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勒
一條視頻成為網絡焦點——今年8月包頭市舉辦的一場馬拉松賽上,賽事工作人員輪番勸退跑在最后的一名參賽者,并拍抖音嘲笑,工作人員說:全市人民都等著他才能解封道路,這是浪費社會資源。
該視頻引發爭議,貌似為公眾著想,實則流氓邏輯。舉辦馬拉松賽事都會規定時間長度(一般6小時),結束時間未到,選手的堅持恰是體育精神的彰顯,何以要冷嘲熱諷,并以“浪費資源”之名唬人?
據了解,輪番勸導之下,這位選手最終沒能完成比賽。試問,我們的契約精神何在?若拆掉一人之合法房產可讓多人獲益,民眾就可蜂擁而上墻倒眾人推?若增加某個企業稅收可澤被整體市民,政府就可撕毀當初招商的優惠政策?若人人皆無信用可言,又何談城市營商環境?
問題不僅于此,說到浪費社會資源,難辭其咎的不該是那位參賽者,反倒是那些數不清的馬拉松賽事。近些年,馬拉松賽事在國內爆發式增長,2011年全國只有22場馬拉松賽事,到2017年,國內馬拉松賽事突破了1000場,2018年更達到1581場。
馬拉松賽事舉辦得力,確實能提升城市形象,激發城市活力。但1581場的數字也實在太過荒唐,其中多數只是地方上博個名頭、商業公司賺些利潤的濫竽充數之舉。賽事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更是有目共睹。2015年,在海南??谑信e辦的一場馬拉松比賽引發交通大擁堵,導致市中心持續癱瘓。在浙江金華舉辦的一場馬拉松比賽,出動了6000多名警力做安保,動用了直升機,征集了1200名志愿者,600人參與醫療救援,每公里配備一臺心臟除顫儀,路面交通管制,沿線商場停業……這種級別的馬拉松賽事,一個月內竟在金華市舉行了4次。
所以,很想借著“浪費社會資源”這個話題問一聲:如此蜂擁而上大搞馬拉松賽事,規范、質量的缺失是否已經導致多處底線失守?就像“包馬賽”的那種勸退,打著公眾利益旗號的背后,是否懷揣著一顆過于功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