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具體事例,結合當代國情與政策,對民國時期黎錦熙先生所創之‘四用——科學資源,地方年鑒,教學材料,旅行指導——進行擴展,探討地方志在當今時代下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對其加以利用。
關鍵詞:地方志;當代;功用
1 引言
地方志是中華民族悠長久遠的歷史積淀出的一部厚重而又特殊的史書,其中的“地方”意為“地域、地區”,“志”取“記載、記述”之意,連起來即是對某一地區的記載和記述。社會、民族、自然科學、文學、經濟、人文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的科學, 系統、全面的國情資料等內容盡皆匯集于此。相比于傳統史書,地方志的特點在于它所記述的歷史更為系統、全面,也更為詳實,其內提供的大量社會史料,諸如少數民族遷徙、農民戰爭等,均是歷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史之無”便是對地方志這一功能的簡要概括,兼之其所錄內容廣泛遠博,足擔一地的百科全書,所以才產生了這樣的說法,說地方志是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學術價值的國情書。而在今天,對于地方志的研究不僅能夠服務當代,更可以垂鑒后世,了解地方志的功用便成了當務之急。
2 地方志的功用
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寶,歷朝歷代均很重視地方志的編修,僅宋元以來保存的舊志書就有九千余種、十萬多卷,約占我國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編修的省、市、縣三級志書也有6000部,總字數在50億字以上。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下探索地方志功用的腳步。宋代的鄭興裔在其所著《廣陵志序》中首次提出了地方志的三大作用:一是有重要的存史鏡鑒作用,二是有政治參考作用,三是有教育作用。此“存史、資治、教化”的三大地方志功能之說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演進,民國時期的黎錦熙先生又“創‘四用以廣方志之功能”,即科學資源,地方年鑒,教學材料,旅行指導的“四用”功能。
2.1 科學資源
記載在地方志中的各地自然資源、科學、社會的情況往往要比一般正史中的內容更為豐富詳實。諸如氣象、自然災害、水利、礦藏、物產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可以為開采、資源利用、防治災害、工農業生產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故而彌足珍貴。我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將地方志中與資源有關的內容匯編成了《祖國兩千年鐵礦開采和鍛冶》、《中國古銅礦錄》等礦藏手冊,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礦產開發,以及今天的經濟建設提供了不容忽視的幫助。由于地方志對過去自然災害的記載具有區域、連續、可靠的特性,因而也能夠在減少災害對工農業的破壞中起到關鍵效用。1998年,松花江流域遭遇特大洪災,緊接著長江流域也泛濫成災,左近的修志機構第一時間集中了各地方志內有關水澇災害的資料迅速發往抗洪救災指揮部,連同的還有新修的《地理志》、《衛生志》、《水利志》等,為救災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地方志對科學領域也有獨特的貢獻,例如通過摘錄各地方志中的文字資料匯編而成了《中國天文資料匯編》,不止如此,在國際天文學界引起了重大反響的徐振韜、蔣窈窕夫婦,也正是通過地方志查找到了幾十條關于17世紀太陽黑子的活動資料,才最終在對太陽黑子活動衰落期“蒙德極小期”的論證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2.2 地方年鑒
地方志對于其所載之事物,無分大小輕重、姿態緩急,盡皆記錄在冊,成為了地方歷史和現狀的可靠參考資料。年鑒作為地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要求能夠全面、系統、準確地記述以年度為單位的事物運動以及發展狀況,與地方志相似,年鑒同樣吸納各方優勢,集手冊、書目、圖錄、索引、辭典、表譜、指南、便覽、年表、文摘、統計資料于一身,連同當年的重要時事、文獻和統計資料一起進行匯編。按年度連續出版的年鑒具有反應及時、資料權威、功能齊全的特點。地方志對于當地事件的記載往往比一般的史書更為詳細,譬如宋代方臘起義的資料就是由我國當代歷史學家從嘉靖《溫州縣志》、明代萬歷《新昌縣志》以及江蘇、浙江、江西等省的地方志中搜集整理來的;還在江浙和兩廣的地方志書中找到有關太平天國起義的史料。不僅如此,地方志逐年記錄的大量資料也可為民俗學、建筑學、經濟學、科學史、民族學等學科的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2.3 教學材料
地方志作為優秀的教學資源走入人們的視野,可以追溯到新課改帶來的觀念上的改變,隨著教學理念的翻新,更加廣泛的教學內涵向我們敞開了懷抱,鄉土教育的特性也被提上了日程。地方志作為最直接、最真實的當地記錄,能夠為塑造學生的情感、人文提供重要幫助。要想讓學生們既能夠獲得真實的歷史記憶,又能夠切身感受到歷史的脈搏,就要從地方志中汲取內容,反饋給課堂。例如在《南陵縣志》中記載著唐代詩人李白、杜牧、王維和王昌齡留下的有關南陵的詩篇,作為《南陵別兒童入京》中的傳世名句,李白高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場景若能出現在課堂上,結合南陵的人文環境,必將激發起學生們對于本地歷史的熱情。
2.4 旅行指導
對于一處名勝古跡的記載,最詳細的莫過于當地的方志,就此而論,地方志堪稱一本圖文并茂的旅行手冊。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就曾建議從地方志中匯編名勝古跡資料來發展國內的旅游事業。他說:“我國地方志書,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志書搜羅材料之廣博,超過正史、野史、前人筆記之所記載,似可組織人力,即以地方中適合于旅游者之多方面興趣而引人入勝者,編寫導游指南。”廣東省仁化縣正是依據《仁化縣志》中的記載,對丹霞山麓進行修復,最終使得“紅山公園”成為了熱門的旅游景點。千余年間,山東省青州市一直為道、路、州府治地,人文景觀層出不窮,但多因年代久遠,距今已失傳失修。近些年來,有關部門依據舊志書所載,重修了門山、駝山、仰天山、偶園、范公亭公園等景點,不僅延續了傳統的文化,還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3 結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地方志代表了傳統的中華文化,而新地方志對這些舊志書加以繼承、發展,成為了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地方志功用的提法自古至今有諸多討論,客觀來看,其中不乏濃重的封建色彩。為鞏固自身統治,掌權者先提出“資質”一說,后又用“教化”來彰忠孝節藝、宣三綱五常、揚封建禮教。時至今日,上上下下的思想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更兼地方志內容的不斷翻新,地方志的作用已不同往昔。陳存廣結合時情,從建設“四化”的角度,在《試論方志及其對地方現代化建設的作用》一文中將地方志的作用描述為:提供歷史經驗,可掌握發展規律;備載厚生資源,可擘劃建設模式;評說一方人物,可激發千秋愛憎;保存地方文獻,可延續文化命脈;介紹風土景物,可促進文化交流。地方志的功用當然不止于此,但不可否認的是,地方志的作用范圍已經從統治階層擴展到了全社會,只要能夠對其善加利用,地方志就將在現在以及未來持續地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周春玲.對編修地方志與檔案工作關系的探討[J].蘭臺內外,2013(04):25.
[2]沈渭濱.晚清村鎮志纂修的成熟及其人文歷史價值——以江南名鎮志《紫堤村志》為中心的分析[J].史林,2007年02期.
[3]張恒彬.圍繞首都功能定位,發揮地方志獨特作用[J].中國年鑒研究,2018(01):10-11.
作者簡介
劉子璐(1993-),男,漢族,山西,碩士研究生,上海大學,研究方向:情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