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院改制這一歷史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教育、文化發展,以太原地區的書院改制為例,探究其在短期內完成新式教育體系初步建設的原因以及改制后學堂的教學內容、培養目標、教學方法、考核獎勵制度等方面較之傳統書院的新的變化與內涵。
關鍵詞:清末;太原書院;書院改制
書院改制這一事件在中國近代史中,意義非凡。當前對于山西書院改制的研究中,多以山西書院的整體改制事件為研究對象,或以山西大學堂的發展歷史作個案研究,但進行區域研究的較少。因此,鑒于該主題研究的空缺以及山西全省在嘉靖、萬歷時期就已“形成以太原為中心的文化教育網絡”[1],本文以清末山西太原市的書院改制為研究對象,整體探究的基礎上加以個案分析,以太原地區的書院改制過程來側面展現山西整體的教育改革特征。
1 太原市書院發展的基本情形
據史料記載,太原市一共有12所書院,分別是晉陽書院、令德書院、養德書院、崇修書院、漢山書院、晉溪書院、桐楓書院、尋樂書院、積秀書院、金河書院、梗陽書院和清泉書院。其中清建7所,明建4所,清代是太原地區書院發展的頂峰時期,并且主要分布在太原市或太原縣,在其他縣城則數量較少,不難猜測,書院分布的不平衡主要是受到當地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的影響。
2 清末太原地區書院改制的背景原因
太原地區的書院作為全國書院的一部分,其發展必然受到政府對于教育政策導向的影響。因此,太原地區的書院是被動地改革為近代學堂,其原因除書院自身的弊端之外,還有晚清時期此起彼伏的改革呼聲以及張之洞任山西巡撫期間為山西書院改制奠定的基礎。
2.1 晚清時期教育改革思潮涌動
在晚清時期面臨“千古未有之變局”的惶惶不安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改革之路,對中國書院產生最大影響的是19世紀70-90年代的維新教育思潮,反對科舉制,批判空談無用的理學教育,主張仿照西方開設科學文化等實用教育,強調經世致用。之后康有為在《請開學校折》中提倡普及義務教育,并具體到大中小學堂的入學年齡及教學內容,又在著名的《請飭各省改書院淫祠為學堂折》中提出書院改學堂的建議,最終被光緒帝采用,指導了全國書院改制的進行。
2.2 書院自身弊端凸顯
書院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組織形式,其特色在于致力于純粹的學術研究,但是處在科舉發展的巔峰時期、以中舉為榮的封建社會中,書院的發展逐漸積弊太深。一方面是晚晴時期書院官學化嚴重,政府從經費、管理及書院的教學內容等多方面操控書院的運行發展,致使書院逐漸喪失獨立自主辦學的外在權利與內在精神;另一方面是書院的教學內容及模式不能夠適應當時中國在世界發展的時代要求,清朝前期的書院大體分為“以樸學精神倡導學術研究的書院、重視義理和經世之學的書院和以科考舉業為主的書院”[2]但是這樣的教學內容無法適應近代中國發展的需求。1986年,山西巡撫胡聘之在上書光緒皇帝的奏折——《請變通書院章程折》中,表明了自己對于山西書院發展弊端的感嘆,自由講學流于形式、教學內容不實用,課試也服務于科舉等等。因此,書院自身的衰敗也促成了學堂被取代的最終命運。
2.3 中央政府的最終決策
直接推動山西太原地區的書院改為學堂的是清政府頒布的兩次書院改制令。1898年,“光緒皇帝采納康有為建議,正式頒布了書院改制詔令,下令全國各省府廳州縣書院全部改為兼習中學西學的學校。”[3]戊戌變法失敗之后,書院改制令也隨之結束。直到1901年9月,清廷再次頒布改制詔令,各省城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直隸州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州縣書院改為小學堂。隨著兩次清政府頒布書院改制詔令,全國各個書院均走上了改學堂的路,太原地區的書院同樣如此。
3 清末太原地區書院改制的具體表現
在全國大學堂屈指可數的時代,山西大學堂的建立和大學堂譯書局在上海的開辦,使其成為地方大學堂中的翹楚,除此之外,在太原地區由書院改制成為學堂的一共有7所,如表2所示。這其中,包括各個層次的學堂,也囊括了縣、市兩級地區的書院。在全國展開書院改制工作的同時,山西省也開始逐步走上新式教育的道路,但是書院制度在我國實行了千年之久,教育模式、組織運作等方面都有著成熟的經驗,在倉促改制詔令下,迅速完成新舊過渡的任務,并非易事。以下將以太原地區書院改制的具體措施和內容來分析當時改革的成果。
3.1 教育目的
傳統書院從最初的教授基本知識到宣傳各家學派的思想精髓,再到清朝主要為科舉考試培養人才,教育目的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改制后,清政府不斷的修改新式學堂的教育目的與宗旨,終于在1906年將其歸納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賢”。[4]山西省學務處緊隨其后也根據自身的情況規定山西學堂的教育宗旨在于培養中西兼通的人才。書院與學堂之間的變化不僅僅在于教育機構的稱呼,更在于學堂有了新的內涵,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增強體質,也看重教學的現實操作性,在學生畢業之后,能夠根據獲得的知識進入各行各業,也能為更求上進者奠定升學的基礎等等,各級學堂間的教育目標雖不同,但互相承接,彼此聯系。
