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琴瑤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
伴隨社會結構變遷加速與現代性發展,處于社會發展洪流中的社會個體在理性選擇的支配下,其個體行動呈現差異性發展趨勢,而“理性”下的社會行動在廣度、深度、向度等方面亦是獨特性顯著。大學生群體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人才儲備,由于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認知不足,加之不良社會風氣侵蝕與家庭價值觀教育弱化等影響,導致大學生重效率而輕倫理、重個體而輕社會,具體對應為重工具理性而輕價值理性。現代社會的多元價值沖突使人們常常陷入觀念的分歧而在世界觀與生活方式方面難以抉擇。對于具有其特殊性的大學生群體而言,如何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平衡取舍,這正是我們試圖回答的問題,以引導學生充分認清自我和生活環境,借助社會互動與自我反思,逐漸明確學生個體的發展方向。
理性,是指人運用知識概念,判斷、推理問題的能力,是人全面認識事物本質與內在聯系的能力。理性的最大特征是分析批判而不輕信。理性是科學研究的堅定向導,也成為社會提倡的主流精神,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攻堅階段,面對高速運轉的社會變遷與龐雜的信息爆炸,大學生理性精神的培養與引導更顯重要。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概念最早來源于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社會行動本質上是以他人的舉止為取向的個人的行動。社會行動所具有的社會性,是明確地指向他人,即社會個體在行動前勢必先考慮他人舉止取向的期待進而選擇行動,突出強調了他人的意義,這對于后文中理解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和啟發意義。根據取向的不同,韋伯將社會行動模式劃分為四種類型:目的理性式、價值理性式、情感式、傳統式。其中目的理性式,也稱工具合理性,是指透過對周圍環境和他人之對象性行為的預期所決定的行動,這種預期被當作達到行動者本人所追求的和經過理性計算的目的之“條件”或“手段”,其行動的終極指向是行動者目的的實現,而對于他人的預期僅是實現目的的“工具”而已。價值理性式,即價值理性,是指透過自覺地堅信某些特定行為的自身價值,無關于能否成功,純由其信仰決定的行動,如倫理的、審美的、宗教的或其他形式的行動,行動者只遵從于個人的信仰與價值的實現,而不計較目的實現或結果好壞。
簡而言之,工具理性是純粹以個人自身利益來行動的活動,強調效率與效益,重視目的而忽視正當性、合理性;價值理性則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計算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而是基于某些價值信條之上,以某種特定的終極立場為依歸。由現代社會變遷的進程不難看出,人們的行動愈發受到目的理性的支配,而以前人們的行動主要受傳統、情感或價值理性支配。韋伯強調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其實正是西方社會發展的主流,但無形中未免帶有維護資本主義發展的意味和因素。
現如今,社會中充斥著功利主義、人本主義等多元文化,高等學府也難免受之影響,物質欲與急功近利侵蝕并“污染”了原本純凈的校園文化。工具理性彌漫校園之中,而價值理性逐漸失去本體主位,同時兩者的沖突失衡時常對大學生造成困擾。這種困擾逐漸畸變為行動困境,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學習與工作實踐,大到個人發展,小至人際交往,大學生群體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拉扯之下,尤為困惑、舉步維艱。
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具有舉足輕重的學習意義。誠信是樹人、社會發展之根本,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品德之一,也是我國正積極倡導的征信體系建立與完善的堅實保障,誠信應為普遍學生應有的價值理性,并將其深化于心,并將其踐行于生活、學習、工作之中。但現實則不然,考試舞弊、同學間欺詐現象頻有發生,用以緩解學生就學壓力的生源地貸款也常有學生惡意拖欠,甚至在每年度評獎評優中摻雜作假或夸大事實的情況亦不勝枚舉。比比皆是的“怪象”昭示了當下多數大學生群體寧為實現個人目的與私利,而全然不顧立人最基本的誠信。例如,筆者從事專職輔導員多年,常有學生在一年一度的貧困生認定工作開展前,向老師咨詢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中家庭收入填寫應為多少或區間為何。原本用以作為貧困認定的重要依據,在部分學生眼中收入是可以變化或隨意調整的,表格上部門簽章得以加蓋才最為重要,未曾思考家庭收入理應是客觀的描述,定不可為隨意篡改。