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說走就走的旅行”“N小時逃離北上廣”等網絡流行語曾經刷爆過成都小伙子魏軍的朋友圈,總有一些聲音,時不時地撩撥著他想要“改變現狀”的那根敏感神經。但“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的壯志卻被兩點一線的工作所束縛,他不得不面對每天早9晚5的工作現狀。幾年前,在公司的安排下,他成了一名地圖信息采集員,從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尋寶
互聯網時代的地圖信息采集員是一份具有多面性的工作,有時像一個歷史文化尋寶者,有時像一名追尋蛛絲馬跡的偵探,有時又像一個四處踢館的挑戰者。對于魏軍來說,“說走就走”就是他的日常工作。他需要跨過山川河流,穿越人山人海,卻依舊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需要經歷各種不同的挑戰,時間緊任務重也是常態;需要在欣賞風景的同時,還要打一場和蚊蟲的戰爭,一碗泡面就成了正餐的情況并不少見。但他還是很高興,因為這也算是實現了他一直以來的心愿。
魏軍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步行采集地圖信息,偶爾也會開車進行車采工作。這個工作雖然看上去可以周游各地,但實際做起來才發現有著普通人難以體會的艱辛。做步行采集員時,魏軍有時兩人一組,有時單獨行動,任務就是在規定的日期內將某個街區或景區的地理信息更新一遍。不同地區的交通、氣候有明顯差異,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合理安排作息,是每個地圖信息采集員需要自行規劃的頭等大事。
為了做好這份工作,他準備了五大“法寶”,包括全景采集車、采集自行車、全景采集背包、室內圖采集背包以及無人機等。有了這些,即使在單人采集的情況下,他也可以做到對地形地貌的全景立體式覆蓋。所以,親朋好友們都叫我們“地踩員”。
加入采集員隊伍之初,因為步采多數時間都在城市里,魏軍每天接觸到的地理信息量巨大,他尤為興奮,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十分好奇。“地名真的是很好的老師,有些地名一眼看過去就覺得有故事,有些還包含著生僻字,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一遇到這種情況就會上網查一下,主動了解一些額外信息,這也是工作之中的一種樂趣。”魏軍說。
和其他工作一樣,走的地方多了,就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魏軍說,“見得多了”雖然一定程度上會提高自己的“驚喜閾值”,變得不那么容易為新發現感到興奮,但另一方面依然存在的好奇心會隨著工作經歷的豐富演變成一種期待,一旦再次捕捉到自己從未見過的新景觀或道路命名方式,收獲感是前所未有的,那種心情不亞于在游戲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稀有寶箱。
偵探
互聯網時代的地圖更新頻率比大多數人想象的快得多,為了先人一步將現實中的信息上傳到網上,對熱搜的地方要進行及時的信息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外出作業的魏軍要經常前往實地進行數據更新記錄。
在進行步行采集地圖信息的時候,他有時會背著全景采集背包進入各種街區收集信息。背上體積碩大并裝滿高科技的全景采集背包,就像寧采臣背著的書箱,只不過這個書箱重達13公斤。更多時候他會選擇輕裝上陣,背著普通的背包,帶著三腳架、單反相機和平板電腦在鬧市區走街串巷,活脫脫一個“街拍”達人,用自己的足跡“畫滿”自己負責片區的全部街道。
每天用腳丈量城市的他,在各類社交應用的“運動排行榜”上遙遙領先,日均5萬步以上已經是家常便飯。為了不打擾朋友圈的正常步數“攀比”,很多同事都選擇了關閉自己的步數展示,這使得魏軍頗有一種“獨孤求敗”的寂寥感。
更新路網最大的難點在于合理規劃路徑,并保證毫無遺漏。為了保證地圖的精確度,他在進行步采時要帶著設備將每一條路走到盡頭,哪怕知道這是一條死胡同,也要走到底并原路返回。在走街串巷的過程中,他曾多次在看似是死胡同的地方發現新的通路,并將其更新到采集庫中。
除了對路網的全面偵察以外,收到“線索”進行現場取證環節,更為魏軍的工作增添了幾分偵探的味道。步采做景區的時候,采集員手中的平板電腦上路網里除了紅色軌跡的車行路,白色軌跡的人行路,還會有藍色軌跡的疑似道路——這是從遙感照片上可以依稀看到,但尚未得到確認的道路,需要實地驗證。這時地圖的工作人員會將這些需要調查的道路特殊標記出來,請步采的同事實地調查這條路是否存在,以及它究竟是人行路還是車行路。
不同城市的街道命名方式千差萬別,其背后往往又埋藏著很多歷史、人文線索,沿著這些街道一路采集信息的過程,也是增長見識的過程。就這樣,魏軍一面丈量著老路的變化,一面又發現著新路的出現、舊路的消失,就像一個地理偵探一樣,一橫一豎不斷地在道路中穿梭排查,將土地上的每一個蛛絲馬跡都記錄下來。
比起常在城市和景區工作的步采同事,車采隊更多時候是在野外采集數據。他們按著地圖和遙感照片提示,盡可能詳細地采集著城鄉之間的路網數據。地圖對新辟道路更新的速度直接影響著用戶體驗,所以除了在遙感照片上發現和尋找疑似道路外,新聞也是道路情報的一大重要來源,引導著地圖信息采集員的工作。
比如前一段時間新聞報道青海省新增了一段高速公路,盡管全長只有70公里,但為了將它第一時間收錄,車采隊專門抽調魏軍去作業,那次行程光是空跑就有2000公里。可魏軍說:“情報來了,就要不計代價地去實地偵察,這時速度就是地圖的生命。”
踢館
因為作業時間的特殊性,地圖信息采集員似乎注定要過著和大多數人有時差的生活,然而相對靈活的工作安排,一定程度上又給了他們自由的生活娛樂空間。魏軍的同事們個個都是名副其實的“老司機”,尤其是負責車采的兄弟們,他們的車里除了常備的各種食品、電池、通訊工具等應急物資,往往還有一些個人愛好的裝備。
隊里有個90后車采小伙兒酷愛打臺球,不論去哪里作業,車里都會帶著自己心愛的臺球桿,可謂走到哪兒打到哪兒。魏軍說:“車采和步采不同,因為涉及交通擁堵、限號限行等情況,我們往往都要錯峰作業。比如在北京更新路網信息的時候,可能早上4點多我們就會開著車去跑路網信息,到了早8點就要停止,避開上班的早高峰,然后等晚高峰過了再出來工作。這樣白天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了,他們大都是先回住處補個覺,下午要是有了精神就完全可以自由支配這段時間,我那兄弟喜歡找臺球廳和各地的球友切磋,去的地方多了他甚至能說出各地臺球愛好者的不同球風,而他自己就像一個到處踢館的挑戰者一樣,很有意思。”
盡管步采的地圖信息采集員沒有固定的汽車,但他們的行李箱里也會帶著自己的心愛之物。魏軍的步采同事里,有人常年帶著籃球,一有空就去各地的籃球場揮灑汗水,也有人不需要裝備,每到一個城市就會利用閑暇時間去逛街,比較各個城市的差異。
加入地圖信息采集工作中的人,大都是抱著“環游中國”的想法,希望盡可能地多走一些地方。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地圖和導航,可又有多少人在被地圖指引方向之后,會想到那一個個道路信息、一片片路網,是由無數地圖信息采集員日夜兼程收錄的呢?
其實,能指引我們方向的,不僅僅有風,還有地圖信息采集員們辛勤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