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琳
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電商即電子商務,指通過網絡,將傳統的交易方式電子化,進而不用面對面也可以實現商品交易的經營活動。我國電商發展快速,銷售額逐年增長。當然不可忽視的是,電商在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電商誠信缺失已成為當下移動互聯網絡經濟增長的障礙,其中還包括泄露消費者信息、網絡欺詐、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低劣的售后服務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問題。
《電商法》是順應電商發展潮流,針對電商經營活動在現實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而制定的一部法律。《電商法》是一部基本法,是電商領域的第一部綜合性法律。不僅增強了對經營者的監管,更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
與傳統線下交易模式相比較,電子商務由于交易雙方不進行直接面對面的交談,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賣家單方面宣傳產品的好處,發布的商品信息與實際商品相去甚遠,甚至可能發布虛假的商品信息,公司名稱和地址。經營者的身份信息和商品真實性都無法得到保證,極易造成消費者知情權受損。
在電商活動中,由于消費者通過快遞物流進行收貨,因此需要向商家提供自己的姓名、電話、住址、身份證號等信息,而這很可能會導致不良商家趁機非法兜售消費者信息以謀取利益,嚴重威脅了消費者的隱私權。此外,我國信息網絡安全制度不夠完善,不法人員極其可能利用消費者的信息進行詐騙,從而威脅消費者的財產安全。
由上所述,消費者知情權得不到保障,進而有可能買到假貨爛貨等殘次品。很多電商經營者并沒有設立專門的售后保障中心,一旦商品出現問題,消費者將面臨無處投訴、投訴無門等問題。即便有些商家設有售后服務,但由于相距甚遠,消費者舉證困難,不被受理,甚至還可能遇到商家“踢皮球”等情況,使消費者維權難上加難。
此次立法重點在于對消費者權益進行保障,對于電商經營者則進行了更多限制和規范。
長期以來,電商經營者良莠不齊,一些散戶和小個體商戶并沒有進行工商登記,也從不進行納稅,對于守法經營者來講是一種變相不平等。根據《電商法》第十一條,“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將這些原本處于“灰色地帶”的經營者納入監管體系。既保證了我國的合理稅收收入,也促進了消費者維權。
一些經營者通過暗箱操作,雇人對商品進行虛假評價,使消費者難以了解產品的真實情況。《電商法》第十七條對此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商家不得虛構成交量,同時保證評價的真實性。
經營者利用蓬勃發展的大數據技術對客戶消費習慣進行估計測算,比如出現價格歧視,不同人搜索同款商品會出現不同的情況,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平等對待權。《電商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電商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
搭售原是一種銷售技術,也稱附帶條件交易。在市場交易中有些搭售是一舉多得的。不僅可以節約銷售時間和成本,還可以方便消費者。但電商平臺在經營過程中的一些搭售條款往往是默認勾選的,消費者稍不留神就會多花“冤枉錢”。據此《電商法》第十九條指出,搭售商品或服務應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
共享單車的出現曾一度受人追捧,然而近兩年頻頻爆出押金退還難等新聞,引起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電商法》第二十一條規定,“消費者申請退還押金符合條件的,應當及時退還”,這一條款進一步保障了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在電商活動中,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由于合同原始交易單據、憑證都為經營者所有,消費者常常處于弱勢地位,事先沒有防范意識,導致出事以后舉證困難。《電商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在商務爭議處理中,電子商務經營者應提供原始合同和交易記錄。該條款是消費者維權的一大利器,大大提升了消費者維權效率。
《電商法》從落地實施到被熟練運用應當有一個過程。盡管《電商法》已頒布三個多月,但目前電商平臺仍未更新相關規則,打開電商店鋪,并沒有商家按照規定在首頁展示營業執照。很多商家想上傳資質,但卻找不到入口。這對商家來講也并不是一件好事。《電商法》中的一些細節和規則需要進一步完善。此外,也應在群眾中廣泛普及本法,使消費者能正確使用《電商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電商法》的頒布實行極大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現在尚且處于開始階段,相信隨著電商法的逐漸完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