由此可見,為確保個人獲得更多的利益(如貧困補助及勤工助學津貼),學生難免受制于工具理性的支配,單純地實現自身目的,而完全忽視個人應有的誠信,導致價值理性在學生群體中逐漸“淪陷”。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對于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長期要求。大學生群體普遍處于19-23的學齡段,正處于個人一生中最為青春的年紀,理應展現的是風華正茂、朝氣蓬勃。然而,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功能的豐富卻催生了“低頭族”、“拖延癥”的出現;同時,當下中國全民“泛娛樂化”、“泛休閑化”已然成為有目共睹的不爭事實。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蝕,以及個人的惰性思維作祟,導致個人價值理性失位,中國傳統美德在當下部分大學生中早已被拋之腦后,能刺激他們的興奮點唯有個人得失。例如,身體素質方面,可謂每況愈下。這一方面緣于高考的應試教育讓他們無暇注重身體鍛煉;另一方面周圍環境尤其是手機的依賴癥導致休息不好,長期處于不規律作息、亞健康生活之中。據筆者近幾年觀察,不乏有部分新生為躲避軍訓而故意當眾倒下,其他學生見狀則紛紛效仿,難免有些嘩眾取寵的味道,以此為社會之棟梁之才更是令人唏噓。心理健康方面,學生往往對其關注不足,常在生活中忽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時,心理素質越來越不好,極容易受到周邊群體和環境的感染,若未能及時的合理調適,心理問題已然滋生,逐漸演變為抑郁、焦慮、煩躁等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往往在不加控制和調適的狀態下會激發生理疾病,如徹夜難眠、心慌出汗等情況,最終深陷生理與心理欠佳的惡性循環之中。由此可見,學生群體價值理性的嚴重匱乏,工具理性支配下“娛人樂己”的目的實現,將花兒一般年紀的青年摧殘為脆弱不堪的“玻璃人”。
已有學者研究指出,大二大三階段的學生最容易陷入迷茫期,不僅緣于度過了大一階段的新鮮期,也受于自身擺脫家庭約束而放縱自我的影響。高等教育階段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階段,外在壓力或引導督促缺失的情況下,學生也未確立或堅持個人的價值立場,導致價值理性明顯不足,甚至缺失,個體行動只考慮預期結果,進而導致大學生極容易陷入迷茫沼澤,并因找不到方向而越陷越深。就目前而言,形式多樣的校園貸款充斥著大學校園,其背后所牽扯的卻是巨大的利益陰謀。同學與朋友之間的交往難免令部分學生生活開銷捉襟見肘,而學生對非法校園貸款的認識不夠,僅關注眼前的現實利益而不計后果,加之貸款程序的便捷性及廣告的吸引力,令校園貸在高校中有機可乘、肆意妄行,因校園貸而引發的學生退學、自殺等現象屢見不鮮。同時,部分學生將個人利益永遠排至行動選擇的首位,漠視集體利益,深受社會物質欲的沖擊,自認為是最佳的理性選擇,實則損人害己。而部分學生單純地將學習作為校園的生活的一切,最終淪為“學習機器”,學習成績表面看上去確實不錯,但生活能力非常有限,甚至難于人際交往,社會適應力與融入度明顯不足。綜上所述,工具理性的大肆彌散與價值理性的集體缺失,以及兩者在大學生行動選擇中的沖突,導致學生若堅持個人價值立場又顧忌自身利益受損,若完全拋棄個人價值又恐難為人之本,最終患得“空心病”,在校園生活中不知何去何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祖國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并闡明了高等院校要為國家、為民族培養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有為人才的根本任務,是做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面臨當下工具理性彌漫、價值理性缺位的現狀,多數學生為滿足自身利益需求而“不擇手段”、“不計后果”,突顯了大學生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的嚴重失衡。因此,應引導大學生群體價值理性的回歸,并激發價值理性的張力,平衡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的取舍,如此才可以不斷增強青年一代的社會責任感,為國家未來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中國自古以來即為文明大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以史為鑒,可以通古今,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不能因社會變遷的加速,以及社會結構轉型而弱化或丟失。正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方針,正是引導國民理應具備的價值取向,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高度概括,更是當下大學生理應具備的價值理性的具體體現。高校應根據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及深層意義,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陣地,積極引導學生正向地成長成才。