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飛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海牙國際私法公約在涉及電子商務合同糾紛管轄權的問題上認為,網絡消費合同由消費者慣常居住地的法院管轄,前提是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消費者須為其居住國家達成合同采取必要的措施;第二,消費合同是由賣家在消費者居住國從事的電子商務活動所產生,或是公司在該國通過直接招攬而產生的交易行為。同時,為了避免給企業造成全球被訴風險,第二個條件就變得尤為重要。
然而,虛擬性、全球化的網絡地址使消費者的確切地理位置變得相當模糊,特別是使用某些技術進行位置隱蔽后,獲得其具體位置可謂大海撈針。因此,產品提供地法院管轄原則應運而生。這種管轄原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無法確定網絡消費者具體位置的尷尬局勢,也為解決合同糾紛節約了成本。但是,這種原則對消費者的權益產生了潛在風險性。比如,從事電子商務交易的企業會不斷涌入對自身約束較為寬松的國家進行營銷,此種行為極有可能損害消費者利益。
在上述兩種理論之外,某些學者提出了“特定目標”管轄權理念,即如果電商企業在特定領域內針對特定客戶進行營銷,則該領域的法院作為客戶的居住地而擁有管轄權。而電商平臺若是通過非特定的客戶獲取渠道進行網絡營銷,相關糾紛管轄權則不確定。這種觀點引起學者們的討論,結果毀譽參半,這種管轄方式效果及可行度究竟如何,尚待實踐驗證。
該私法會議制有《管轄權就民商事問題的初步草案》,該草案規定了網絡合同糾紛的管轄歸屬地。該規定顯示,如果消費者投訴的對象是在其居住地存在貿易或商業活動,則可以在其居住地所在國提起訴訟。之后,海牙會議又分別規定了不同情況下的電商合同管轄原則。比如在線上簽訂合同,在線下履行的情況,可以直接適用上述規定,而對于一站式的線上操作情形則適用另外的補充規定。之后又確立了公平適用公約、保持技術中立、管轄與實體規則相一致等原則。
在電商環境下,規范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基礎性法律有《民商事管轄權與執行的規則草案》,該法案確立了在網絡環境下消費者居住地法院的絕對管轄原則。其中還規定了若合同的履行地與被告的居住地不同時,原告可以選擇合同履行地或被告居住地進行起訴。同時,該規定設立了適用限定條件:分期付款的消費合同;各種信貸合同;在消費者住所地進行營銷。
美國關于網絡合同糾紛管轄權的立法有《統一算計機信息交易法》。其中規定:“網絡合同糾紛雙方可以協商選擇一個法院進行管轄,除非該選擇公平合理以及明確,否則該管轄法院不具有排他性。”該規定確立了協議管轄原則,但當嚴重損害一方當事人利益時,該協議管轄無效。
在實踐中,對于網絡合同糾紛美國法院實行長臂管轄原則。這種管轄原則所處理的典型案件主要有網站廣告所締結合同管轄案、以網絡郵箱進行交易活動是否構成管轄權依據問題、網絡活動與非網絡活動交叉是否構成“營業活動”等。
法國作為歐盟成員國,當然適用歐盟制定的《管轄權草案》,但法國也有自己的相關立法。法國《民法典》規定:居住地不在本國的外國人,在法國與法國人訂立合同所產生的糾紛由法國法院管轄。此規定當然適用于網絡合同糾紛。上述規定對于外國人來說極其不公平。在司法實踐中,著名案件是法國法院利用歐盟條例對雅虎網站糾紛進行管轄。
面對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大潮,我國雖然已有網絡合同管轄權的相關立法,但其依然存在諸多瑕疵。我國要充分借鑒國際與國外相關經驗,取精去糟,盡力平衡商家與消費者二者利益,使相關管轄立法更加完善。具體完善措施有:第一,在傳統管轄原則下進行創新,順應電子商務的特點,對B2C、C2C消費合同進行區分;第二,制定網絡消費者特別保護法規;第三,確立協議管轄原則,充分體現意思自治,協議管轄對更快、更好解決電商合同爭端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上述的分析比較可以發現,國際組織與許多國家對網絡消費合同糾紛的管轄權作有一定的規則,有側重于屬地管轄的,也有側重于屬人管轄的,更有協議管轄原則,不盡相同。
新時代,面對網絡消費的全球化,我國應虛心接受國外先進技術經驗,借鑒國際相對成熟的管轄權原則,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引導我國電商產業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