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元 葉可汗
摘 要:社會主義學說源于空想社會主義,經過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論證和改造,成為科學社會主義。要深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需通過對社會主義起源、解讀原始文獻來進行。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比較全面的闡釋了社會主義觀,雖然尚未成熟,但社會主義觀念的框架已基本確立,并體現出其科學性。
關鍵詞:馬克思 恩格斯 社會主義觀 《共產黨宣言》
中圖分類號:A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1-0-02
眾所周知,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社會主義,來源于空想社會主義,經過馬克思、恩格斯二人對這些概念進行科學的論證和改造,形成當前所理解之含義。
客觀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應從三方面著手:1、社會主義的起源及發展;2、《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3、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的科學性。
一、社會主義的起源及發展
16世紀初,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撰寫《烏托邦》,標志著社會主義思想的出現。但相對應的概念并沒有同時出現,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開始出現并傳播。19世紀初的圣西門、傅里葉、歐文三位空想社會主義者,雖然通過著作闡釋自己的理想社會,但沒有提出“社會主義”的概念,而是以“實業制度”、“和諧主義”、“理想社會”等詞語進行表述。
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社會主義者”、“社會主義”兩詞的首次出現,分別是19世紀20、30年代的英國和法國。在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期刊《合作》中,用“社會主義者”來表示認同并追隨這種思想的信徒。隨后,“社會主義”通過勒魯、雷諾在其著作中的多次使用,使“社會主義”的意義逐漸接近我們所理解的含義,開始由英法兩國流行并向歐洲其他國家傳播。
通過當時人們對“社會主義”等詞語的使用以及想表達的意義可以看出,這些詞都是由“社會的”衍生而來。所表達的意思與個人是相對的,“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提出這個詞主要是來否定資本主義社會中盛行的個人主義,期望實現和維護社會整體利益”。[1]
1830年前后,“共產主義”一詞開始在法國巴黎的秘密社團中出現。當時的“共產主義”主要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主要是構建一種以公社為單位的社會組織,另一方面是實現各種物品的公有化。而其中“‘公社的概念與當時極左派的秘密會社聯系起來,并且通過這些會社同流亡革命者的團體聯系,從而,1847年成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和1848年發表的《宣言》便把‘共產主義一詞用來作為名稱了。” [2]
在19世紀中葉,“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在含義上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兩者都希望通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從而達到一個超越資本主義的理想社會狀態。但這兩個概念又存在一定的區別,共產主義相對于社會主義有著更加強烈的斗爭含義,主張對資產階級進行深入革命。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運動所形成的產物,而共產主義是工人階級運動所形成的產物。在當時的中國大陸,社會主義屬于上流社會的理論,而共產主義恰恰相反。因此在《宣言》中所使用的共產主義者更體現出斗爭的激烈性。
但不管是社會主義的和平性特點,還是共產主義的斗爭激烈性特征,他們都代表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評判和對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在那個時期,這種全新的社會制度在一開始就注定了成為空想的,但是越是這樣,他越制定的詳細周密,會讓人陷入到純粹的幻想當中。因為當時的社會變革所需要的強大推動力并不存在,所以“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3]因此,日洛姆·布朗基將早期社會主義者稱為 “空想社會主義者”,這個概念也被馬、恩在《宣言》中引用。
二、《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
通過對《宣言》內容進行進一步解析,雖然在文章當中多次出現“社會主義”一詞,但卻并非我們理解的含義,是作為與“共產主義”所表達含義相對立的詞匯而出現的偽社會主義,這其中就包括空想社會主義。而目前我們普羅大眾思想中所認識到的社會主義,并沒有在《宣言》被深刻的闡釋。馬克思恩格斯的解釋是,因為當時所謂的社會主義者一方面是指各種空想主義體系的締造者,另一方面是指各種各樣的社會庸醫,這兩種人看似站在了工人階級立場,但是他們的背后依然是資產階級支持。因為當時工人階級確信單純的政治變革不能夠公開表明必須根本改造全部社會的那一部分人,只能把他們叫做共產主義者。“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 [4]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用“共產主義”闡釋自己的社會主義主張。
《宣言》開篇就指出,共產主義雖然成為公認勢力,但由于自身概念的模糊,被很多黨派誤用。所以“現在是共產黨人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并且拿黨自己的宣言來反駁關于共產主義幽靈的神話的時候了。” [5]這說明馬克思、恩格斯所作《宣言》之目的就是在闡釋自己的社會主義觀點,并且可以看出,他們也通過《宣言》比較全面的闡釋了自己的觀點。
