就不享有股東權利。因此,其股權轉讓協議也當然無效。
資本認繳制下,股東在約定的實繳期限到來之前不繳付出資具有合法性。因股東未實繳出資而否定其股東資格,與認繳制改革的初衷相違背。故無效說的主張在認繳制下已不具有存在的意義。
第二,有效說。
有效說主張,股權的轉讓實質上就是股東身份的轉讓。④此說認為,股東實繳其認繳的出資與是否和取得股東身份無必然關系。依據商事外觀主義原則,只要公司章程、工商登記等公示性文件中記載了未實繳出資股東之名,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就有理由相信該股東具有股東資格,其就依法享有股東權利,可以轉讓其股權。
筆者認為有效說過于片面,如果受讓人在盡到了交易上的合理注意義務仍無法得知出讓股東未實繳出資的事實而受讓股權的。此時,將股權轉讓協議一律認定為有效,對于受讓人來說有失公平。
第三,可撤銷說。
可撤銷說認為,對于未實繳出資的股東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不能一概而論,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主要依據受讓人的主觀心理狀態來判斷,可分為兩種情形。其一,受讓人對股東未實繳出資的事實處于明知的狀態。此時,可以認為受讓人愿意承擔未實繳出資的風險,故股權轉讓協議有效。其二,受讓人在盡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義務后無法得知股東未實繳出資的事實,或出讓股東故意隱瞞其未實繳出資的事實,使受讓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讓該股權的,依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應當賦予善意的受讓人撤銷權。即可以撤銷其與未實繳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協議。筆者贊同可撤銷說。首先,肯定未實繳出資股東具有股東資格符合認繳制改革的本意;其次,將受讓人區分為善意與惡意,體現了公平原則。
對于出資期限未屆至的股權轉讓后的責任承擔問題,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主要爭議觀點有:
(一)轉讓股東承擔補足出資的責任
無論受讓人對轉讓股東未實繳出資的事實是否知情,都應當由轉讓股東承擔補足出資的責任。其理論基礎是股權轉讓協議有效說。轉讓人雖基于有效的股權轉讓協議喪失其股東身份,不再具有股東資格。但股東的出資義務來源于公司法的法定義務而并非股權轉讓協議。因此,原始的認繳出資股東并不會因為股權轉讓協議而改變其承擔出資義務的基礎。故轉讓股東應當承擔對原有認繳出資的實際繳付責任。
(二)轉讓股東與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
轉讓股東與受讓人應就股權轉讓后的出資責任承擔連帶責任,此種責任承擔方式強調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筆者認為,連帶責任過重。因為,無論受讓人主觀上是否明知轉讓股東未實繳出資,其毫無例外的與出讓人承擔連帶責任,不僅有失偏頗且不利于股權的流轉。
(三)依據受讓人的主觀狀態分別認定
該觀點依據受讓人的主觀狀態分兩種情形討論:一、受讓人善意。如果受讓人在盡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義務后無法得知轉讓股東未實繳出資的事實時,該受讓人為善意。可主張撤銷股權轉讓協議,則善意的受讓人不對股權轉讓后的出資承擔責任。二、受讓人惡意。即受讓人根據商事外觀原則與公示原則,明知轉讓股東未實繳出資的事實仍然受讓該股權的,認定受讓人為惡意。惡意的受讓人不享有主張撤銷股權轉讓協議的權利,因此,出讓股東與惡意的受讓人對股權轉讓后的出資承擔連帶責任。
筆者認為,區分受讓人善意與否來確定責任承擔的主體更恰當。首先,毫無疑問的是,無論受讓人是否承擔股權轉讓后的出資責任,轉讓股東都應當承擔補足出資的責任;其次,讓惡意的受讓人與轉讓股東承擔連帶責任,更有利于促進股權流轉,也能起到保護債權人利益的作用;最后,由出讓股東與惡意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也符合立法,根據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8條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受讓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向該股東提起訴訟,同時請求前述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綜上,實繳期限未屆至的股權可以轉讓;且轉讓后的出資責任由轉讓股東與惡意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
[ 注 釋 ]
①王嬙.有限責任公司未出資股東資格探析[J].政法學刊,2008(03):80.
②趙旭東.公司法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79.
③肖海軍.瑕疵出資股權轉讓的法律效力[J].政法論壇,2013,31(02):73.
④董曉靜.資本認繳制度下未出資股東股權轉讓法律問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