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振,陳曉雯
政治倫理作為一個專門的政治現象,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一直是政治學家和哲學家們重點關注的對象。因此,政治倫理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的政治倫理思想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以《尚書》《周禮》《論語》等文化典籍為代表,并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發展演進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西方的政治倫理思想起源于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同時代的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學》被視為西方政治倫理思想的奠基之作,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60年代理奇特出版《道德政治學》,標志著西方政治倫理學由此誕生[1]。我國政治倫理學學科體系的形成雖然晚于西方,在新中國成立后才得到較快發展,但改革開放后駛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進入新時代,如何更好地開展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并服務我國經濟社會政治發展需要,已成為每一個政治倫理學研究者應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仡欀袊蝹惱韺W的70年歷程,總結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之得失,展望我國政治倫理學之未來,對進一步深化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意義重大。
學術界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倫理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已基本形成共識,即政治倫理學研究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已初露端倪,實質意義的研究工作肇始于改革開放初期,十八大以來進入繁榮階段。據此,我們將中國政治倫理學70年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步發展階段、形成階段、完善成熟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發展階段(1949—1978),這一階段為政治倫理學的初始階段,為政治倫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一階段,學者們主要關注兩方面內容,一是關于以先秦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研究,代表性文章有汪奠基的《先秦邏輯思維的重要貢獻》和包遵信的《孟子認識論的唯心主義本質》等;二是關于共產主義道德研究,代表性文章有周原冰的《試論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和李凡夫的《論共產主義道德》等。這一階段研究成果不甚豐富、研究對象也較為單一,但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學者們已經開始關注政治與道德(或倫理)的內在關聯,并試圖從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中汲取智慧并為建設共產主義道德提供借鑒,這些研究成果為政治倫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1979—2011),這一階段為政治倫理學的形成階段,政治倫理學已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應用倫理學科。1988年由楊丙安等合著的《政治倫理學》一書出版,標志著我國政治倫理學學科體系初步形成[1]。此后,政治倫理學在我國迅速發展,研究成果大幅增加,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學術著作與論文;研究對象也由單一到多元,學者們不再局限于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已開始關注西方政治倫理思想、政黨倫理、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政黨倫理思想等;研究視角也有新突破,學者們開始探討政治倫理的價值目的論和政治倫理的社會道義論、執政價值合理性和執政工具合理性等。這一階段是政治倫理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政治倫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得到快速發展。
第三階段:完善成熟階段(2012—),這一階段為政治倫理學的完善成熟階段,學者們結合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特點開展學術研究,涌現出一批專門的政治倫理學研究隊伍,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學科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嘗試建構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學者們更加關注運用政治倫理學理論剖析和解決我國政治領域的實踐問題,諸如腐敗、公平正義、制度與程序、權利與權力等問題。同時,學者們逐漸認識到,要使我國政治倫理學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必須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這是推進政治倫理學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經過學界同仁70年的辛勤耕耘,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已經形成系列特色研究方向。鑒于學識和篇幅等原因,本文重點介紹政治倫理學的四個研究方向:即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研究、西方政治倫理思想研究、政黨倫理研究和行政倫理研究。
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是中國政治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者們持續關注的重要領域。新中國成立后就涌現出一批專門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他們一方面對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進行深度挖掘,探尋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的演進;另一方面,學者們在闡釋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的同時,注重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更好地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學者們圍繞古代民本思想、古代官德建設和古代各家各派的政治倫理思想等幾個方面進行解讀和闡釋。一是古代民本思想研究,學者們重點圍繞古代民本思想的內涵、意義及當代價值進行闡釋,如韓喜凱的《民本·概論篇》一書,探究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內涵、發展變化過程、基本特征、歷史作用及現代啟示。