通過《宣言》發現,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總結和認知到社會生產方式的矛盾規律之后,提出了私有制終究會被公有制所取代的理論。生產資料勢必會向著公有化方向轉變,階級從整個歷史舞臺上消失,社會最終是個人自由的發展。從這種社會主義觀下,我們可以提煉出幾個要素,一個是生產公有制,一個是階級退出歷史舞臺,一個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中,資本屬于集體資產,他是社會成員共同活動的產物,而且最終會回歸到各個社會群體中,這樣資本才能運作起來,才能發揮其應有價值。在無產階級勞動者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實現私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化。并且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種生產資料的轉變和轉移過程并不是將個人財產轉變為社會公共財產,而是改變其社會性質,去掉其階級屬性。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前帶有資產階級屬性的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對象的轉變問題。
要想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就需要消滅私有制。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中,普遍認為共產主義的理論觀點和目標追求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民族的斗爭、民族解放當中。共產黨人普遍堅持各種利益的無產階級公有化,不受到任何民族的影響。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各個階段的革命斗爭過程中,共產黨始終代表了整個運動的利益。而共產黨人的這種堅持,并不是將所有制度廢除,而是要將資產階級所有制廢除。綜上所述,共產黨在民族斗爭和解放過程中,本質目的是為了消滅階級,消滅私有制。只有當階級對立完全消失時,社會中的剝削現象、剝削意識才能不復存在。而當階級對立完全消失,各個生產資料就能夠真正實現公有,公共權力也就失去了其政治性。因為過去的政治屬性是屬于階級壓迫下的暴力政治。當無產階級“以統治階級的資格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系,那么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系的同時,也就消滅了階級對立的存在條件,消滅了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從而消滅了它自己這個階級的統治。”[6]取而代之的是實現了人的自由發展。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體系當中,對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的描述缺乏系統性概括,在他們的思想論斷中都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聯系十分緊密,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就不能走向最終的社會主義,也不會產生與社會主義相關的各種問題。所以他們一方面不斷細化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另一方面不對社會主義這個概念進行準確的描述,對未來進行最一般的暗示。在他們的思想中都認為未來的社會主義由未來人做主,那是后人的事情,現在設想的越具體,就越容易陷入空想。他們所處時代最為迫切的事情就是進一步揭露資本家的貪婪性質,讓更多的貧苦大眾認識到資本主義的弊端和罪惡,并與之進行斗爭。
三、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的科學性
科學社會主義是在空想社會主義基礎上所提出的一個概念,19世紀7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相繼提出了這一論斷,將自己的主張稱為“科學社會主義”。而在《宣言》當中,雖然并沒有發現科學社會主義這一概念,但是這一論斷的提出是對超空想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總結,更加科學合理。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源于科學方法論下的邏輯分析。在科學社會主義提出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采用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真分析和闡述了資本主義剝削大眾的社會本質,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從理論上得出資本主義最終走向滅亡的結論。完全區別于單純主觀想象的美好生活狀態的空想社會主義。它的科學性,重在揭示必然性,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新制度終將取代,而并非詳細闡釋實現新社會的過程。揭示必然性與弱化取代過程,是體現其科學性的主要方面。
其次,社會主義的科學性還體現消滅私有制方面。《宣言》當中提出實現共產主義,并不是廢除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所有制,明確了具體工作對象,只有廢除資產階級所有制,才能實現資產的共有。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認為,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談論什么是社會主義,才能更好的認識無產階級,也才能用更好的理論去武裝革命者。因此那些所謂的無產階級能夠帶來福音,卻不能真正徹底消滅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觀點,其本質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注定會受到批判。
參考文獻
[1]秦剛:《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概念的源流梳理》.《科學社會主義》,2015年第5期。
[2][英]G·D·H·柯爾著:《社會主義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13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780頁。
[4][5][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385頁、399頁、422頁。
作者簡介:孫伯元(1984.04-),男,河北青縣人,漢族,碩士研究生,遼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
葉可汗(1986.11-),女,遼寧撫順縣人,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