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芼
摘 要:闡述天津音樂學院自建數據庫——“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的建設目的和意義,介紹了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并對該資源數據庫的應用前景及不足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天津音樂學院 自建數據庫 天津音樂家 數據庫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建設與應用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B14053)。
魯迅先生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這一論斷為藝術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同樣也為培養藝術人才的搖籃——藝術類高校指明了辦學理念和發展的方向。作為藝術類高校的圖書館同樣也要為提升國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近年來,各高校圖書館自建數據庫的數量和水平都有所提升,但建設質量和管理水平相比歐美發達國家高校的圖書館還有所差距。因此,本文以“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為研究目標,通過其在建設前、建設中及后期的前景展望及服務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進行論述,希望能為同類院校開展自建數據庫建設提供理論參考模型,并為文化普及、合作共享及學科服務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指導。
1 背景和意義
1.1 背景
天津音樂學院始建于1958年,學院圖書館隨學院的建立而建立,經過歷任領導的支持,目前學院圖書館館藏資源豐富,專業性強,長期以來,為學院的科研和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資源保障。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讀者用戶的閱讀方式發生著改變,互聯網、多媒體、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并與傳統行業互相滲透,作為高校圖書館人,如何解決信息孤島,將碎片化的信息數據有效整合,提高印刷型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是擺在當下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不僅如此,相對綜合類院校圖書館而言,藝術類院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就顯得十分有限。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圖書館人要想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有效解決讀者用戶對知識日益增長的需要,就要與時俱進,在增強業務能力的同時,拓寬思路,改變傳統借閱方式,有效提高數字資源的借閱率。
基于這樣一個時代要求,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數字資源數據庫截止2015年已建設有“碩士論文庫”“碩士畢業音樂會”“天津音樂學院老唱片數字資源庫”等18個音樂專業特色數據庫,在同類院校圖書館自建數據庫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憑借自身地理位置優勢,專業特色和自建數據庫建設經驗,在2015年開始建設“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該數據庫已于2016年年底建設完成。
1.2 意義
天津地處渤海之濱,貫穿市區的海河干流是九河下梢,由五河回流而成。尤其優越的地位條件,是內陸與沿海、南北與城鄉物質交流和集散之地,是開放較早的通商口岸。僅以音樂文化來說,由于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發展歷史,也形成了她獨具的文化特點。時至今日,天津涌現出大量的音樂家,他們創作、表演的作品膾炙人口,重新整理、分類、數字化這些作品,對于天津音樂文化的保存極具價值。
建立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的作用和意義:其一,資源數字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讀者用戶閱讀習慣的改變,數字資源越來越受到讀者用戶的歡迎,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正是集文本、圖片、音視頻為一體的多媒體數據集合,該數據庫的建立對高校的教學、科研及文化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二,對天津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1)天津地方音樂具有移民性城市的文化特征。從燕王掃北——清兵入關——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形形色色的文化在這里留下印記,大量的地方音樂流入津門,相互間不斷交流,不斷吸收,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重津門特色的音樂藝術風格;2)天津地方音樂具有濃郁的碼頭文化特征。