具體而言,一方面,應打造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校園、教室、寢室為重要陣地加大優良文化的宣傳力度,并通過開展主題講座、競賽、班會等系列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呼喚價值理性的回歸。另一方面,借助現代化媒體技術的發展,利用公共群、公眾號等平臺,精心篩選“樹先進、立榜樣”的真實事跡,推動榜樣的示范作用,引導大學生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尤其在誠信方面,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應自上而下地加強誠信教育,幫助學生理性思考“失信”的利弊,并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引導學生群體自下而上地重拾誠信、重視誠信。
正所謂“身體乃革命的本錢”,健康的體魄本是當下青年的應有之貌,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大學并不是學生自由自在、放飛自我的輕松階段,但多數學生總會由于缺少引導、督促和壓力而成為純粹的利己者。有鑒于此,首先應鼓勵學生強健體魄,擺脫手機等現代工具的桎梏,通過體育賽事舉辦、夜跑等方式,激發學生運動的興趣,加強體育鍛煉,展現大學生的青春激昂。其次,輔導員應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并引導學生科學對待心理健康問題,號召學生應關注個人及同學的心理健康狀況,盡力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并輔以心理調適的方法講授,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再次,依托價值信念教育,引導學生客觀而合理看待個人得失,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驅散工具理
性過度籠罩校園的污濁之氣,以良好的身心素質為基礎,以正確的價值觀為導向,不斷增強青年一代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這一形象的比喻生動地說明了青年價值觀科學樹立的重要意義,并告誡青年一代需從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要扣好。結合大學生群體在大學期間普遍產生的迷茫感,不斷提醒高等教育工作者應主動走近學生,并走進學生心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困惑點和糾結點,據此對癥下藥,提供幫助和服務。一為從價值觀念等精神層面,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與引導。可利用就業指導課程這一媒介,融入學生困惑或感興趣的現實題材,例如大學生活如何規劃、哪些考證是必備之舉等內容,了解學生實際所需,才可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精神面貌。二為積極搭建實踐平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大學生的課余時間是非常充足的,但這也成為了學生的兩難境地,多數學生由于不主動、不自律而放任自流。因此,學校及教師應積極拓展第二課堂,為學生提供鞏固專業知識的實踐平臺,鼓勵學生通過科研申請、創業實踐等渠道,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應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實踐過程中重在享受過程,而非僅看重結果,削減工具理性帶給學生的利益熏心。
少年強,則中國強。高等教育是青年培養的根據地,針對大學生群體普遍現存的行動困境,主要緣于學生個體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的掙扎。伴隨著社會的加速變遷,社會行動者均趨于工具理性以視為個體的“理性選擇”,實則價值理性的遺失助長了“唯利是圖”的囂張氣焰,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社會預期發展是相悖的。因此,以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視角,探討如何在兩者的拉扯中引導學生做出合理的取舍尤顯必要。我們未針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孰對孰錯、孰輕孰重做出判別,兩者在社會個體中的發展是與社會發展緊密關聯的,僅試圖從此視角探討大學生群體現存困境與引導路徑,以冀為學界,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條可行的分析思路,以推動當下青年群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恢復其原有的朝氣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