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郁 郁 倩
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近年來,畢業前的實習越來越受到高校和大學生的重視。我國每年有數百萬大學生走上實習崗位,但在他們實習或者兼職的過程中勞動權益損害現象頻發。
用人單位無故辭退實習生或延長學生試用期的現象頻頻發生;發生工傷、醫療等事故時,實習大學生的合法勞動權益難以獲得保障;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難以解決。我國《勞動法》尚未明確界定“勞動者”的概念。法律規定的模糊性以及大學生實習期間法律關系的多重性,使理論與實務界對實習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形成了較大分歧。所以本項目探究勞動者身份認定的標準,將有助于確定實習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統一認定標準,填補法律空白。雖然實習大學生的勞動權益保護現狀堪憂,但是理論界與實務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目前學術界對于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問題主要爭議和焦點在于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法律身份認定、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最低薪酬標準的適用、大學生實習期間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這三個方面。
以實習大學生法律身份認定為基礎,本文從人身損害賠償與最低薪酬標準兩個角度,借鑒域外立法實踐,結合我國國情,探究對實習大學生勞動權益的保護路徑,將有利于研究并解決實習大學生人身損害賠償及最低薪酬標準的法律適用問題。
原告楊某、郝某的兒子小楊某系某省勞動技術學校鐵路校區的一名在校學生,與某建設有限公司及其學校共同簽署了《在校生實習協議書》,達成協議,同意小楊某于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15日在該單位實習。2016年11月1日,小楊某在一輛由某鐵路公司員工駕駛的小客車上與輛重型卡車相撞受傷,于2016年11月27日搶救無效死亡。原告訴稱,雖然小楊某是一名在校學生,還沒有畢業,但他在某鐵路公司實習,事實上建立了一種勞動關系,而某鐵路公司拒絕為小楊某作出工傷認定。因此,原告為維護其子的合法權益,向法院提起了訴訟。一審法院認為小楊某與某鐵路公司之間沒有勞動關系,判定駁回原告的請求。原告不服一審判決,又提起上訴。
法院認為,小楊某與某鐵路公司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而是屬于在校生實習關系。第一,小楊某是一名在讀學生,符合在校實習生的主體資格。第二,根據經有關各方批準的《在校生實習協議書》,明確約定了三方的權利和義務。第三,根據查明的案件事實,小楊某并非唯一一個在校外實習的人,屬于該校為學生組織的社會實踐教育教學活動。因此應認定小楊某與公司之間屬于在校生實習關系,而非勞動關系,小楊某雖在實習中死亡,但無法認定為工傷。
本案是在校大學生實習期間與用人單位引發的勞動爭議糾紛,近幾年此類案件層出不窮,同樣是大學生在實習工作中受傷致死,在“戴某、王某與某護理佳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勞動爭議案”②中,法院認定原告之女王某與被告公司之間存在勞動關系,予以認定工傷。這類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折射出我國對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的保護有諸多不足,其中在實習大學生人身事故傷害的認定及處理和工資薪酬標準的適用方面存在較大問題,我國法律上對大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的保護并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填補我國法律對于大學生實習問題的空白,是維護大學生實習期間合法權益必須完成的工作。
1.大學生實習的定義
大學生實習是指大學生把自身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大學生通過實習,驗證自己的職業抉擇,了解目標工作內容,學習工作及企業標準,找到自身的職業差距。
1.大學生實習的特點
目前,大學生實習存在普遍化的趨勢,實習是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學實習生肩負重要的歷史使命,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大學實習生通常愿意去企業工作。而在司法實踐中,用人單位剝削實習大學生的現象也層出不窮。大學實習生因為其社會經驗的欠缺,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往往表現的無所適從。
2.大學生實習的現狀
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大學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合法勞動權益遭受損害。極少數人選擇運用法律的手段來救濟自己的權利,更多的大學實習生選擇默默無聞,接受用人單位的剝削和壓榨。筆者的朋友暑期在餐廳打工,干了一周之后,餐館老板以各種理由辭退他,并且不支付薪酬。筆者朋友維權無門。現在社會上大學實習生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現象呈現普遍趨勢,迫切需要勞動法律法規的完善。
筆者認為通過明確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法律身份進而可以理清實習大學生、用人單位、學校三方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目前存在著普通勞動者說、綜合標準認定說、教育管理關系說三大學術觀點。
1.普通勞動者說