作為港口型城市,有著大量來自四面八方的勞動者,勞動之余,他們習唱習奏自娛自樂,逐漸發展成時調小曲,后來形成的說唱音樂,“天津時調”、“天津蕩調”等等,正是他們在這方面創造的繼續發展。3)天津地方音樂具有鹽商文化的特征。鹽商這個剝削階級對天津的思想文化影響很大,僅以音樂而論,由于鹽商的愛好和提倡,對天津各種音樂品種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和積極作用。但其追求排場,講求形式,以及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對音樂的發展同樣也起到一定的消極作用。4)洋務運動對天津音樂文化的影響。天津是清末洋務運動在北方的重要基地,西洋產業被引入,從而孕育了新一代的產業工人,他們在音樂生活上對當地勞動人民的音樂趣味多有繼承,學堂樂歌的發祥地就在天津,隨著她的產生和發展,西洋近代的音樂文化,包括歌曲及其演出方式、各種樂器及其演奏方法、新的記譜法以及音樂基礎理論等,陸續接到我國,由天津至全國,成為近代民主主義音樂文化的開端。5)近代天津音樂文化的發展還具有租界文化的特征。1860年之后,帝國列強紛紛在天津建立“租界”地,這片殖民地性質的地區在音樂生活上當然也具有濃重的殖民地色彩。教會中的唱詩班、圣詩班、圣樂班等應運而生,天津是全國最早出現美聲唱法和西洋樂器演奏的城市,天津在西樂樂潮上起到了中介和橋梁的歷史作用西方大量的音樂經驗和成果被介紹到中國,這對中國近現代新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這也體現著天津音樂家開放包容的思想性格特點。[2]其三,促進資源共享。建設“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有利于促進全國同類院校資源庫的共享,帶動區域內文化交流,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修養。
2 “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的建設與前期準備
2.1 前期準備
為避免數據庫存在重復建設的現象,在該數據庫建設之初,就對同類院校圖書館自建數據庫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調研工作。調研工作具體分為二個方面:首先對天津市具有音樂領域相關的專業的院校及全國其他同類院校的圖書館自建數據庫進行調研。由于該數據資源庫是以天津音樂家為主題,所以在調研之初首先考慮天津市屬院校圖書館是否已近建設同類資源庫,除天津音樂學院外,具有音樂領域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還有天津師范大學,因此天津本市的調研重點放在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自建數據庫。通過調研該大學圖書館自建數據庫的建設重點為古籍保護,并未對天津本土音樂家進行建庫研究。在排除天津本土院校之后還對全國同類院校圖書館的自建數據庫進行了逐一排查,通過排除以天津音樂家為主題的自建數據庫未有建立。
其次,筆者通過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以“音樂”“數據庫”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測文章410余篇,其中含有“音樂家”資源數據庫的文章1篇,“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的相關文章0篇。由此可見,“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的建立在全國具有唯一性,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2.2 建設簡介
2.2.1 “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框架簡介
“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的是在清華同方TPI專業數據庫制作管理系統架構上研發的,該平臺集自有數據加工管理、業務、商業數據庫整合、統一檢索的內容生產、管理、維護、發布于一體,實現了信息的組織、存儲與檢索。具有易用、功能齊全,穩定性好、系統Web化、界面簡潔、友好、支持多種管理模式等特點。框架結構圖見圖1。
“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的數據庫后臺設有元數據模塊、站點管理模塊、數據排行模塊、日志管理模塊、注冊用戶模塊、權限管理模塊、網站主題模塊、關系管理模塊、聯系方式模塊等9個模塊。在數據庫的前臺按照不同專業類別設有歌唱家、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等,在每一專業類別中,分別對音樂家的個人簡介、代表作、照片、研究貢獻及部分教學和訪談加以介紹。
2.2.2 數據庫中音樂家的入選標準
“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入選音樂家的標準為在天津出生、成長、學習、工作并且在國內或國際具有一定知名度。中央音樂學院為中國第一所以音樂為專業特色的現代藝術類院校,建院之初校址就選擇在天津,1958年中央音樂學院遷址到北京,天津音樂學院隨之在中央音樂學院的原址成立。因此天津這座城市的文化氛圍和藝術積淀相比其他城市更加濃郁,這也為天津本土音樂家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推動作用。其次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人,都帶有社會屬性,入選的音樂家都對天津的藝術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都對天津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以此為標準也體現了天津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精神。