3.2 教育內容
清末太原地區傳統的書院趨向于為科舉服務,教學內容也是以學習經史治術為主。在改制之后,太原地區的7所學堂中,各級學堂的教學內容有所差別。
首先,以山西大學堂為例,分為中西兩齋。中學專齋,最初只開設經、史、政、藝四門課程,后根據奏定大學堂章程中規定大學堂內要建立分科大學堂,“中齋課程只保留經學,并且將高等科分為文、理兩科,增設英文、日文、法文、俄文、代數、幾何、理化、博物、歷史、地理、國文、圖畫、音樂、體操等學科。”[5]而山西大學堂的西齋,在創辦之初只有預科,教學內容仿照英國,開設了英文、化學、算學、物理、博物、醫學、法律等課,后西齋逐漸形成了文學、工程、法律、格致、醫學五個專科。
由以上這些科目可以看出,當時的教學內容較之過去有很大的跨越與先進,既有傳統文化的保留,也有先進自然科學的注入,課程內容豐富且較為完備。
3.3 教學方法
在山西大學堂西齋,“上課時間也比中齋要多,授課以洋人為主……常常沒有課本和講義,全憑學生當堂筆記……教學風氣和師生關系也比中齋那邊更開明自由”[6]可見教學方法更加開放、自由,需要學生的自覺、努力。相對而言西齋而言,太原地區的小學堂、中學堂乃至大學堂的中齋則更加保留了之前書院的講授法與自學法相間的教學方法。
3.4 考核與獎懲
傳統書院的課試內容主要以八股文為主,而改制之后的太原學堂是要根據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學務綱要》來進行考核,“平日的品性考核方法是積分法,主要考核學生的容止、語言、行禮、作事、交際、出游等內容。”同時“學堂考試分為優、良、中、下、最下等五級”,[7]將學堂的考核與獎勵出身直接掛鉤,如清末時期,太原縣高等小學堂“除平時留意考察學生成績外,學年升級、學習期滿畢業都要舉行考試”并按照成績分為甲、乙、丙、丁四等級,“第一、二班甲等學生給助學經白銀6兩,乙等生年給白銀4兩。第三、四班學生改為甲等生年給白銀(銅錢)6000文,乙等生年給制錢4000文。第五班以后會取消助學金。”[8]
4 太原地區書院改制的評價
首先,促進了山西近代新式學堂的建立。太原作為省會城市,在嘉靖、萬歷時期就已是全省的文化教育網絡中心,率先邁出書院改制的一步,對于全省加快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有著關鍵的作用,不僅促使山西形成了大、中、小三級學堂,同時,還推動當時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城市開始建立師范、軍事、實業、法政等學堂,這些學堂的設置,適應了當時山西對于各類人才的需求,推動了山西教育的近代化之路。
其次,太原書院的改制培養了大批新式人才。張之洞、胡聘之在擔任山西巡撫時還曾為山西的閉塞、落后、人才缺失、書院發展滯后而痛心,但是從光緒二十七年起,太原率先開始進行學堂的建設,培養了大批新式人才,同時也積累了書院改制學堂的經驗。
最后,新式學堂丟失了書院的優良傳統的同時也保留了書院的封建習氣。太原地區的書院改制,主要是根據政府的規定來執行,很大程度上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同時,在“西學東漸”的道路中,忽視了書院自身的優秀傳統,無論是書院的授課方式,教學內容亦或是其對于學生德行的重視,都可圈可點,值得繼承。但是書院在改制過程中,只看到了新式學堂的新穎、科學,全面否定了書院的魅力,實為可惜。
參考文獻
[1]侯伍杰編.山西歷代紀事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758.
[2]王欣欣.山西書院[M].太原:三晉出版社,2009:63.
[3]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資料》(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88.
[4]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大清教育法令》(1901-1911)[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4.
[5]王芳.晚清山西書院改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43.
[6]中共山西省委黨史辦公室編著.劉少白傳[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22-23.
[7]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79-88.
[8]太原市南郊區地方志編纂領導組辦公室編.太原市南郊區志[M].北京:三聯書店,1994:477.
作者簡介
吳春宣(1995-),女,漢族,山西忻州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