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地》雜志社編輯部:
新年好!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們迎來了新起點新機遇。為共同辦好《紅土地》,我就貴刊辦刊思路、欄目設置以及加強聯通互動等事項講一些看法和建議。
案頭上2018年第12期的《紅土地》“告訴”我:《紅土地》雜志從2004年公開發行以來,已經努力地奔跑了15個年頭,共編印發行了224期月刊,它已成為全國三本宣傳老區專刊的重點刊物之一。
15年來,《紅土地》堅守五句語20字的辦刊宗旨,即“宣傳老區、服務老區、弘揚傳統、傳遞經驗、探索新路”,成為全省宣傳老區工作的窗口、平臺和主陣地。可以這么說,盡管15年不太長,但這15年是《紅土地》風雨兼程的15年,是貴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15年,也是貴刊不遺余力地推動全省老區發展進步的15年,更是我與《紅土地》結緣——成為忠實讀者和誠實伙伴的15年!15年來,從省老促會、老區辦再到編輯部的全體同志,無不懷著敬畏革命英雄,弘揚紅色基因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艱辛的編輯工作代價,真是勞苦功高,可敬可贊!如今,全省老區、山區的干部群眾都親切稱《紅土地》為“咱的《紅土地》”!
《紅土地》一路走來,從辦刊思路、欄目設置等事項,都是經過省老促會、省老區辦領導和貴刊編輯部多年的戰略布局和頂層設計,前后設置了11個欄目,我認為,其中《紅色記憶》、《紅色旅游》、《服務臺》、《百花文苑》(包括散文、詩歌、圖畫、印章等)——它們都沒有離開“宣傳老區、服務老區”的宗旨,而且這樣辦顯得更有趣、更靈活新鮮,顯現出特色。二是《紅土地》能適應形勢的發展,紙張和彩圖都很光鮮,很吸引“眼球”。我們都知道,紙張是傳統紙媒的載體,版面或彩圖是紙媒的衣裳或臉面,它們都是紙媒質量強起來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樣會使《紅土地》更生動、更形象、有質感,更有吸引力,會讓老區百姓更喜歡看,何樂而不為呢。三是《紅土地》有改革創新。去年4月中旬,《紅土地》進行重大調整改革,把原由單位部門或讀者出錢征訂,改為兩系統公費征訂,即由訂刊發行改為贈刊發行。這是《紅土地》創新改革的重要舉措。這樣既可減少發行環節,減輕基層(縣、鄉)經費負擔,又能提高實用效應,擴大了發行量,深受全省各老區單位和百姓的熱烈擁護和歡迎。
目前,在精準扶貧和振興鄉村工作中,老區仍有不少困難、問題、意見和建議,他們很想通過媒體發出呼聲反映,以求得盡快解決或完善。諸如反映革命遺址維修、道路難行、飲水困難等普惠老區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如我曾經寫過《華安老區群眾坐不上火車》、《山區水泥路維修難》、《應給農村五老和遺孀更多的關心照顧》等,都因沒此欄目而無法在貴刊登載反映,而在《中國老區建設》給予刊登。
《編讀往來》是編者與讀者交流互動的平臺,其文章雖然短小精悍,但對編者而言,可了解讀者的需求和反響,對讀者也是一種鼓勵和促進。這樣的編讀互動,既可擴大刊物的宣傳與受讀面,又可互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增強編讀之間的情感。
刊物的質量是傳統紙媒體的生命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們誠望《紅土地》不忘初心再出發,繼續“探索新路”,繼續講好“三個故事”,繼續為全省老區鼓而呼,祝愿《紅土地》越辦越好,以更新的面貌展現在老區百姓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