2.2.3 數據庫的資源采集
數據庫中采集的數據的要力求準確,信息的準確無誤是所有自建數據庫的生命,同樣也是服務于科研的先決條件。信息采集工作作為圖書館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的基礎工作,其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館藏文獻數據庫的長期建設和發展,會影響文獻資源的數字化服務和開發利用,包括數據庫的擴充、維護與管理。[3]在數據采集工作方面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館藏資源。截止2015年底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館藏各種文獻累積總量為32萬余冊(盒),其中中外文樂譜62499冊,中外文專業理論及普通圖書199113冊,中外文期刊314種,館藏各類唱片、光盤49038張及各類錄音、錄像帶12608盒,擁有天津高等教育文獻信息中心共享中外文數據庫150個、本館引進數據庫10個、自建數據庫23個。除此之外,以天津音樂學院的品牌項目“五月音樂節”為載體,通過每年近百場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講座、音樂會、大師班現場錄制的音視頻資料等作為建庫的數據資源。
第二、通過采訪音樂家本人或家屬獲取一手資料。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組織專人聯系入庫音樂家本人或家屬,通過采訪的形式獲取了大量手稿、音視頻及圖片資料。由于入選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的大部分人員多為本校在職、離退休教師或天津音樂學院的杰出校友,在獲取資源方面不但具有便捷性并且在著作權簽署方面也更加容易。
第三、通過互聯網獲取資源。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超星等數字資源庫獲取相關文獻信息,從qq音樂、優酷視頻等音視頻網站購買原版音視頻資源。對于沒有簽署著作權協議的資源,數據庫提供資源鏈接,方便讀者用戶通過二次文獻的形式獲取信息資源。
第四、數據庫資源著作權問題。在高校圖書館建設校內特色資源數據庫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所涉及資源著作權問題。在建設之初,要認真分析和思考將會出現的各類問題。在數據采集和建設階段,要嚴格按照現有法律法規要求,采集、整理、加工、發布相關內容;同時在為讀者用戶提供服務時,要利用技術手段,嚴格控制閱覽方式和范圍,力求最大限度避免觸犯知識產權糾紛,對相關著作權人的權益造成損害。主要原則如下:首先是優先開發利用館藏數據原則。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館藏資源十分豐富,這是建設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最直接的數據采集資源,同樣也是侵權風險最小的信息資源。在采集資源時盡量選擇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規定的50年保護期限的文獻資源作為原數據進行加工。其次,主動獲取著作人本人許可,并簽訂授權協議。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中所涉及的諸多音樂家為天津音樂學院的在職、離退休教師或杰出校友,對于這部分人群其著作權許可的易獲性更強,學院圖書館可“近水樓臺先得月”,通過多種方式積極爭取這部分人群的授權許可,將其作品作為特色數據庫資源進行開發。其次是合理開發非公有領域資源。需要采集的文獻信息資源在保護期內,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嚴格保護,在未簽訂授權協議前,可先建立目錄鏈接,以二次文獻數據庫的形式呈現給讀者用戶,待簽署授權協議后,再開發建立全文數據庫。此外,還可以委托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通過購買著作權人的授權的形式獲取信息資源。這樣通過第三方購買省時省力,并且提高了數據庫的開發效率。再次是利用多種手段規避風險原則。學院圖書館在數據采集階段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合法采集信息數據,在加工、整理后對外發布時,同樣要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利用技術手段防止讀者用戶惡意下載和傳播。主要手段如下:采用DRM等數據版權保護技術,防止讀者用戶下載數據;合理控制數據的使用范圍。由于天津各高校圖書館形成圖書館聯盟,在數據庫訪問時,只允許校內IP地址及聯盟內高校IP地址進行訪問,此外IP用戶地址均不得訪問;限制并發用戶數。學院圖書館利用網絡技術對校內資源數據庫設定并發用戶數,在線同時訪問用戶不得超過20位,避免多用戶同時訪問,對權益人的權益造成傷害;設置下載限制。通過調研,在借鑒國內知名數據庫廠商(例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數據)相關經驗,對于在線時間長、下載量大的讀者用戶設定為惡意用戶,暫停其賬號的使用權,被暫停的賬號可通過在線申請的方式對其賬號進行解封,解封過程需要學院圖書館工作人員對其下載數據行為是否為惡意進行甄別,通過則解封其賬號,反之則將其賬號加入“黑名單”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