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華為通過有效的人才激活與管理機制把十幾萬知識分子凝聚在一起,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形成了勢不可擋的組織化的價值創造洪流。華為的成功就是有效的人才和團隊管理機制的成功。通過閱讀這本書,你能從中學到如何構建組織能力,如何打造能持續打勝仗的知識型人才團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華為基本法》起草組組長 彭劍鋒
華為的同學讓我隱約感覺到,華為真正偉大的是“軟”實力,是對組織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但是我依然存疑,華為的高管基本上都是理工科背景,只講哲學道理肯定不管用,任正非先生是如何讓他們從骨子里由“硬”變“軟”的呢?在這本書里,吳老師將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案娓娓道來。書中包含了大量真實的場景化案例,讓讀者既能學到方法論,更能理解該方法的適用背景和限制條件,不至于落入“照貓畫虎”的窘境。
——智聯招聘CEO 郭盛

《華為團隊工作法:華為19萬員工力出一孔的人才管理法則》
作者:吳建國
出版時間:2019 年12 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2018 年末,我在深圳參加了一個企業家朋友的聚會。聚會剛一開始,一位老弟就發問:“吳老師,華為為什么會如此成功?”我說:“道理很簡單啊,因為華為有個任正非。”顯然,這不是他想要的答案,于是他又接著問:“任正非憑什么能讓華為這么成功?”我說:“直接給答案的不是好老師,你們先集體討論,之后我再說我的觀點。”
大約 30 分鐘之后,在座的 20 多位企業家達成了一致意見。他們認為,華為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任正非是人性大師,他把華為的人才管理做到了極致。
說句心里話,這個問題我也思考了十幾年。記得 2006 年出版《華為的世界》的時候,我得出的結論是:一是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二是無論遇到多么大的困難都不放棄。
這幾年我漸漸明白,能夠做到以上兩點的企業其實挺多,但是, 真正把人才管理做到極致的卻難得一見。先有人才,再有業績,說的人很多,任正非卻是真正能做到的為數不多的一位企業家。
1997 年,在《華為基本法》的起草過程中,起草小組的一位教授問任正非:“人才是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任總答道:“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我認為,這就是華為最核心的經營理念。中國的很多企業,都可以聚集到一批優秀人才,卻無法形成強大的價值創造能力,或者只是階段性地具備很高的價值創造能力,走著走著就漸漸無力了。
華為則不然,從創業到現在的 32 年里,華為團隊一直保持著極高的價值創造能力。任正非硬是把一個“倒買倒賣”起家的貿易公司, 帶成了今天擁有世界級核心能力的公司。
任正非曾經給我講過一段孫亞芳的成長故事。孫亞芳一進華為就向任正非請戰,希望能夠到市場一線去工作,任正非卻讓她先負責營銷人員的培訓。作為一名來自外企的營銷高手,孫亞芳對這樣的安排相當不解。任正非對她說:“我們公司的營銷人員,都是從青紗帳里出來的,頭上扎著白頭巾,手里抱著土地雷,腰里別著手榴彈,去端鬼子的炮樓。這種游擊隊的打法可以得逞一時,但不能長期持續。讓你來負責培訓,就是要你幫助華為解決市場營銷隊伍從游擊隊走向正規軍的問題。”孫亞芳被說服了。在將華為的銷售隊伍輪訓一遍之后,她才被派往市場一線,從區域營銷經理、市場部副總裁、市場部總裁、公司常務副總裁,后來坐上了公司董事長的位置。
任正非總結說,如果當時我立即讓她去負責一個區域市場, 或許能夠給公司多帶來數千萬元的利潤,但沒有好的隊伍,未來的損失將難以估量。
1998 年定稿的《華為基本法》,其中分量最重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強調,人力資本不斷增值的目標優先于財務資本增值的目標。”這句話其實挺讓人費解,其意義何在呢?
首先,人才是企業長期增長的動力源。一到總結教訓的時候,企業家往往會說營銷沒有做好、產品不夠先進、供應鏈管理能力不足。但究其根本,還是人才隊伍沒有管理好,否則以上問題都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中國的一句古話,而企業家們更明白“錢到用時方恨少”。但很少有人能深刻地理解:人到用時才是真的“方恨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管理是一項戰略性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內見效,必須要放到最高優先級的位置并長期堅持下去。
其次,人才管理更深一層的含義,就是讓企業可以擺脫對個人能力的高度依賴。
1997 年底,任正非把我從研發系統調到了人力資源部。當我問及工作職責的時候,任正非只說了一句話:“讓你負責人力資源管理,就是希望在3~5 年之內,選拔并培養出來 100 個李一男、李二男、李三男,100 個鄭寶用、鄭狗用、鄭屁用。”
2000 年,李一男離開華為創業; 2001 年,鄭寶用得了腦癌去美國治病。任正非在失去左膀右臂之后,華為的戰艦依然破浪前行。我這才明白他老人家當年的那份良苦用心。
在我眼里,華為不僅僅是一家經營通信網絡解決方案的公司,更是一家經營人才的公司,再由人才的不斷增值支撐業務的長期健康發展。那么,華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其中又有哪些地方最值得其他企業學習呢?
這就是我撰寫本書的初衷。既要闡述華為人才團隊的管理之道, 更要在術的層面給出一些操作性建議。
本書共8章:前3章主要是總結華為在人才選拔與團隊搭建方面的核心做法;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提煉華為在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方面的過人之處;第六章到第八章,則是就華為在激勵機制與組織活力方面的要點進行解析。
最后,還是想提醒一下讀者,這本書只是我個人的階段性解讀, 既不可能準確無誤,更不可能達到任正非的認知高度。另外,向華為學習本來就是一件苦差事,理解真經不易,在自己的環境中用好更難。因此,敬請各位且學且批判,萬不可使用“拿來主義”。
(本文為本書作者自序)責編:鄒松霖 zousonglin@ceweekly.cn 編審:張偉美編:孫珍蘭
作者簡介:
吳建國
華為前人力資源副總裁,企業變革與人力資源管理專家。畢業于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湖畔大學特聘教授。
在華為工作期間,他是構建華為人才管理體系的核心成員,推動了華為招聘、培訓、績效管理與薪酬體系的改革,為19 萬華為員工力出一孔打下堅實基礎,踐行了華為“先有人才、后有業績”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