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洋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 北京 100029)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及科學技術逐漸進步,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語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特征之一,蘊藏著這個國家的歷史、人民的信仰、社會的風俗等不同的文化差異,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語言溝通問題。
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保證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成為目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課題。筆者從語言學的語音、詞匯和語用三個角度進行分析,試圖闡述跨文化交流中語言學的重要作用。
語音是人類說話的聲音,是語言表達的外部形式,是人類通過發音器官傳遞信息的聲音[1]。各個國家甚至各個地區的語音結構不同,即使發出的聲音相同,但由于所處地區社會文化不同,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在理解上也不盡相同,能產生多種語言風格。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語音顯得尤為重要。
就拿我國傳統文學來說,詩詞歌賦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著嚴格的韻律、平仄、對偶、用韻、對仗等等,這些不是通過簡單的翻譯就可以表現出來。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中的“掛”字用得很妙,它以動寫靜,繪聲繪色地展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景象。這種抽象的畫面以及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贊頌和情感,簡單的翻譯并不足以將其展現得淋漓盡致。詩詞中的文字或許可以直譯,但是這種抽象的畫面和語音中的平仄韻律等,無法在翻譯中表現出來。所以語音的文化精髓,在跨文化交流中就無法展現得充實飽滿,也很難準確無誤地傳遞給對方。

《望廬山瀑布》的平仄規律
語音差異可以表示社會經濟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同一種語言,它們的語音差異很小,但又十分微妙。通過對方的發音,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推測一個人的社會標識。以西班牙語為例,西班牙城市和鄉村的發音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了城鄉社會文明的差別,西班牙各中心城市的發音都是標準的,但鄉村地區包括山區居民講話時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與規范標準的西班牙語語音不太相同。
在跨文化交流中,可以根據對方的發音來推測其價值觀、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在交流中積極預測,有助于促進交流進一步發展。但是,不能因為對方的發音就對對方產生歧視,要用積極友好的態度開展交流,使跨文化交流可以順利進行。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沒有材料的組合搭建就不能蓋就語言大廈,沒有詞匯的組合搭配也無法出口成章[2]。所以,詞匯作為語言的組成材料,在跨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
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對事物的認知是相同的,字面意思和引申意思完全相同的詞匯我們稱之為重合詞匯。由于人類都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中,雖然身處不同國家或地區,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所面對實物是相同的,比如:太陽、月亮、書本、學校、房子、家具等,這些都是具體的、真實存在的,因而許多語言的詞意也是相同的。重合詞匯的特點是字面意思和引申意義基本相同,不會在跨文化交流中產生誤會。
在不同文化中,存在著字面意思不同但是引申意義相同的詞匯,這種語言現象我們稱之為平行詞匯,比如經常在美劇中聽到“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個幸運兒)”,字面上是“幸運狗”的意思。但在漢語中,狗大多表示貶義,不明白的還以為是在侮辱對方。雖然在理解上會有差異,但稍微聯系語境加以解釋,并不會對跨文化交流造成影響。
一種語言的詞匯,在其他語言中不論是字面意思還是引申意義,都可能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詞匯,這種語言現象我們稱之為全空缺詞匯。總有一些詞匯,用另外一種語言是無法表達或難以確切表達的。比如在中國,能夠反映親屬關系的詞匯非常多樣,比如阿姨、姑姑、姨媽等等,但是在英文中統稱為“Aunt”,沒有單個對應。又比如在漢語中,“割”“切”“剪”“剁”“剖”“截”“砍”等動詞,在英文中統稱為“Cut”,無法單個翻譯具體的詞匯。
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語言中存在空缺,這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障礙。不過要想解決這種空缺帶來的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多進行溝通與交流,以便于理解對方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想法,從而避免引起一些誤會,解決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礙。