二是古代官德建設研究,學者們在探討古代官德具體內容的基礎上,提出加強當代我國公務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道德建設的對策建議,如趙長芬的《官德論》一書,全面闡述了中國古代對官德作用的認識和古代官德的基本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轉型時期我國官德面臨的挑戰及加強官德建設的具體路徑。三是古代各家各派的政治倫理思想研究,學者們分別圍繞古代各家各派的政治倫理思想開展研究,深度挖掘,取其精華。如對先秦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關注,代表性著作是《現代新儒家倫理思想研究》(王澤應,1997年),該書在闡述現代新儒家思想的歷史成因、發展進程和理論特質的基礎上,著力探討了現代新儒家倫理思想的具體內容;代表性論文如《內圣外王:早期儒家倫理政治構想的理想境界》(任劍濤,1999年),闡釋了儒家“內圣外王”的理念,并把它作為古代倫理政治的中心信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西方政治倫理思想是人類政治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學界對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后不斷深入。研究重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西方政治史和西方倫理史的發展歷程,二是西方政治哲學家的政治倫理思想?!段鞣秸嗡枷胧贰罚ㄐ齑笸└鶕l展歷程,將西方政治思想史劃分為古希臘時期、中世紀時期和近代時期幾個階段,詳實闡釋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自然政治觀、神學政治觀和權利政治觀及每一時期代表性人物的政治思想。《西方倫理思想史》(宋希仁、羅國杰)是國內較早介紹西方倫理思想的奠基之作,該書主要是以不同人物、不同學派的倫理思想作為章節劃分依據,如早期智者派的倫理思想、伊壁鳩魯的倫理思想、托馬斯·阿奎那的倫理思想等。此外,學者們還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闡述西方政治哲學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其中羅爾斯正義理論一度成為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熱點。代表性論文有《當代西方倫理學的主題嬗變與傳統回歸》(萬俊人,1993年)、《正義社會的穩定性問題》(龔群,2017年)等。學者們還對西方較具代表性的政治倫理思想進行了深度剖析,如晏輝的《契約倫理及其實現》、詹世友的《共同的好生活:康德政治倫理學的本旨》。
政黨倫理研究是政治倫理學中的“顯學”,更是當今政治倫理學研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政黨倫理研究主要包括政黨倫理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倫理建設研究和中國共產黨領袖倫理思想研究三個方面。政黨倫理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執政與善政:執政黨倫理問題研究》(李建華,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書,上篇系統闡釋了政黨倫理的基本理論,主要包括政黨本質及其倫理內生、執政黨倫理的特質、執政黨倫理的理性基礎、執政能力的倫理維度以及執政黨的倫理建設等;下篇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倫理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領袖的政黨倫理思想、中國共產黨倫理建設的歷史審視、目前黨內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及其控制、中國共產黨倫理建設的現實途徑[2](P1-3)。此外,《中國共產黨執政倫理建設研究》(張振,上海三聯書店2017年)一書“在汲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黨的建設學說精髓的基礎上,比較全面地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倫理的生成機制,清晰描述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倫理建設之路,對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的執政倫理建設進行了全景式的歷史回顧……深入探討了我們黨執政倫理建設面臨的考驗,有針對性地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提出了進一步加強我們黨執政倫理建設的路徑?!盵3]在毛澤東政黨倫理思想研究方面,李建華指出: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十分豐富的政黨倫理思想?!盀槿嗣穹铡笔侵袊伯a黨的道德核心,“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道德原則,“從思想上入黨”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基本道德要求[4]。在鄧小平政黨倫理思想研究方面,肖光榮認為鄧小平在執政倫理方面的貢獻主要有三點,分別是闡明了執政道德建設的地位與作用、明確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執政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以及提出了較為具體的執政道德建設措施[5]。在江澤民政黨倫理思想研究方面,王澤應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倫理思想就是以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本質上是一種追求先進與崇高并始終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價值取向的政黨倫理,貫穿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6]。此外,吳燦新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倫理思想及其主要特色》一文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特別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黨倫理思想,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構成要素。
行政倫理一直是政治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行政倫理概述》(王偉,人民出版社2001年)是我國行政倫理研究的奠基之作,該書分別闡述了行政倫理基本理論、中國傳統行政倫理以及當代國外行政倫理。此外,在行政組織倫理研究上,代表性的著作有高曉紅的《政府倫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鐘哲的《行政倫理視閾下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代表性的論文有《論政府的道德責任》(彭定光,2006年)、《基于行政倫理的政府公信力構建》(唐士紅,2016年)等。在行政主體倫理研究上,涌現出一大批學術論文,從加強制度倫理建設及行政主體道德建設兩個方面,對如何完善行政主體倫理進行了探討,如《論行政美德及其實現路徑》(左高山、伍香,2013年)等。
政治倫理學研究歷經70年的探索與發展,在幾個特色較鮮明的研究領域,涌現出一批學術研究帶頭人,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研究隊伍。
