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季瑜
寧波大學法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隨著互聯網+的時代到來,電子商務合同的運用隨著網上交易的頻繁而增加。電子商務合同雖然便利,但其條款的格式化、無紙化特點也存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筆者通過對其他國家關于格式合同的規制研究,可以發現主要是通過立法規制、司法規制、行政規制、其他規制(行業協會自律)這四個方面進行了規制。
電子商務格式合同的立法規制。為了規范格式合同,很多國家都出臺了法律法規,如美國在其《統一計算機交易法》(UCITA)中有這樣的規定,經營者須在顯著的位置標注,并向消費者展示說明格式合同,如果消費者要求格式合同的復制件,應當要提供。2018年,我國出臺了《電子商務法》。該法的第49條以及第50條對格式合同進行了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的形式規定在消費者支付價款后合同不成立,格式條款等含有該內容的,其內容無效。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明確地告知用戶合同的步驟,注意事項,下載方式等。并確保用戶可以方便,完整地查看和下載。
電子商務格式合同的司法規制。立法制度的實現取決于司法監管的進一步保障“最高法院認為,它的使命是彌補法律缺口或克服立法者的慣性,并享有這種權力。”,基于這種認識,很多國家賦予法院和法官享有這種認定格式條款及其效力評價的裁量權力。
電子商務格式合同的行政監管。縱觀世界各國采用的共同做法,目前電子商務格式合同的行政法規主要包括三種方式:(1)在使用格式條款之前,需要將格式條款提交相關的機構進行審查。準許之后,才能根據該條款將商品或服務進行出售。(2)行政機關在規制格式合同時,應自己制定或指導引入公平中立的第三方起草合同模板,供企業參考使用。(3)格式條款的主要內容由主管當局直接制定,強制在其電子商務合同中采用。
電子商務格式合同的其他規制。行業自律組織是一個自治的組織,負責監管行業標準業務。互聯網商家可以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實行統一管理,制定管理規則,促使企業自覺遵守和平衡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行業自律組織還可以建立行為規范,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限制業務行為。當交易各方因格式條款引起爭議時,行業自律組織可以審查格式條款的內容,或者取消或限制不公平條款,且能向消費者權利問題向行政機關報告,并且可以提出修改違反消費者權利的格式條款的建議。
一般情況,電子商務格式合同都是由經營者擬定。經營者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必然會侵犯消費者的權利,消費者作為個體與行業進行對抗,維權道路艱難,因此,格式合同的規范監管顯得非常重要。在格式合同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度,有利于促進交易的實現。筆者認為,電子商務交易有著電子化,非面對面的特點,基于這樣的特點,行政規制可以作為前置手段,立法和司法監管應該是最重要和最終的解決方案,行業規制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首先,與其他規制相比,行政規制具有效率性、事前性和主動性的特點。立法一定是滯后的,而且總會有空隙,司法規制只能事后補救,而行政機關可以根據自己的權限直接干預制定和使用格式合同的過程,將損害消費者的條款遏制在搖籃里,這是一種有效的控制方法,具有其他規制方法不可比擬的優勢。具體實踐中,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制定網上購物合同示范,旨在指導各類網絡運營商格式條款的制定,促進企業的采用。行政機關應當公告各類合同中必須記載提示的條款或者禁止的條款。如電子商務合同要約與承諾的方式,消費者的權利、經營者的義務等。
其次,立法規制為電子商務格式合同提供合法性的來源,任何新興的事物出現最終都需要用法律去規制它。作為保護公共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機構還應通過立法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為了保證電子商務格式合同的良好發展,既要有法定制度又要有司法規范,并且要有實體法規,程序規制,形成對合同的形式、內容、解釋和效力等全面規制的法律體系。
最后,電子商務格式合同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立法和司法問題,而必須調動社會和個體力量,以協調監督和監管,以便有效運作。在國內,社會組織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即使是像中國消費者協會這樣的民間組織所能發揮的力量也是不夠的,消費者協會作為社會組織缺乏實體權力,缺乏權威性,難以真正保障消費者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