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宇
我們的一天只有24小時,卻要花費三分之一的時間來睡覺。于是有人打起了睡眠的主意——我們是否能夠利用睡夢中的時間習得一項新的技能,甚至是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呢?換句話說,邊睡邊學是否可行?
睡眠對學習,至關重要
第一項對睡眠與學習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一名德國的心理學家發現,在晚上睡覺之前學習新材料的效果,要比在白天學習更好。在此之后,睡眠與學習相關的研究逐漸豐厚,也多虧了這些研究,讓我們知道睡眠對于我們在白天中形成的長期記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睡眠期間,大腦會回放白天的經歷,并把這些經歷從海馬體中移出到負責長期記憶的腦區中,從而鞏固記憶。既然睡眠中的大腦對記憶的形成和鞏固這么重要,我們自然就會有這樣的疑問:記憶可以在睡眠過程中被改變、增強,甚至是形成新的記憶嗎?
從“偽科學”到“真科學”
1927年,美國人阿洛伊斯·本杰明·薩里格宣稱人的大腦在睡眠時最易接受指令,并發明了一種叫做“精神電話” (Psycho-Phone)的睡眠學習法——利用類似于電話的設備給睡眠中的人放一些具有動機性的信息。雖然這種設備的用處也得到了一些早期研究的證實,但到了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開始使用EEG(腦電圖)來監測睡眠中的腦電波后,精神電話的神話就被打破了。研究人員發現,即使這類設備真的能改變人的行為,也是因為聲音太大,把睡覺的人吵醒了。在此之后,睡眠記憶作為偽科學代表,一直飽受唾棄。
直到近些年,才陸續有研究開始證實,睡眠中的大腦并不是混沌的,而是真的能吸收新信息,甚至形成新記憶的。幸運的是,這一發現也讓睡眠學習重新回到了研究人員的視野之中——即使是最基礎的學習形式,也令人著迷。
在夢中戒煙
條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也是最基礎的一種學習形式,比如“望梅止渴”。研究表明這種程度的學習,在睡眠中是可以實現的。比如2012年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志上的一片研究中,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能在睡眠中把特定的聲音和氣味聯系在一起。在受試者睡覺的時候,科學家們會先放出一種聲音,隨后再釋放出臭味。而當受試者醒來之后,只要聽到這種聲音,就覺得自己好像聞到了臭味。當然,這也證明了記憶確實能夠在睡夢中被改變。
那么這種基礎記憶的形成,有用嗎?當然,即使是潛意識里的內隱記憶,也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比如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在吸煙者們睡覺的時候,將煙味和臭雞蛋味聯系在了一起。而當吸煙者醒來之后,吸煙的數量明顯減少了。
利用“休息模式”學外語
在得知“記憶確實能夠在睡眠中被改變”之后,研究人員便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條件反射。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受試者甚至記住了他們在睡夢中聽到的一段復雜旋律。另外,在睡覺時學習語言也并非不可能。比如在今年2月份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人們還能在睡夢中學習新詞匯!研究人員編造了類似于“guga”這樣的新詞匯,并把新詞匯和他們自己賦予的意義匹配后放給睡眠中的受試者聽(比如guga對應的意義是大象)。而當受試者醒來后,研究人員把編造詞匯混雜在翻譯測試中,發現受試者翻譯這部分詞匯的正確率明顯變高了。
內隱記憶,同樣有用!
但問題在于,不論是語言、聲音還是氣味,我們在睡眠中形成的記憶都是隱藏起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甚至不知道這部分記憶的存在,所以沒有辦法在需要的時候馬上把它們調取出來,就像我們在考試中做的那樣。而且這種睡夢中形成的聯結,要比正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聯結弱得多。另外,還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干擾睡眠的代價。用新信息刺激睡眠中的大腦相當于在干擾正常的睡眠功能。既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大腦在睡眠中會整理白天形成的新記憶,那么干擾睡眠就會對新記憶的鞏固存在負面影響。
不過,雖然降低睡眠質量,只為學習幾個新的詞匯聽起來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這或許是有用的。比如說,改變抽煙這樣的壞習慣。還有,對于恐懼癥患者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患者來說,這種潛意識層面的學習或許能幫助他們擺脫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