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萌萌
臨沂大學法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1.電子商務的概念和分類
電子商務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簡寫為EC。電子商務首先是一種商務活動,其次它借助了電子方式。電子方式又可具體為計算機網絡。具體來講,電子商務就是買賣雙方通過互聯網所進行的商務活動。簡單來說,電子商務就是在網上做生意和管理。
根據參與電子商務涉及主體的不同可分為: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企業與政府機構之間的電子商務。目前普遍存在的是前兩類。
2.電子商務的特點
電子商務中買賣雙方的交易過程與傳統的交易過程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在于交易的虛擬性。在傳統的交易過程中,買方需要到商場查看實物,與賣方面對面交流,最終達成交易。而電子商務交易的全過程都是在網上進行的,賣方不需要在貨柜上展示實物,雙方也沒有直接的交流。其次在于物流和資金流的非同步性。在傳統的交易過程中,買方需要到商場去購買實物,在買賣雙方達成合意之后,買方支付價款、賣方交付商品,也就是說,物流和資金流是同時完成的。而在電子商務交易的過程中,買方直接在網上付款,而賣方需要先發貨,并且經過一段時間后,商品才能到達買方手中,所以說,物流和資金流是不同步的。
1.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
關于電子商務消費者的概念,很多國家在立法上都作出了規定。新西蘭法規定消費者是指任何自然人;加拿大法規定消費者是為某種需要而進行商業活動的社會成員。相比國內對電子商務消費者的概念并沒有加以規定,但是在我們看來,對電子商務消費者的界定仍然可以參照現行的對傳統消費者的概念。因為和傳統的消費者相比,電子商務的消費者僅是多借助了電子商務這種新興的消費手段,并沒有改變消費者本身的性質。
2.電子商務中的經營者
我國在立法上并沒有明確規定經營者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對經營者主體資格的判斷通常是看其營業執照和商業行為。通常來說,經營者就是通過從事商品的生產、銷售和提供服務來獲取收益的法人、其他組織和個人。相對于傳統的經營者,電子商務中的經營者僅是多借助了互聯網平臺的方式從事商品的銷售或提供服務,并沒有改變傳統經營者的性質。
我國法律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就是讓消費者不花冤枉錢,可以買到自己稱心如意的商品。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滿足生活上的需要,所以,消費者必須判斷所購買的商品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而在進行判斷前必須要對商品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所以,消費者的知情權就顯得至關重要。只有在對商品的基本情況如功能、效用進行了解之后,消費者才會做出是否掏錢購買的決定。而消費者在網上想要了解到商品的這些信息,主要還是通過一些商品的宣傳廣告。可是很多商家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都會在廣告上做足文章。很多消費者都會因為相信這些宣傳廣告的內容而購買的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且帶有瑕疵的商品。經營者的這些行為都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所以,我國應更加重視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使消費者都能買到自己稱心如意的商品。
我國的立法規定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在傳統的交易過程中,除非消費者在辦理會員的情況下可能用到個人信息,一般情況下消費者購買商品都不需要出示個人信息。因而,隱私權的保護在傳統購物中并不屬于突出問題。而在電子商務交易下,買方若想在網上選購商品,其首先必須要在網站上注冊并登陸。而在網站上注冊會員必須要用到個人信息。有些商家會采用隱蔽的方式來獲取用戶信息。還有些商家為了獲利將收集到的這些信息出賣給他人。絕大部分的消費者都為此感到擔憂,問題的嚴重性可想而知。
我國立法規定,商家在獲取用戶信息時必須遵守法律、所有出賣用戶信息或向他人提供用戶信息的行為都要嚴厲打擊。同時,商家有義務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用戶信息的泄露。因此,國家必須嚴格規范商家獲取用戶信息的行為。
在立法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足于現有的法律。現有的法律是根基,無論如何不能與我國的法律傳統相悖。可是,畢竟法律是有滯后性的,在電子商務背景之下,肯定會有很多傳統的法律不適時,所以需要對傳統的法律進行修改,以適應新的時代背景。例如在隱私權保護方面,首先應當明確提供網絡服務的主體和經營者在保護消費者隱私權方面所享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
其次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電子商務立法,如韓國實施的網絡商品交易保險制度。將保險作為網絡購物的安全護盾,在網絡購物合同訂立時,消費者和經營者可為此次交易購買保險,由保險公司對此次交易提供擔保,承擔交易風險。一旦交易給任何一方帶來損失,或者交易出現糾紛,可由保險公司先行賠付。
在執法方面,消費者權益保護主要依賴于國家公權力的行使,這也就要求政府的各個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做好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各項工作。立法規定了經營者和提供網絡服務的主體在消費者權益保護中享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但在具體落實上需要國家公權力機關對其行為進行監管。國家可以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針對整個電子交易市場進行有效的監管,主要對網絡市場的經營者和服務的提供者的行為進行監督,嚴厲打擊網絡交易中的不法行為。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必須要通力合作,各自履行好各自的職責,一旦發現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就要立即查處,絕不姑息。
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與此同時,網絡環境下消費者權益也時刻面臨威脅。在網上看到的許多商品信息都可能是虛假的,消費者一不留神就可能上當受騙。商品本身存在瑕疵不說,還可能因為商品的質量不合格等因素損害到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財產權。另外,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隱私可能已經被泄露。當遭遇網上欺詐想要找到責任人追回自己的損失卻發現十分困難。這一切都讓消費者感到擔憂。我國目前亟需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在文中對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議已經進行了相關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