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近代對于女子教育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復雜的社會背景孕育了保守與進步交織的社會性別觀念,直接促發了中國女性教育的獨立與體系化,也進一步影響和形塑了女子教育思想路徑。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以及金陵女子大學分別以保守與進步兩種不同觀念為指導踐行女子教育活動,其中楊蔭榆以及吳貽芳作為中國首代女性大學校長,而在兩所學校的歷任校長之中最具代表性。兩人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實踐對近代女子教育有重要意義,探求當時不同女子教育思想的實際教育效果,能夠為今日女性教育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楊蔭榆;吳貽芳;女性觀;女子教育思想
19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歷了對性別角色和性別關系的重新定位。社會性別觀念的變化影響了這此時的女性高等教育理念,使之呈現出保守與進步并存的多元化局面。楊蔭榆與吳貽芳在女子教育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同為近代中國首代大學女校長,她們的女子教育思想引導了各自學校的發展,也為后世女子教育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1 近代女性社會角色的變化:“國民之母”與“女國民”
在中國傳統社會,女子雖具有多重形象樣貌,但“賢妻良母”一直是其正統形象。傳統女性的性別角色確立了一套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體系,確保了男尊女卑的意識形態得以以制度形式傳承下去。這種意識形態對中國女子教育影響頗為深遠。女子教育在中國古代一直沒有取得獨立地位,直到近代才得以獨立。
鴉片戰爭后,許多人開始審慎看待傳統文化,反思其中合理性。1903年,金天翮在其出版的《女界鐘》里提出“國民之母”概念:“國于天地必有與立,與立者國民之謂也。而女子者,國民之母也”。①金天翮的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社會進步人士紛紛發聲,力證女子作為國民之母對于國家救亡圖存的重要意義。國民之母的形象界說,相比起傳統賢妻良母主義以及維新派提倡的新賢妻良母主義而言,更多強調了女性作為母親的職責與義務,并且將這種責任上升到與國家民族利益聯系的層面。
晚清社會對于女性角色的討論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對教育的影響尤為突出。而應當培養什么樣的女性,怎樣培養女性,則成為接下來每一個贊同女子教育的有識之士面對的共同課題。
2 楊蔭榆與賢妻良母教育
1924年2月,楊蔭榆繼任女高師校長一職。5月,女高師照教育部命令改為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函聘楊蔭榆為校長,于9月22日開學并舉行成立典禮。北女師受制于清政府,其教育理念自然是受到賢妻良母主義的影響。楊蔭榆曾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及的“國民之母”教育理念:“竊念女子教育為國民之母,久成定論。本校且為國民之母之母,其關系豈不重哉?!雹?/p>
北女師受賢妻良母主義的影響在楊蔭榆的校園管理方面尤為突出。對于學生,楊蔭榆采取的是封建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她要求學生外出留宿必須向學校提交申請,如若申請被駁回,是不得在外留宿的。
另外,楊蔭榆只注重校園秩序和學習風氣,不準學生參加政治活動,將一些愛國行為視為學風不正,甚至還不許學生參加孫中山逝世時的悼念活動。這樣的要求在當時激進的政治局勢下顯得尤為突兀,當然也就得不到學生和他人的理解。楊蔭榆與學生、教師之間的沖突不斷加劇,后來在“驅羊運動”當中,她被一眾文壇大家定調為傳統思想的代言人,賢妻良母主義的擁護者,被社會進步人士口誅筆伐。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以及學生抗爭之下,楊蔭榆不得不黯然辭去校長職務。
楊蔭榆其人及其教育思想兼具保守與進步的過渡性質,是時代造就的特殊產物。在她的教育理念中,保守主義的影子揮之不去,但也可以窺見其中的進步因子。對學生進行封建家長式的管理源于其保守思想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楊蔭榆積極參與女子教育事業的建設,毫不避諱宣講被封建傳統視為洪水猛獸的性教育知識,正是其進步思想的體現。然而悲哀的是,楊蔭榆自己對于社會政治敏感度的缺乏,加深了世人對她的誤解。正如櫻庭弓子對楊蔭榆的評價所言:“她曾向學生和家長說,‘學校猶家庭,‘為全國女學師資策源之地,學風品性尤宜注重,‘今日女子教育,道德與知識并重等等。她的語言重復了當時要把女子培養成賢妻良母式人物的《女子師范學堂章程》。……然而這些話正是清末女權運動盛行初期的語言,人們在說話時也常把‘女子為國民之母擱置語句之首。雖然并非‘無學,但在1924年女權運動已成為高潮的形勢來看,此種話語是不合時宜的,可她自已卻沒有發覺?!雹?/p>
3 吳貽芳與“女界領袖”教育
1912年,包括南北美浸禮會、美以美會、長老會以及基督門徒會、圣公會等咋內的8個美國教會在上海舉行會議,商討建立一所聯合女子大學。1913年的南京會議決定租賃南京城南繡花巷作為臨時校址,選取長老會代表康本德夫人(Mrs. Lawrence Thurston)為大學首任校長。1928年,中國政府重掌教育主權,所有的大學校長只能由中國人擔任。金陵女子大學決議進行管理層的換血,邀請吳貽芳接替校長職務。
