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密珍
中共天臺縣委黨校,浙江 天臺 317200
一是文化引領有待提高。首先,我國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延綿幾千年,尤其體現在家庭生活中,“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從夫意識使得很多女性在婚后喪失了自我意識,從而對來自丈夫的暴力一忍再忍。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往往有著極重的男權思想,認為自己對家庭成員有掌控和私有的權利,忽視其作為獨立人的合法權益。據縣婦聯對平橋鎮的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0份抽樣調查中,針對“您認為丈夫打妻子或妻子打丈夫的暴力行為是否違法”的問題,64.3%的人認為是違法行為,27.1%的人認為不是違法行為,8.6%的人表示不清楚;其次,受“家丑不可外揚”觀念的影響,很多受害人不愿意將自己的經歷告知他人,也不愿意尋求有關部門幫助,家庭暴力成了“家庭秘密”被封鎖在家中,引發系列家暴案件的產生,社會力量難以介入,給家庭暴力高危家庭的調查帶來不小的難度。同樣是上述調查問卷,針對“您認為家庭暴力是否屬于私人事務,不需要告知外人”的問題,甚至有41.9%的人認同這一說法;針對“受到家庭成員毆打或恐嚇后,是否應該報警處理”的問題,僅29.7%的人認為應該報警。另外,“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履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個別受害者未能接受到及時有效的維權救助。
二是職能主體相對分散。在我縣現行的家庭暴力干預體系中,相關職能部門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聯動機制不夠深入和全面。婦聯作為干預家庭暴力的核心機構,由于其權限設置問題,主要手段僅限于柔性的教育和調解,收效甚微,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婦聯信訪案中涉及家暴行為的共有49件,每一件均有調解和回訪記錄,但其中11件仍為家暴行為重復信訪,可見調解對家暴行為約束力較低;公安部門缺少主動干預家庭暴力的權力和工作流程,由于警力限制,針對個案往往僅限于現場出具《家庭暴力告誡書》,后續跟蹤隨訪不夠到位,據了解,2016至20182年間,縣公安部門共發出《家庭暴力告誡書》11份,回訪0份,由于家暴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沖動行為,有較高的頻發性,因此,一次性的告誡書并不能有效遏制家暴行為的再發生;法院受理家庭暴力案件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一是對有足夠證據證明遭受家暴行為的受害者出具《人身安全保護令》,據我國裁判文書網的檢索結果可知,《反家庭暴力法》出臺以后,我縣自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共有21個離婚判決涉及家暴行為,但《人身安全保護令》簽發僅有2張。二是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家庭暴力除殺人和重傷外,均屬于自訴案件,不告不理,因此,很多家暴案件不屬于法院的管轄范圍以內;法律援助中心無償對遭受家暴的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咨詢服務,但其受理的對象應具備家庭困難等標準,因此,大部分受到家暴的受害人很難在法律援助中心得到有效救助。除上述四個只能部門以外,醫院、司法、鄉鎮街道政法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反家暴,但包括婦聯、法院、公安在內的各部門之間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家暴信息查詢和匯總機制,導致家庭暴力高危家庭的信息相對分散,資料收集不全面,有效預防和介入不及時。例如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婦聯接收的49個家暴信訪案件中,僅有7人與公安出具的《家庭暴力告誡書》為同一受害人。
一是構建良好的信息互通渠道。反對家庭暴力就目前而言是婦聯牽頭的,但絕大多數人在遭遇或者目睹家庭暴力行為的時候首先選擇的是向公安求助,加之天臺縣婦聯因2016年的投訴熱線合并導致全國婦女維權熱線12338被取消,群眾向婦聯求助的渠道更加狹窄,相比之下公安部門的110更為便捷高效,因此,公安部門應單就家庭暴力行為與縣婦聯建立良好的信息互通渠道,方便婦聯及時有效掌握家庭暴力高危家庭,盡早介入和干預。另外,法院、鄉鎮街道政法辦、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門也一定程度上掌握著一些家庭暴力信息,可構建一個統一的家庭維權平臺,集投訴舉報、信息采集、糾紛調解于一體。二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間的互補作用。家庭暴力的預防和干預應遵循“黨政領導、婦聯牽頭、綜治協調、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各部門應就其職權范圍對家暴行為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教育、懲戒和引導。召開部門聯席會議,探索多部門合作長效機制,對具體工作進行講解和分工,并將家庭暴力干預工作納入各部門年終考核,如因家庭暴力造成民轉刑案件,可對防范不利的所有相關單位取消評先評優資格。
一是男女平等的社會性別意識培訓應向頂層人員延伸。所謂性別意識,泛指社會對兩性及兩性關系的期待、要求和評價,且該意識往往通過社會資源分配、各項經濟制度設計等方式傳遞和鞏固。公權力部門干預家庭暴力的工作人員應進行社會性別及反對家庭暴力專業技能培訓和教育,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對家庭暴力案件性質的特殊性和專業性的認識,確保反對家庭暴力執法過程的公正、公平、合法、合理。二是系統全面的了解反對家庭暴力工作的各項規定及救助手段。反家暴工作人員應就溝通調解技巧、法律政策學習、各部門家庭暴力相關職責、家庭暴力庇護所申請條件及具體方位等各方面內容進行全方位的系統培訓,以更有效的應對反對家庭暴力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更好的幫助受害人更高效接受救助。三是建立長期的反對家庭暴力培訓團隊。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維權工作人員的培訓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沒有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培訓講師隊伍,培訓水平也是參差不齊??蓢L試建立一支反對家庭暴力講師團隊,每年開設三到四個培訓班,系統講述工作要領和維權救助方式,幫助維權工作人員更好的進入狀態。
在反對家庭暴力政策的推動上,社會組織一直扮演者十分重要的推動者的角色。如我國《反對家庭暴力法》的產生正是以2003年中國法學家會向全國人大提交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專家建議稿》為參考模板的;再如2012年,在李某家暴前期案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時候,北京和其他城市的女權活動者通過行為藝術的方式為家暴受害者發聲,呼吁反家暴立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因此,《反對家庭暴力法》的進一步有效實施,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要把規范家庭成員行為的重任重新發還給社會,鼓勵引導多元化的非政府組織與政府之間實行良性互動。我縣是“和合文化”發祥地,縣域有大量研究“和合”文化的學者和機構,可定期以全社會為目標人群免費提供“和合文化”的講座和公益課,闡述“和合”在家庭關系構建中的運用。引導各社區村居每年自發評選幾戶“最美家庭”,不斷提高“最美家庭”評選的含金量,如基層社區可對獲獎者免物業費、村居可利用集體經濟收入獎勵獲獎者全家一年農醫保費、各銀行可推出針對“最美家庭”獲獎者的低息免息貸款等。另外,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將家暴行為納入其中,限制家庭暴力施暴者一定的社會權利,通過體系有效運行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唯此,才能為反家暴政策的全民化教育和落實營造出更加健康的社會環境。
社會的和諧穩定離不開每一戶家庭的幸福安寧,現如今,在面對家庭暴力女性權益保障方面的相關規定和措施已經日趨完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反家暴過程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只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規為準繩,不斷創新工作模式,建立執法、庇護、社會援助等各個方面聯合聯動的干預模式,才能有效減少甚至杜絕家庭暴力行為的發生,名縣美城的根基才能筑的更牢,建的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