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建貞 李紅彥 楊澤婷 朱小康 吳梓源
(廣東白云學院 廣東 廣州 510450)
國務院《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p>
麒麟舞是廣州南沙區黃閣鎮古老的民間藝術,盛行已有一百多年,逢年過節、神誕醮會、秋色出游,人們會舞起麒麟,以表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愿望。黃閣鎮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出了麒麟舞,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麒麟舞傳承者。黃閣麒麟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是麒麟舞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黃閣麒麟舞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僅是南沙當地人的精神載體,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黃閣麒麟舞正逐步擴大影響力,傳承人的自身狀況更是直接關系到麒麟舞未來的發展。在多方訪談和搜尋資料后,從以下幾位傳承人來進行分析:
李滾元,82歲,黃閣鎮大塘村人,麒麟舞市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7歲時便跟著村里有武術功底的大師傅學習武術和麒麟舞。他刻苦訓練,加上他的聰慧,進步迅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2年,李滾元被評為“第三批市級麒麟舞非遺傳承人”,目前是黃閣鎮內年齡最大的麒麟舞老教頭。
麥錫南,71歲,麒麟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十來歲開始學習麒麟舞。麥錫南回憶剛開始學習麒麟舞的時候,學員有五六十人,但是由于訓練環境簡陋、訓練強度大,最后能堅持下來的只有三十人左右,現在都已經年過花甲,已無開展麒麟舞教學的能力。
張梓康,30歲,從小習武,十歲開始接觸麒麟舞。幾年前,他從廣東體育學院武術系畢業后回到黃閣鎮老家經營家族手藝,業余時間承擔起大井村龍獅麒麟團的教練工作,年僅20歲就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很多人看來張梓康太年輕了,但從另一角度看,麒麟舞恰恰缺乏年輕一輩的人來承擔起傳承的重任。

黃閣麒麟舞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根據需要,采取相關措施,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盵1]南沙黃閣麒麟舞在2007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團隊在政府的扶持下日益壯大。據了解,南沙區政府每年都投入200萬元用于區內20支麒麟舞隊伍的比演活動,平均每一支隊伍都能獲得10萬元的補貼。
但從長遠看,落實到傳承人自身生存發展,確保傳承人能專注于傳承傳統文化的扶持資金卻少之又少[2]。南沙區現有4支麒麟舞隊伍,每支隊伍中的人員平均年齡都在45歲以上,許多在60歲以上??傮w看,麒麟舞隊伍傳承人隊伍老齡化問題嚴重,主要靠長者口授相傳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礙麒麟舞的發展速度與創新體現。麒麟舞團隊共有20多人,卻幾乎沒有以傳承麒麟舞為主業的人,團隊中每個人都是把麒麟舞當作副業或者業余愛好,這也是導致麒麟舞缺乏專業性并產生傳承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麒麟是瑞獸,在當地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征,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每次麒麟舞表演必定會吸引許許多多的觀眾。麒麟舞作為一種民俗文化,若想完整的傳承下去,必須有扎實的武術基礎。據傳承人張梓康所說:“學習麒麟舞其實是一項很累的活動,所以很多人都沒辦法堅持下去。學習麒麟舞最大的困難在于,自身要有很扎實的基本功,才能開始學習麒麟舞表演?!碑斚乱呀浐苌儆腥嗽敢饣◣啄甑臅r間練基礎。
為了讓更多的人愿意學、愿意傳承,麒麟舞傳承人也在麒麟舞的教學模式上做了很多的改變,通過創新的方法將麒麟舞教學內容與游戲相結合,讓孩子們喜歡學、靈活學、長期學,以培養更多的潛在傳承者。但麒麟舞的傳承過程也受到很大的壓力,南沙當地的家長老師仍是希望孩子們以學業為重,甚至少部分人會認為學習麒麟舞是不務正業的行為,究其原因,仍是對麒麟舞文化的認同感匱乏。反對孩子們學習麒麟舞,要求學生學習各種文化課程,這也是導致麒麟舞在吸收“新鮮血液”過程中不斷受阻的原因之一[3]。