普通勞動者說認為,大部分用人單位對實習大學生工作內容的設置與普通勞動者并無區別,所以大學生在實習期間應當一律視為普通勞動者。學者王益英曾在其專著中提出,法律應當將實習大學生、學徒、培訓生等從屬勞動者直接納入普通勞動者的范圍,使實習大學生享有勞動者的所有權益③。學者金秋平曾提議,我國應對實習期的大學生的身份從法律層面上進行確認,參照國外通例,將大學生納入勞動者的范圍④。學者董溯戰歸納了德國與法國的立法實踐,將大學生界定為正式勞動者⑤。同時,荷蘭、日本和加拿大也都采用此種立法模式。
2.綜合標準認定說
綜合標準認定說認為,復雜的大學生實習表現形式使得不同實習方式所形成的法律關系性質也不同。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法律身份認定應當兼采多重標準,因為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勞動關系難以為標準勞動關系所包容,所以應當在勞動立法中對主體的權利義務作出具體規定。學者徐銀香、肖建、張兄武在《大學生實習權益保障制度的國際比較與借鑒》一文中總結其特點為規定了多項認定勞動者身份的標準。而其他國家和地區立法上則以我國我國臺灣地區、英國、美國為代表,我國臺灣地區將“獲致工資”作為認定勞動者身份的標準。學者史蒂芬·哈迪在其專著《英國勞動法與勞資關系》中指出英國以締結合同為標準,同時采用控制標準、組織標準和風險標準。學者柯振興在其專著《美國勞動法》中指出,美國對實習大學生是否應該獲得勞動報酬并未做統一規定,但是專門規定了認定勞動關系的標準,包括培訓與學生在學校所受培訓是否相似、培訓是否是為了學生的利益、實習生是否取代雇員、雇主是否從學生的實習活動中獲得利益、學生是否從雇主處獲得工資六項標準。
3.教育管理關系說
教育管理關系說認為大學生的實習是積累實踐經驗的路徑,而非一種謀生手段。實習是學校教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大學生在實習期間要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所以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教育管理關系。同時,學者陸碧霞曾經在其文章中指出,實習大學生一方面是在校生,必須服從學校的管理,學校對他負有教育、保護、管理的職責⑥。學者瑪麗·安·戈爾登在文章《法國勞動法變革》一文中談到法國勞動法對實習學生的法律身份認定時總結,“在雇主與雇員之間,勞動合同關系的建立打破了個人之間的平等,確立了從屬關系。但實習雇員,尤其是實習學生,并不是嚴格的從屬關系,而是以學習的目的參與勞動”⑦。學者粟瑜在文章《意大利民法典勞動編及其啟示》一文中指出,“意大利民法典的一大特色是單列勞動編,根據勞務活動是否具有從屬性,分為從屬性勞動和自治性勞動……而實習生、兼職者就納入與企業運轉無關的從屬性勞動中。”⑧
綜合以上觀點,普通勞動者說和教育管理關系說“一刀切”的思路雖然在適用上穩定且同一,但是無法順應實習方式日益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綜合標準認定說更為靈活,在區分就業實習、帶薪實習、教學實習、頂崗實習的基礎之上,分別探討大學生的法律身份,能夠有效調整學生、學校與實習單位的關系,促進實習活動良性開展。
1.實習大學生人身損害事故的法律性質
近年來,大學生在實習期間發生的人身損害事故屢見不鮮,而該人身損害事故是否屬于工傷,是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目前我國學術界對此問題存在較大爭議,應當在認定大學生實習期間與用人單位存在或不存在勞動關系兩種情況討論。
第一,大學生在實習期間發生的人身損害不能按照工傷予以認定時,應當依照民法中侵權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處理。結合上文對大學生實習期間法律身份的討論,教學實習下的實習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是不存在勞動關系的,所以此種情況下的實習大學生不屬于受《勞動法》保護的勞動者,在工作期間所遭受的人身損害不得依照《勞動法》或者《工傷保險條例》認定為工傷取得賠償。而應當按照一般的民事糾紛處理,若雙方就實習期間所受人身損害事故的處理另有約定,則可按照約定處理。雙方未就有關事項達成協議的,用人單位應當對實習大學生承擔人身損害侵權責任。
第二,基于大學生在實習期間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觀點,實習大學生在工作期間所遭受的人身損害可認定為工傷進行處理。在除教學實習之外的就業實習、帶薪實習和頂崗實習三種情形下,實習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了標準勞動關系或者事實勞動關系,此時的實習大學生則屬于《工傷保險條例》第61條所規定的“職工”,是用人單位的員工,若在工作期間受到了人身損害,則應當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4和15條規定的情形,滿足條件者認定為工傷,由當地工傷保險經辦機構進行賠付。但是基于在校大學生實習的特殊性,若有學生、用人單位和學校的三方協議,則可依照該協議,并參考《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可由用人單位和學校進行一次性補償。
關于大學生在實習期間是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并不明確。1996年頒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61條規定了大中專院校、技工學校、職業高中學生在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實習過程中,發生傷亡事故的,可以依照該辦法的有關標準,由當地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給予一次性賠付。此規定本是對大學生實習期間發生的傷亡事故給予工傷認定的,但是后國務院于2003年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取消了此項規定,也沒有再另行明確實習大學生人生損害事故的認定及處理。
