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 劉雪崎
齊齊哈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1]可見,將優秀傳統文化運用于高校思政課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響應黨的號召做出的選擇,更是高校思政課發展的必然要求。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思政課的宣傳和繼承,思政課又無法缺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支撐,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首先在教育目標方面,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都將個體人格品質的提升作為其教育的目標之一。高校思政課教育目標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內在品質教育,以此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愛國情懷,健全大學生道德人格,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而優秀傳統文化同樣偏重個體的全面提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將德才兼備作為評判人才的標準。古代圣賢認為“無德便無才”,如《論語》中“有才無德,小人也;有德無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2],《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3]都在詮釋著培育德才兼備的賢人用以報效國家,這一點與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有著同樣的目的,所以將優秀傳統文化運用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可以有利于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完成。
其次在教育內容方面,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包括思想道德與法律知識、中國近現代史知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相關概念和理論。這些原理和理論富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道德理念。而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這些思想和理念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例如,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哲理故事,如“刻舟求劍”、“指鹿為馬”、“塞翁失馬”等等都可以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的案例,幫助大學生消化理解枯燥的哲學原理;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的理想人格,“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等都可以為成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授課素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還富含充沛的治國理念,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西漢賈誼的《治安策》、唐朝吳兢的《貞觀政要》、清代鄭觀應《盛世危言》等等都為我們更好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治國理政理念提供了素材。
最后在教育方法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教師上好思政課提供了借鑒。高校思政課注重以理論知識結合實踐教學的方法表達教學效果,但更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教學方法較單一。而優秀傳統文化飽含中國歷朝歷代教育家、思想家的育人經驗,例如“循循善誘”、“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身作則”、“學思并重”、平等對話等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都可以運用到高校思政課之中,并結合新媒體手段,使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時代化,以解決思政課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所以,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對思政課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有益補充。
總之,在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中引用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思政課課堂氣氛的活化與內容的升華。同時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講授也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常勝不衰,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有著緊密的相互滲透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