黃閣麒麟舞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人就是保護文化遺產的關鍵和核心。對其進行保護,需要從政府、社會與傳承人自身等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和建議。
黃閣麒麟舞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政府部門需要不斷加強對黃閣麒麟舞的支持,幫助和扶持黃閣麒麟舞進行宣傳活動,主持舉辦麒麟舞相關活動,定期向群眾普及麒麟舞文化。麒麟舞自身更要不斷創新,時刻緊跟時代潮流,如在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線上流量群體聚集的地方進行宣傳,結合時代特點,吸引年輕群體的注意力。在線下,麒麟舞應不局限于在黃閣本地演出,在各地比賽積累經驗的同時,應尋求更多走出黃閣進行演出的機會,讓黃閣麒麟舞走出廣東、走向世界,讓更多的國民認識并了解黃閣麒麟舞,進而對學習麒麟舞產生興趣,提高本地區以及輻射范圍地區的人們對黃閣麒麟舞的認同感,為注入更多新血液提供契機[4]。
同時,要不斷壯大麒麟舞傳承人隊伍。當地政府應該組織相關專家和學者深入黃閣當地對黃閣麒麟舞傳承人進行考察核實,保證傳承質量的同時提高傳承者的積極性;大力表彰有杰出貢獻的傳承人,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名譽,為傳統文化傳承人提供一定的發聲平臺。既要進一步發掘資歷深、技藝高的傳承人,又要從年輕一代中汲取新鮮活力,讓更多有傳承意識的年輕人壯大麒麟舞傳承人的隊伍,讓隊伍充滿活力,使麒麟舞的傳承生生不息。麒麟舞傳承人可以走進中小學校,開設講座,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播撒種子,讓中小學生從小耳濡目染,造就更多的潛在傳承人。學??梢詫ⅫS閣麒麟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編入鄉土教材,通過第二課堂、特色體育項目等方式促進傳承活動的推廣。
學校是傳承麒麟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基地。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學校醒獅隊雖有相關的麒麟服飾,但甚少有隊員了解并學習麒麟舞。所以要不斷加強黃閣麒麟舞與高校之間的聯系,讓麒麟舞走入高校,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高校資源豐富,理論水平較高,讓麒麟舞走進校園,吸收高校年輕且高質量人才,讓高校不只有舞龍醒獅。
黃閣麒麟舞更多的是以活態的方式存在,傳承人是文化傳承的關鍵,傳承人的各方面素養也要不斷提高。傳承人要有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不僅要掌握麒麟文化各方面的內容,更要具備創新和傳承意識。傳承人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自主學習了解黃閣麒麟舞傳統文化的內涵,積極參加相關研修培訓活動,夯實基礎,提升自身技能。在編排麒麟舞節目時傳承人要與時俱進,在不改變傳統文化內涵的前提下進行改革創新,融入時代主題,讓更多人發現麒麟舞的美。
政府是保護黃閣麒麟舞傳承人的主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管理者和組織者。完善黃閣麒麟舞傳承人的經濟保障,政府相關部門應規范相關步驟,做到嚴格把控,多方籌集資金;要按照傳承人所掌握技藝的程度和認定傳承等級給予其一定的經濟資助,特別是對以麒麟舞作為主業的傳承人更應每月提供固定的經濟資助,使其安心傳承麒麟舞;在現有的社會養老、醫療、農村低生活保障措施中,應該優先向麒麟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傾斜,對于傳承人的專項補助應落實到位,根據實際情況加大投入。結合當下的時代特點,還可將黃閣麒麟舞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文化傳承人增加收入。
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黃閣麒麟舞的傳承與發展飽含了幾代人的心血,也見證了黃閣本地的文化演變。要把黃閣麒麟舞這一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保護傳承人非常重要。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營造良好的傳承和保護氛圍,讓傳承人安心有效地傳承技藝,獨具特色的麒麟文化定會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