繼任校長一職后,吳貽芳重新解釋了校訓“厚生”的含義。她說:“當時學校用‘厚生作為校訓,涵意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益于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豐富。學校用這個為目標來教導學生,并通過學校生活的各方面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向這個方向努力?!雹軐S?,吳貽芳在各個方面努力做到這一點。她秉持著女權精神和家庭精神,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的同時也不忘教導她們關心、愛護他人,形成集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她鼓勵學生勇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積極參與各類活動,釋放自我。當時很多女孩子因為害羞,連走路姿勢都是含胸駝背的,學校專門為女孩們上走姿課以調整她們的體態。除此之外,金女大義務辦學,經常開辦鄰里學校、家政學校、識字班、園藝班、織襪班、夜校等,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培養了獨立的精神和能力。為了幫助校內形成一種溫馨的家庭氛圍,金女大提倡姐妹班制度。每期一年級新生都要與三年級同學結為姐妹關系,每個寢室有兩位三年級學生和兩位新生同住。開學典禮當晚,大三的大姐們都會進行抽簽,然后根據抽簽上的名字去認領自己的小妹妹。
金女大具有民主氣息的女子教育思想不僅表現為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育,也表現為對學生獨立能力的培養。金陵女子大學前后共培養畢業生999人,被稱為999朵玫瑰?!敖鹆昱蟮漠厴I生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女子高級知識分子中占了相當的比重,其中并有一部分人在各學科領域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例如,教育戰線上的特級教師黃文奧、鮑賢硯,科技戰線上的牛津大學地理學博士、對國家海洋開發工作做出貢獻的國家海洋局顧問劉恩蘭,從事發育生物學和超顯微結柯方面的研究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曾彌白等?!雹?/p>
4 結語
總體來看,楊蔭榆的教育理念兼具保守與進步的過渡性質,而吳貽芳的教育理念則更加富有現代民主進步氣息。如何把握社會思潮與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之間的平衡,如何為中國女性尋找獨立解放的出路,是每一位致力于女子教育的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難題。社會性別角色是女性教育無法回避的基礎問題,直到今日社會依舊對女性的社會性別角色爭論不休。如何引導和幫助女性處理好職業與婚姻乃至權利與義務等一系列問題,應當是女子高等教育永恒的話題。
注釋
①金天翮.女界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
②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資料選編第三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83.
③櫻庭弓子著.王惠敏譯.女校長之夢─—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楊蔭榆[J].魯迅研究月刊,1994(02):69-73.
④楊家余,王紅巖.吳貽芳女子高等教育思想述評——以金陵女子大學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2):24-27.
⑤馮月華.當代中國的崇高女性——吳貽芳[J].民主,1991(03):21-23.
參考文獻
[1]顏浩.被魯迅痛罵的中國首位女校長[J].文學教育(下),2017(03):11-13.
[2]何瑋.“新女性”與近代中國女子教育——吳貽芳個案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4(03):107-116.
[3]婁岙菲.再論楊蔭榆與女師大風潮[J].教育學報,2015,11(02):104-115.
[4]李蓉,杜學元.“厚生”之道——試述吳貽芳女子高等教育思想之精髓[J].文史博覽(理論)2013(03):4-5+8.
[5]樓伊.女教育家吳貽芳[J].教師博覽,1996(07):17-18.
[6]馮月華.當代中國的崇高女性——吳貽芳[J].民主,1991(03):21-23.
[7]徐先智,范偉.身份焦慮與道德困境——論晚清小說中女性的社會規訓及其邏輯[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8(03):107-110.
[8]楊家余,王紅巖.吳貽芳女子高等教育思想述評——以金陵女子大學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2):24-27.
作者簡介
張馨月(1995-),女,云南師范大學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研究院教育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