在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研究領域,代表性學者主要有唐凱麟、焦國成、王澤應和任劍濤等,他們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撰寫了系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西方政治倫理思想研究領域,代表性學者主要有萬俊人、詹世友、龔群等,他們在關注西方政治倫理思想的同時,更加強調我國的政治倫理學科發展應吸收和借鑒其合理成分,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在政黨倫理研究領域,代表性學者主要有李建華、戴木才等,他們已經初步建構了政黨倫理研究的話語體系和話語范式;張振、劉武根等在此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執政黨執政倫理問題,初步建構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倫理建設體系。在行政倫理研究領域,代表性學者主要有王偉、張康之等,重點圍繞政府行為和行政行為的倫理選擇等問題開展研究。在制度倫理研究領域,代表性學者主要有戴木才、彭定光和王淑芹等,他們認為加強制度倫理的建設不論是對執政黨建設還是對政府部門建設都是極其必要的。此外,一批學者為政治倫理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如羅國杰、郭廣銀和向玉喬等,他們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樹,因此沒有將他們劃入某一特定研究領域。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突飛猛進,成果豐碩。第一,出版了系列高水平的政治倫理學著作,為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以“政治倫理學”為命名的書有四本,即《政治倫理學》(楊丙安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政治倫理學新論》(吳燦新,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政治倫理學》(徐黎明、孫守春,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年)和《政治倫理學》(高汝偉、殷有敢,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同時,戴木才主編的《政治倫理學前沿叢書》(7卷本)格外引人注目,該套叢書著眼于政治倫理對人類文明基本價值的傳承、當代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歷史使命及如何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發展三大主題,是圍繞當前政治倫理學前沿和熱點問題進行合作研究的經典之作,具體包括:《政治倫理的現代建構》(彭定光)、《現代政治視域中的“法治”與“德治”》(戴木才)、《當代中國政府誠信建設》(趙愛玲)、《國家與道德》(丁大同)、《法與非政治公共領域》(何珊君)、《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曾建平)、《經濟人與經濟制度正義——從政治倫理視角探析》(陳澤亞)。此外,還有《制度倫理與官員道德:當代中國政治倫理結構性轉型研究》(靳鳳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倫理建設研究》(張振,上海三聯書店2017年)等著作先后問世。第二,圍繞政治倫理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從1992年到2019年共有相關核心期刊論文594篇,尤其是近十年來,論文不僅在數量上穩定增長,在內容上更關注構建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學科話語體系。特別是由萬俊人主持的“政治倫理筆談”專題,為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貢獻了重要的學術智慧,該專題刊登在《倫理學研究》(2005年1期)學術專欄,四篇文章分別為《政治倫理及其兩個基本向度》(萬俊人)、《政治家的責任倫理》(何懷宏)、《政治倫理:個人美德,或是公共道德》(任劍濤)和《從政治合法性看執政黨倫理》(李建華)。第三,中國政治倫理學學界承擔了一系列重大重點研究課題,其中代表性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有:李建華教授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中國政治倫理思想通史”、萬俊人教授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政治文明的哲學基礎與政治實踐研究”和戴木才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共產黨執政倫理研究”等。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視野逐漸擴展,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即由關注我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轉向關注中西政治倫理思想比較研究、由關注政治倫理的理論探討轉向關注理論研究與中國的政治實踐相結合、由關注政治倫理在國內的發展轉向關注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如何走向世界。
首先,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學術熱點,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推進,國內學術研究氛圍日益活躍,一批學者在繼續關注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的同時,逐漸將目光轉向西方政治倫理思想,開始展開中西政治倫理思想比較研究并產生了一些有影響的成果,如《倫理政治化的“求同”與政治倫理化的“求異”——中西方政治倫理形成的差異性及其啟示》(徐秦法,2010年)等。其次,改革開放初期,學者們更多關注的是政治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等基礎理論問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的不斷深入,學者們逐步將研究重點轉向中國政治實踐過程中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他們結合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國家治理現代化、權力腐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命題開展研究,如《政治倫理學視域下國家治理現代化專題研究》(靳鳳林,2016年)等。最后,學者們逐漸由關注政治倫理在國內的發展轉向關注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如何走向世界。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是,不僅要在國內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而且要和國際同行保持穩定的學術交流,不斷提升自己學科的話語影響力。于是,一些有國際視野的學者就如何推動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國際化進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龍靜云教授關注了西方綠色和平組織倡導的“綠色政治”主張,闡述了“綠色政治”的倫理基礎,提出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應當對此保持學術敏感[7]。