由于沒有明確的上位法,各地在實施《工傷保險條例》時會有不同的規定。如江西省主張對大學生實習期間所遭受的人身損害予以工傷認定,規定實習學生在用人單位發生傷亡事故,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符合或者視同符合工傷條件的,經過勞動能力鑒定后,用人單位應根據《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保險條例》暫行辦法支付相應工傷待遇。河南省也規定用人單位和學校可按照約定,參照《工傷保險條例》,向實習大學生給予一次性補償。同時山西省也有相關規定。而青島市、北京市、重慶市以及云南省等地明確規定大學生在實習期間所遭受的人身損害事故不能予以認定為工傷。此外,其他地區則沒有明確的態度。
1.最低薪酬的概念及含義
最低薪酬,即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或者約定的工作時間內向其用人單位提供了正常勞動,用人單位為此依法向其給予的最低金額的勞動報酬。最低薪酬的數額是法定的,而非由當事人雙方約定達成,因此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雙方享有相應的權利,也應承擔相應的義務。
2.最低薪酬的適用范圍
最低薪酬是保障勞動者報酬權的重要手段,是勞動監管機構保護勞動者權益的一項重要制度。我國專門制定了《企業最低薪酬規定》以保障最低薪酬的適用,規定了我國最低薪酬適用于境內的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之形成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這是我國對于最低薪酬的統一立法,而各地方也會根據本地的情況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完善最低薪酬制度。
在帶薪實習、就業實習、頂崗實習等用人單位給予實習大學生一定工資報酬的特殊實習形式下,最低薪酬標準的適用是保護實習大學生合法勞動權益的重要問題,學界對于此也頗有爭議。
我國現行的法律未將大學生納入最低薪酬的適用對象,也沒有明確規定大學生實習的薪酬標準。但是部分地區頒布了相關規定,即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工資報酬不得低于當地最低薪酬標準。如廣東省于2010年開始施行的《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與畢業生就業見習條例》就規定了在頂崗實習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以同崗位職工工資的一定比例向實習大學生給付工資報酬,具體比例可按照本地實際情況確定。北京市更是早在2000年就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實習大學生支付不低于北京市最低薪酬標準的工資報酬。上海市則將最低薪酬標準的適用范圍擴大到了試用及實習期間的勞動者。
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當提倡規范實習大學生的最低薪酬標準的保障制度,各地建立統一的標準,以更加合理地維護實習大學生的合法勞動權益。
1.現行法律規定對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救濟不完善
根據現有的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大學生并未被排除外勞動法意義的“勞動者”范疇。無論是否簽訂勞動合同,只要企業和勞動者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并且符合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的接受范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就應當接受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任何勞動爭議。但這些法律法規并沒有說明如何確認為事實勞動關系。
2.大學實習生維權意識薄弱
大學實習生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絕大多數選擇默默無聞,沒有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學校對大學生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的職責,應當在日常教學中加大就業實習的課程開展。此外,行業協會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為大學生維權提供合理的救濟途徑。用人單位、學校和實習大學生應當做好銜接工作,努力維護大學生實習期間合法勞動權益。
1.人身安全權益遭受侵害
實習大學生的人身權益主要受到了以下幾種侵害,工作和休息時間不規范、安全衛生情況不規范和實習信息獲取渠道不規范。在校大學生在實習期間,工作時間極不固定,通常只能按照企業繁忙情況的排班表來工作,也會出現加班頻繁等現象,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
2.財產安全權益遭受侵害
第一,實習大學生與實習大學生并未簽訂勞動合同,所以司法實踐中一旦發生侵權事故,證據無從獲得。若是按照一般的民事侵權來處理,則要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由實習大學生承擔舉證責任。現行勞動法律法規和相關的司法解釋并未明確大學實習生的勞動者身份,所以不能按照工傷來賠付。第二,實習大學生在實習中補貼獲得較少,用人單位克扣勞動者工資的現象也是頻繁發生。實習生的福利待遇與正式員工相比往往相差甚遠。第三,用人單位和實習大學生并未簽訂社會保障協議,不給實習大學生交五險一金,實習大學生不能獲得社會保障。
3.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益得不到滿足
目前,法律專業人士普遍認為,大學生的主要職責是接受教育,這與勞動者提供勞動力的職責完全不同。目前,國家層面沒有專門的法律保護實習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相關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在正常情況下,當實習大學生有意外傷害和勞資糾紛時,他們不能通過勞動仲裁或勞動監督提出投訴或索賠,而這些投訴和索賠只針對工人。
