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慧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政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網絡預約汽車服務作為“互聯網+”時代發展的產物,為我們的生活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我們對網約車的態度從新奇到接受,從習慣到依賴不過幾個月,但在這短暫數月之中,網約車的弊端初見端倪,尤其是網絡約車的安全問題飽受詬病。
早在2013年,隨著4G網絡在我國鋪開,網約車初現。2015年以后,4G網絡的穩定加之公共交通運行的壓力驟增,為網約車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原本被貼上違法標簽的“黑車”在互聯網的包裝下搖身一變處于監管缺失的灰色地帶。2015年4月,我國“網約車第一案”,在濟南市開庭審理。[1]
網約車市場現處于穩定增長的狀態。2017年,滴滴出行為4.5億用戶提供過74.3億次的移動出行服務。每月使用1-3次網約車的用戶數量達32%;過半數的用戶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網約車。出行使用網約車的消費習慣正在養成。[2]網約車服務在一、二線城市滲透率分別為40.1%,17.3%,三線及以下的城市滲透率為個位數。一、二線城市成為網約車行業的主戰場,各家運營商正面交鋒的地盤。三線及以下城市蘊藏著發展潛力,但此類城市公共交通壓力小,消費者數量的增加較緩。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發布的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由網絡約車司機實施的犯罪,排名靠前的罪名為:故意傷害罪(38.89%),交通肇事罪(16.67%),強奸罪和強制猥褻罪(合計16.67%),50%的案件發生在夜間,66.11%的案件為臨時起意,犯罪年齡集中在31歲至40歲,占比55.56%。
數據對比顯示,相較于網約車而言,出租車針對女性的犯罪率更低。有報道揭露網約車司機內部的聊天記錄,存在部分居心不良的男性帶著犯罪意圖去接女性乘客的訂單,伺機對獨身搭乘網約車的女性下手。網約車司機更易激情犯罪,因和乘客發生口角而上升為犯罪行為的不在少數。其次,財產犯罪數據中未能體現,但實際上侵占罪、盜竊罪、搶劫罪是大概率犯罪。多數乘客由于數額不算巨大或是害怕司機打擊報復亦或是認為程序繁瑣麻煩沒有選擇報警。網約車從業門檻低,司機大多未參加培訓,安全意識不強,對公共道路安全產生威脅。
2016年7月27日,交通運輸部等七個部委為規范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行為,制定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北京、成都、西安等多地紛紛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布了實施細則。由于文件的強制性較低,網約車仍面臨著諸多安全問題。
目前網約車行業面臨的問題有:一、安全管理有待增強。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強化安全教育培訓等方面存在問題。二、公共安全防范意識不足。乘客缺乏對車輛與駕駛員基本情況的了解,管理漏洞明顯。三、隱私安全面臨風險隱患。運營商未按要求落實等級保護工作,存在乘客隱私數據泄露問題。軟件功能設置不合理,司機內部對乘客的評價與標簽增加了乘客的安全風險。
(一)制定嚴格的行業規范要求從業人員恪守。運營商內部形成嚴格流程,知悉司機個人的基本情況。審核不能流于形式,進行上崗考試,減小故意犯罪的可能性。平臺組織崗前培訓與心理輔導,如有不良心理問題及時疏通,定期檢查從業人員的身體狀況,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二)增強企業監管責任,形成內部監管流程,定期對有關部門匯報。企業在逐利的同時應兼顧社會效益,對乘客的安全問題予以重視并承擔主要責任。在運營城市均設立專門解決投訴問題的部門,優化平臺的功能設計,加大對乘客隱私的安全保護,取消對乘客標記標簽的功能,必須設置緊急救助等功能。通過打分制等形式,規范網約車司機的行為。乘客的投訴及時核實并積極反饋。對于不合格的平臺要求下線整改,合格合規后重新上架。
(三)健全行政部門與網約車平臺共同監督、安全管理的體系,對非法網約車進行打擊。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多方對于網約車司機的有效監督。安裝GPS定位系統,數據實時上傳后臺,配備攝像頭與錄音功能。
(四)嚴格執法,將乘客投訴等維權機制配套、落實。重視執法環節,對于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給予嚴處。以及,早日將部門規章上升到法律法規的高度,將網約車行業納入合法監管,接受大眾監督。
滴滴打車等應用的出現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趨勢與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具有高效便捷的優勢。但網約車作為尚未被完全開發、暫未形成合理體系的藍海行業,目前所受到的掣肘較少,行政部門、行業平臺、從業人員以及消費者都應在網約車行業成形的階段積極參與對其的監督管理,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