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宇
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社會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作為“助推器”、“減震器”和“安全網”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生活中的意義越來越重要,關乎每個人的生活。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正處于一個新起點,改革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是關乎民生,進一步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
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在整個中國的改革事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支撐著經濟改革與社會轉型的必要且重要條件。最近40年,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經歷了全面且深刻的變革,開創出了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與發展之路,從計劃經濟時期的舊社會保障制度轉變成了市場經濟時期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為全世界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與變革提供了中國經驗。但當前仍有諸多問題與挑戰需要面對,需要通過不斷深化改革來改進和完善新時期的勞動保障制度,真正構建出能夠完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為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得到保障,建立起了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該制度劃分出了兩部分——城鎮和農村,不同區域實行不同的保障制度。在城鎮實行的是覆蓋國有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勞動保障制度,以及針對除了上述人員以外的“三無”人員的社會救濟制度。在農村實行的是合作醫療制度和五保制度。經過40年左右的改革與發展,舊時期的社會保障制度已基本消亡,轉型成為了新型社會保障體系。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可靠性和先進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企業單位負責轉變為社會保障。在舊時期社會保障制度實行時,社會保障由單位負責,所有的保障機制的費用均是由國家承擔。但是,由于當時國家經濟水平發展有限,農村居民基本上未擁有社會基本保障。城鄉不同的勞動保障制度造成了勞動力交流壁壘,阻礙了市場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改革開放后,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市場的重要地位體現在方方面面,勞動保障制度改革也與市場息息相關,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均是由市場調整,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相繼改革完成。例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市場決定了各項保險的價格,個人與單位承擔不同的繳費比例,政府根據政策會給予相應的補貼。
2.保障制度的范圍不斷擴大,保障待遇水平不斷提高。上世紀80年代國家只是開始逐漸探索如何建立企業職工退休費用的社會統籌,到如今國家相繼建立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失業保險制度。黨的十八大以后,社會保障制度得到了飛速發展,國家全面建立起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1993年,黨和國家提出要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年參加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的人數8964萬人,參加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為7924萬人、1100萬人和550萬人,但參加醫療費用社會統籌的僅僅540萬人,并且大多數的勞動者不能享有全部社會保障。黨的十八大后,黨和國家為了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保障制度,各項社會保障的覆蓋人數迅速增加。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9.25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參保。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均達到2億人左右,覆蓋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
3.公共服務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如今,國家建立起了五級的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和服務網絡,從中央到省、市、縣、鄉無差別覆蓋,不留死角。利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簡化服務流程,并且推動了數據的共享與交流,弱化了地域壁壘,增加了市場勞動力流動性,使勞動者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從上述幾點可以看出,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和國家準確的把握住了人民的需要,充分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權益。雖然新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十分充分,但是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是存在著許多不足與缺陷,黨和國家還需要繼續深化改革,不斷改善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之處,最終建立起完善公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充分保護人民的基本權益。
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十九大上,黨提出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成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并且為社會勞動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改革方向。2018年國務院機構進行了改革與重組,這同樣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改革的腳步,進而為深化社會保障改革提供了組織保障,但要使新型社會保障體系變得更加成熟,還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以我國基本國情為基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最大最主要的國情。黨和國家要結合這個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社會保障制度相關階段建設的成功經驗,取長補短,制定合理的社會保障政策,保證社會主義保障制度改革成功,惠及全體人民,使每個人的權益受到更好更全面的保障。
2.社會保障主體多元化。政府是社會保障的唯一供給主體,隨著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政府承擔的職能越來越多,相對于政府增加的需要承擔的職能,政府的工作效率增長過于緩慢,導致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成本與日俱增。我們可以看到,英國與美國政府同樣遇到過這種問題,兩國政府不約而同的進行改革,將部分社會保障職能分離出政府并推向社會,除了政府,非政府組織、非盈利機構等都成為了提供社會保障職能的主體,幫助該國政府度過改革的難關。提供社會保障的主體多元化,有利于減輕政府負擔,并且提高了社會組織、人民群眾的參與性,增強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效性。
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相關法律。通過法律的形式,將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確立下來,并且為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基礎,確保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正當性。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通過法律的引導,推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并且規范其發展,不能無方向的亂發展。同時要加強和完善監督和追責制度,保證社會保障制度快速健康的發展。
4.充分利用“互聯網+”。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數據十分龐雜,對于數據的交流與共享十分困難和不便,各地域間由于各種原因,例如操作系統不同等等原因,數據無法達到互相傳遞與共享的地步,進而造成了地域壁壘,使勞動力市場無法達到自由流動,使勞動者無法根據自身情況挑選地域與行業,這對于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十分不利。各級政府要充分利用起“互聯網+”技術,使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相關數據可以在不同地域和行業間共享,突破地域壁壘和行業壁壘的限制,達到數據共享與交流,使地域和行業不會成為限制勞動力市場交流的“絆腳石”,從而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使勞動人民的權益得到最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