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在高水平開放中倒逼市場化改革,使市場在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中發揮重要作用,關鍵在于營造公開市場、公平競爭的大環境。這就需要推動產業政策從差別化、選擇性向普惠性、功能性轉變;消除服務業和制造業在稅收、金融、科技及要素價格方面的政策差異,降低融合成本;強化對各類經濟政策的公平競爭審查,完善第三方評估機制;加強產權保護與知識產權保護,營造有利于激發企業家精神、保障企業家守法創新的法治環境;進一步打破區域壁壘,以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為重點打造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時紹祥認為,黨員干部要從以下四方面提升“抓落實”的能力。第一,要提升“抓落實”的政治站位。第二,要增強“抓落實”的真本領。第三,要強化“抓落實”責任。第四,要鍛煉“抓落實”的意志。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副教授孫要良認為,從主體功能區劃來看,我國廣袤的國土可以分為4類開發區:在不同類型開發區上,開發的內容和重點也不同。因此,推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程度、方式也是十分不同的,不能平均用力。其轉化程度和方式一定要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適應。一些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保護了綠水青山,恰恰為重點開發區、優化開發區實現經濟發展創造了外在客觀條件。“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不是一朝一夕甚至十年、二十年就可以實現的,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態。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萬寶瑞認為,近年來,我國農村進入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階段,具有以下幾個新特點。一是市場形態發生變化。互聯網把我國農村多而散的農戶生產集聚起來形成規模效應,產品銷售的市場形態形成了線上線下市場并存的格局。二是信息技術成為融合發展新動力。三是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多樣化。四是利益聯結機制和分配方式發生變化。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把一二三產業緊密融合在一起,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五是開放發展趨勢更加明顯。農業產業鏈在更大范圍內布局與重塑。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朱曉娟、姜文來認為,當前,推動農村產業振興、實現產業興旺,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為更好推動產業興旺,需緊密圍繞廣大農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第一,要面向市場、圍繞需求發展農村產業。既要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又要積極推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第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第三,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第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第五,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農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引導農戶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