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輔榮
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指企業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既要考慮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和提高企業市場地位,又要保持企業在已領先的競爭領域和未來擴張的經營環境中始終保持持續的盈利增長和能力的提高,以保證企業在相當長時間內長盛不衰。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企業面對多變的市場和環境變革,面臨的挑戰和風險越來越多,如何使企業在未來依然取得良好的發展勢頭,愈加引起企業重視。新發展理念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當前企業要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的形勢,用新發展理念來解決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促進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企業黨組織要團結和帶領公司各級黨組織、全體黨員和廣大干部職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堅持新發展理念,號召員工全力為企業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爭做承擔新的歷史使命的先鋒隊,實踐新發展理念的主力軍。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適應市場需求新變化,把創新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積極爭取發展主動權。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政策引導,指明了市場方向。要以此理念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提升能力,著力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
1 當好創新發展的引領者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要把創新擺在公司發展的核心位置,使創新成為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強大引擎,不斷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從近幾年電力行業面臨的市場來看,傳統電力形成的驅動力明顯不足,傳統優勢領域也日減削弱,全國電力市場呈現“僧多粥少”的局面,市場開拓面臨動力轉換。發展動力必須以創新驅動,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瞄準行業制高點,不斷開發核心技術,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與傳統產業全面結合,搭建平臺,激發和保護員工創新意識,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培養技術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積極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合理化建議活動,激發員工主人翁責任意識,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引導員工充分認識人才是財富、創新是生命的觀念,把精力和注意力凝聚到抓創新、保增長上來。以勞動競賽同技術創新、攻關相結合,技術培訓同推廣先進方法相結合,充分發揮技術人員在創新過程中的作用,促進崗位成才、建功立業,為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構建新支撐。
2 當好協調發展的主力軍
一方面要正確認識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問題。另一方面要抓住用好機遇,把著力點放在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協調匹配上來,放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推進上來,放在企業發展與員工成長和諧統一上來。隨著大型火電項目的基本終結,發電領域目前主要的任務來自電廠改造、小電源等項目,具有體量小、數量多、項目雜等特點,形成了“任務多、人手緊”局面。一是生產任務重,員工壓力大,二是人力資源不足、市場競爭激烈,技術要求高、涉獵范圍廣。要落實穩中求進的理念,既要做好持久戰,也要打好攻堅戰,關鍵要保持戰略定力,應勢而謀。把該“穩”的穩住,也在“進”上取得積極進展。要充分發揮黨委的領導作用。增強重黨建、抓黨建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的建設與企業發展同步加強上,落實到黨委發揮領導作用上,落實到牢牢把握“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職能定位上,落實到與完善公司治理有機統一上,不斷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創新優勢和科學發展優勢。既要注重發展的速度,也要兼顧發展的質量,既要立足企業發展,也要利于員工成長,不僅需要量的積累,更要重視效益的提升,向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推進。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正確處理發展中面臨的各類問題,補齊短板、縮小差距、汲取經驗,努力推動生產、管理各領域全面發展。探索人才的分類培養和使用,加速人才隊伍建設,以隊伍促發展,牢固豎立人才優先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構建人才發展戰略,搭建人才發展通道。要根據企業長遠發展需要,推動人才力量向企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新興領域等傾斜,加強輪崗交流、培養鍛煉機制,培養綜合型多面手。
3 當好綠色發展的探路者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現代經濟社會對能源電力供應不斷提升的依賴,以及人類社會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高的關注,使得能源電力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推動能源綠色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戰略調整的共同方向。我國的能源綠色發展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一是承擔著存量優化與持續增長雙重任務;二是面臨環境污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雙重壓力。在終結傳統火電市場的同時,也為推動節能環保新技術、推進以技術深耕為主的前端開發提供了契機。從行業發展看,提高清潔電力比重,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是大勢所趨。未來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煤電建設放緩,我國電力消費增速仍將快于一次能源消費增速,電力在能源結構調整和轉化中將發揮更加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間,清潔能源發電市場空間較大,存量電廠全面實施三個改造工程,電網結構優化,升級改造城市配電網、農網、智能電網建設,輸變電市場需求仍在。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燃氣發電、分布式能源站、靈活性改造、生物質耦合、垃圾和污泥氣化等技術,把握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快速融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探索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污水防治、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等新領域,在工程項目中推動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加大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攻關,搶抓機遇占領市場,向綠色發展要效益,為綠色發展作貢獻。
4 當好開放發展的先行者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實踐出真知,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外部環境,堅持對外開放。只有將開放發展理念貫穿到生產經營各項工作中,貫穿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中,才能走好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新路。要樹立開放發展理念,就必須實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內外需協調、引資引技并舉,不能固步自封,拍腦袋辦事,既要引進來同時也要走出去。要擴大引進來、走出去的深度、廣度和節奏,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互利贏的務實合作。加強政策研究,開展與各行各業、科研院所、兄弟單位、設備廠商、業主、先進標桿的交流與合作,學習經驗,拓寬眼界,廣納信息,提升水平,尋求戰略合作伙伴,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主動參與和推動對外合作,努力形成互利合作的新格局,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新時期、新形勢、新發展,當前企業要努力形成推動發展的大合力,號召員工爭做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形成強大的發展硬實力,為企業、為員工創造更為廣闊燦爛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