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茹
我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小女兒聰明可愛,婚后生活算得上是幸福一族。但是我也有自己難以擺脫的痛苦,每當看到母親和我女兒親昵時,就會想,我小時候她一定也是這樣愛我吧?但是我不能確定,準確地說是沒有這類記憶,我是最早期的留守兒童,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父母長年在外工作,供我和妹妹生活和上學。在我的記憶中,只有過年才能和父母短暫團聚,然后就是他們匆匆離去的身影,我相信這一幕是一代留守兒童整體的記憶。多少年來,期待和父母親近的感覺是我內心的隱痛,每當看到母親和女兒之間溫情脈脈時,我的心情很復雜,內心有一種酸楚的感覺,甚至想找一個地方哭一哭,我應該怎樣處理好自己的感情呢?
從你的講述中,我也體會到了那種復雜的感受,多少年過去,盡管已經身為人母了,但觸及親情的情景還是能勾起你早年親密依戀關系缺失的痛苦。看起來人生很多感受和記憶真的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容易“翻片兒”,那么容易隨風而逝。既然當下情景還能夠激活你的感受,你的感受被意識化并講述了出來,那就不要再回避這個問題了,或許努力理解或解決它恰逢其時。下面看一看我們可以選擇哪些做法。酸楚、感傷是因為幼年時的自己未曾享受過,而享受親密關系是人之天性,如果你現在有可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可以重新感受關系,尤其是你已經長大成人,成熟的人會相對妥當地使用補救方式,找到家庭溫馨感,而不僅僅是酸楚無奈,這是其一。
當然,不是所有早年缺失的東西都能從現實中找回來,那么對父母當年的安排和選擇需要多一些理解,或者是現實性的判斷,父母外出是生活所迫,而不是親情上有意地疏忽和遠離。如果能多少理解他們,將會幫助你不僅僅是停留于自己早年情感層面的體驗上,而是能相對更客觀地解釋親人關系,這是其二。另外,我個人比較認同的一種方式,那就尊重自己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早年親情欠缺使你看到母親對女兒的溫情時,別有一番感受在心頭(所有的感受都是生命經歷所賜),聯想到母親也曾這樣待你而感到溫暖,這一點雖然來得有些晚,但還是看到了,此生并未錯過的人和事都值得慶幸!確認親情在,也是對過去的感受和經驗整合和補充。這是其三。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比其他人都更加珍惜親情,懂得享受親人之愛,尤其是把自己的小家庭營造得溫馨滿滿的,那你早年親情上的缺失不就自然轉變成為正能量了嗎?以往的不如意也就變得有積極意義了。我期待你有所嘗試,即便是流著眼淚完成也是可以的,允許它有幾次釋放的機會,內心就不那么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