回顧70年的發展歷程,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發展迅猛,成績斐然,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中國政治倫理學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為不斷推動我國政治倫理學再上新臺階,需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習近平在2016年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政治倫理學作為政治哲學的分支學科,在學科建設中同樣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因此,政治倫理學研究需從政治實踐的邏輯出發探索政治倫理主題。
當前,中國政治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較多,本文僅以生態倫理為例進行闡釋。
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因此,從政治的角度理解生態問題應成為政治倫理學研究關注的對象。權利是政治中一個基本的概念,也是政治倫理學研究不可回避的現實議題。一般而言,我們在談到權利時往往指向的是作為個體的“人”或作為整體的“人類”的權利,卻忽視了自然界的權利[8](P189-191),并且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人類才會試圖主宰自然、馴服自然,并最終受到自然的報復。生態倫理所要研究的基本內容正是基于自然權利基礎之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與重構,以達到生態“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如果說政黨倫理與行政倫理關注的是權利優先于權力,那么生態倫理關注的則是自然權利優先于人類權利。目前在政治倫理學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關注的都是權利優先于權力,卻忽視了自然權利優先于人類權利,因此,對生態倫理問題的研究應引起政治倫理學學者的重點關注。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與時俱進地推動中國政治倫理學學科體系建設。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政治倫理學研討會上,萬俊人會長在發言中強調指出,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政治倫理學,就必須在政治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確立、研究方法的選擇、邏輯體系的架構、具體內容的表述、語言風格的形成等各個方面有所突破[9]。
理論研究如果脫離社會現實,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政治倫理學不僅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實踐學科,因此,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必須立足于我國政治實踐開展理論研究,不斷回應和解決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新的歷史方位,也是當前我國最大的政治現實,政治倫理學研究必須立足于這一點。進入新時代,有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新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課題——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0]。新方位、新矛盾、新使命以及新課題對政治倫理學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學者們必須以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立足當前政治現實并著眼于人民最關心的問題開展學術研究。在深化改革過程中涌現出的政治生態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司法公正問題、分配正義問題等,亟需政治倫理學學者從學理上深入分析和闡釋這些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并提出解決上述問題的科學對策或建議。無論是從政治制度還是從政治主體的角度出發防止或懲治腐敗,都是政治倫理學研究的應有之義,因為前者是以外在的制度約束達到政治合倫理化的目的,后者是從政治主體本身的倫理道德出發達到政治合倫理化的目的。因此,如何從制度和道德融合機制層面解決腐敗問題已是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
理論研究如果脫離社會現實,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政治倫理學不僅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實踐學科,因此,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必須立足于我國政治實踐開展理論研究,不斷回應和解決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的問題。
第一,不斷提高并擴大中國政治倫理學相關學術會議的層次、規模和范圍,增強政治倫理學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相對于中國經濟倫理學等應用倫理學科,政治倫理專業委員會成立較晚,在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方面也不是特別活躍,明顯落后于政治學學科和應用倫理學學科。第一次中國政治倫理學術研討會于2003年舉辦,以后每兩年舉辦一次,截至到目前僅舉辦9次。政治倫理學作為“顯學中的顯學”,理應逐步提高并擴大學術會議的層次、規模和范圍。
第二,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隊伍應建立與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隊伍的學術交流機制,不斷促進學科融合,彰顯交叉學科的學術吸引力。隨著近年來政治倫理學學科的快速發展,學科研究內容越來越廣泛,研究對象日益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的傾向,因此政治倫理學研究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合作、交流和溝通,建立長期的、持續的對話交流機制,為構建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學科體系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中國政治倫理學學科發展應具有世界眼光,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逐步建立與國際同行平等的對話機制。實現這一點的前提是建立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學科體系,雖然萬俊人、李建華等一批學者關于如何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萬俊人教授提出要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邏輯體系、語言風格等方面有所突破[11];李建華教授提出確證核心問題、突出“四權”、以“三清”政治為軸心、致力于話語體系建設[12],但是構建我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學科體系依然在路上。這就要求中國政治倫理學學者堅持走出國門,一方面學習和研究西方政治倫理學科的嬗變歷程、學科前沿、研究方法,努力“為我所用”;另一方面,主動介紹和闡釋中國政治倫理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把中國學者的智慧和聲音在世界舞臺上傳遞出去,增進國際同行對我們的認知。同時堅持“請進來”,定期邀請國際同行參與我們的學術研究,主動和國際同行建立對話交流機制,汲取國際學者智慧,為發展中國政治倫理學提供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