半空缺詞匯是指兩種語言詞匯的字面意義相同,但是其中一種語言有其引申意義,另一種語言沒有。例如數字“3”,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字面意思是相同的,表示個數,但是在中國文化中,“三”是神圣、尊貴、吉祥的象征。三,上面一橫為天,中間一橫為人,下面一橫為地,寓意天地人的關系。在中國古代,與數字三有關聯的事物有很多,比如:日、月、星為三辰;前生、今生、來生為三生;君臣、父子、夫婦為三綱;父、子、孫為三族等等。但在西方,許多西方人比較忌諱3。這種語言現象就是半空缺詞匯,與地區的風俗傳統有關。
在跨文化交流中,半空缺詞匯很容易使雙方在交流中產生誤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沖突。要想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勢必需要加入一些輔助的解釋,以使跨文化交流順利進行。
沖突詞匯,是指兩種語言詞匯的字面意義是相同的,但是其引申意思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這種語言現象必然會給跨文化交流帶來困難。
比如顏色,在中國文化中,顏色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受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顏色的意義也豐富多彩;而在西方國家,顏色的意義往往比較直接,一般是用客觀事物來表示某些抽象的含義。在中國,紅色為吉祥如意的代表,每年的春節,要掛紅色燈籠,貼紅色春聯,掛紅色福字等等,凡是與吉祥、喜慶、熱鬧、興旺等相關的事物,在漢語中都用紅來表示。但是在一些西方人眼里,紅色意為血腥、殘暴、危險、緊張等意思,是一個貶義詞,比如:“Red battle”譯為血戰;“Red political campaign”譯為激烈政治運動;“Red flag”譯為危險旗號等。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要特別注意語言的文化及歷史背景,力求了解掌握語言的文化含義,避免在交流中出現錯誤。
語用是指語言的使用在上下文中所產生的意義,以及有可能會產生的什么樣的效果和影響等。即便相同的兩句話,也有可能因為上下文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含義,甚至引起沖突,從而產生語用失誤。
由于各國文化不同,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如果不熟悉對方國家的習俗文化,會出現尷尬或者不能理解的情況,從而容易產生文化沖突。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歷史,其政治、經濟、地理環境、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會有所差異。如果沒有系統學習過對方的文化,沒有在當地生活過,沒有與當地人進行深入的交流,一般很難理解對方國家相關詞匯的其他意思。
在我們學習他國語言時,總是將詞匯一一對應,會習慣性地將中國詞匯的內涵代入進去,其實很多詞匯在不同國家的引申含義并不相同,會引起語言上的誤會,導致交流出現偏差,給對方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比如邀請友人來家里做客,中西方就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在中國,甲邀請乙來家里做客,甲為表示真心誠意邀約多次,乙表示擔心會給對方增添麻煩則一再推脫,這就是中國人的螺旋式思維模式。相反西方并不是這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直接,不會拐彎抹角或者不好意思,對于對方的邀請,會直接表示是否接受,并說明是否可以按時赴約。
又例如在談話主題方面,也因文化差異而不同。中國人熱衷于討論工作、年齡、薪資、婚姻家庭等相關話題,但是西方人比較注重自己的隱私,這些話題在西方人眼中被視為禁忌,如果與西方人談論這些話題會使得對方反感,這就是為什么西方人見面聊天會經常談到天氣、愛好、旅行等相關話題。
語用失誤即指人們在交流過程中,雙方都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交流效果,出現偏差。語用失誤對跨文化交流有著重要影響,它直接關系到交流的成敗。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文化差異,要更多了解對方文化,并通過溝通和交流來總結雙方差異,從而減少交流過程中的尷尬和失誤,使得跨文化交流更加流暢和順利。
如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為了適應當代社會交流需求,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截至目前,我國已與阿聯酋、波黑、塞爾維亞、厄瓜多爾、湯加、毛里求斯、斐濟、巴哈馬、塞舌爾、巴巴多斯、格林納達、圣馬力諾等多個國家互為免簽國家,與印度尼西亞、摩洛哥、突尼斯、多米尼克、牙買加、塞班島、薩摩亞、海地等19個國家為單方免簽國家。這說明,中國正走向世界,將會有更多國家的人來中國學習、旅游、合作等,他們或許會成為我們的同學、同事、朋友、家人。
我們將接觸更多的外國友人,與更多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溝通。我們要以積極、端正的態度去學習跨文化相關知識,將其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認識并理解我國政治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等與他國的差異,才能有效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減少語言差異。
作為一名中國公民,應加強對我國歷史文化的認知與學習。我們不能僅僅了解對方國家的歷史文化,更要加強對自己本國歷史文化的深入認識。這樣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減少因文化不同而產生的語言差異,高效順利地完成跨文化交流。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差異是交流的重要障礙,而語言就是文化的重要承載者,能對跨文化交流產生重大影響。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主要是在交流過程中實現的,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