我國對于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保護的研究甚少,而歐美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對于實習大學生勞動權益的保護制度較為全面,對我國完善相關立法有著較為深遠的借鑒意義。
1.其他國家和地區對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保護的規定
(1)大學生實習期間人身損害的勞動法救濟。歐美地區的保險體系都比較成熟,實習大學生在遭受人身傷害時一般都能獲得相應的補償。德國在其《事故保險法》中規定了工傷保險的適用對象為所有雇傭勞動者、公職人員和學徒,存在雇傭關系是適用工傷保險的唯一前提。法國也立法規定實習大學生可享受大學生社會保險,包括工傷和職業病。美國規定具有勞動關系的實習員工均可適用工傷損害賠償。荷蘭要求實習中的學生繳納強制性的公共健康保險,學生有權申請醫療津貼。
(2)大學生實習期間最低薪酬標準的適用。其他國家和地區對于實習大學生的薪酬標準都給予了一定法律上的保障。如德國規定實習大學生的小時最低薪酬為7-12歐元,且所得薪酬無需納稅。英國規定實習大學生的小時最低薪酬為5英鎊,政府會根據學生的具體收入情況給予一定稅收上的減免。法國則規定實習大學生獲得的報酬不得低于最低薪酬標準的25%,且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我國臺灣地區規定高級中等學校技術生的生活津貼不得低于《勞動基準法》所規定的基本工資。
2.其他國家和地區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保護制度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其他國家和地區對實習大學生勞動權益的保護制度對我國有多方面的借鑒意義。首先,我國應當結合具體國情,明確實習大學生的法律身份,肯定其勞動者資格,規定用人單位必須與實習大學生簽訂勞動合同,達成載有雙方具體權利和義務的實習協議,同時應當具化雙方在違反勞動合同后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其次,我國應當健全對實習大學生勞動權益的救濟體制,由政府部門、勞動銀行或者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給予專門的司法保護,幫助進行調解或者仲裁。最后,政府應當對企業的實習活動進行適當的干預,引導企業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稅收減免、優惠政策頒布等措施,提高其實際收益,鼓勵其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1.明確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法律身份,出臺全國性的保護法規
目前,中國還沒有頒布任何關于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保護的規章制度。我國應盡快制定全國統一的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保護條例,以保護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
2.確立申訴機制和懲罰機制
當大學生遇到加班、拖欠工資、意外傷害等情況時,他們通常很難保護自己的權利,因為他們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一是建立有效的投訴機制,開辟更多渠道,如勞動仲裁機構,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不受實習身份的限制。二是簡化實習學生的上訴程序,將事實清楚的案件納入法院簡易程序,從而縮短訴訟時間,降低實習學生上訴的證明標準。第三,應該對一再侵犯實習學生勞動權益的企業進行更多的處罰,使他們意識到非法成本的增加。
3.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
數據顯示,多年來,財政教育資金在GDP中的比例已經超過了國際標準的4%,但與發達國家的5.5個案例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政府應該與財政、稅務、教育等部門一起,對接受學生實習的企業給予財政支持,并與學校建立實習基地。為了保證實習質量,保護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應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做好整體控制。
[ 注 釋 ]
①中國裁判文書網《楊文光等與中鐵六局集團北京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勞動爭議二審民事判決書》.
②中國裁判文書網《戴蘭蘋、王李軍與長沙護理佳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勞動爭議二審民事判決書》.
③王益英.外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474.
④金秋平.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保障研究——中外立法比較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5(8).
⑤董溯戰.德國、法國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的比較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04(5).
⑥陸碧霞.大學生實習期間身份的法律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2(11).
⑦瑪麗·安·戈爾登.法國勞動法變革[M].譯林出版社,1959:304.
⑧粟瑜粟瑜,王全興.〈意大利民法典〉勞動編及其啟示[J].法學,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