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民
摘 要:完善的人格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作用,完善人格的塑造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學校教育是重要因素。大學生正處于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體育教育教學因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在塑造大學生完善人格方面具有總有地位。本文從人格的基本內涵、高校體育教學的特征、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意義、高校體育教學中完善大學生人格的有效策略等方面,對大學體育教育對學生人格塑造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關鍵詞:高校 體育 教學 教育改革
大學階段是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時期,學生年齡普遍在18~24歲,這個階段學生的身體、生理發展已經成熟,學生對身體、生理的成熟已經適應。但因為我國高中普遍是應試教育,學生在高中期間主要是理論課程學習,以考上理想大學為主要目標,高中期間社會性實踐活動較少,學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習環境的突然變化,交往活動的社會化,生活壓力與就業壓力等因素,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不健康、不健全的人格??梢哉f,大學階段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形成非常重要,高校體育作為高校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大學生健全人格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人格的基本內涵
“人格”一詞最初來源于拉丁文Perso-na,或是對于英語詞匯personality的翻譯。人格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征。通常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理想、興趣、價值觀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人格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是一個人整體精神面貌的反映。一般來說,人格由智慧、道德、意志三個因素構成。智慧是指人們知識的水平、智力的高低以及能力的大小。道德或叫情感,是指人們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某種真誠的態度與傾向性。意志是指人們克服內心障礙的自制力與克服外部環境的堅韌性。這三個因素互相依賴,相互制約,共同構成統一的人格。
二、高校體育教學的特征
(一)課程設置具有社會性
大學教育是面向社會的教育,大學體育課程在保持其自身規律的同時,還有很強的社會性,比如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對抗精神、團隊意識等。在很多大學,學校內部或大學間會有很多體育比賽,比如院系間的足球賽、排球賽、籃球賽,大學間的足球聯賽、排球聯賽、籃球聯賽等。大學體育教育具有自身規律和社會規律的雙重特性,不僅要鍛煉身體素質,還具有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人格品質作用。
(二)教學內容具有競技性
大學體育教學內容通常具有競技性,而競技活動也是培養學生良好人格的途徑。競技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不怕苦、不服輸、努力拼搏、堅強的良好品質。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體育運動的競技性,能夠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增進身心健康。
(三)教學過程具有集體性
與其他學科不同,高校體育教學過程具有集體性。在體育運動中,教師講授訓練技巧和規則、演示動作要領,在講授和練習中,通常需要學生集體配合進行,如籃球教學、足球教學、籃球教學等。在這樣的集體學習和訓練中,學生既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又要共同協作、相互支持配合。體育活動的集體性可以幫助學生完善健康人格。
三、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意義
(一)提高情緒調控能力
一個健全人格的人能夠合理地調控自己的情緒。大學生剛剛離開家庭,進入具有很大自由性和自主性的大學校園,并開始了準社會化生活學習,學會對自己的情緒控制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高校體育運動能夠使學生調控自己的情緒。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競技體育運動過程中,個人的情緒對于體育運動結果影響巨大,某種程度上說,在水平相當的情況之下,能否合理調控自己情緒直接影響比賽結果。比如,在排球學習中,很多同學能夠掌握教師講授的要領,自己在下面練的也很熟練,可是一旦正式考試,卻是錯誤連連,成績很不理想。其次,體育運動能夠使學生釋放負面情緒,從而避免負面情緒的壓抑和堆積,變得開朗和外向,進行健康正常生活學習,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體育教育中有很多體育運動和游戲比如籃球、足球等球類運動和一些接力的體育游戲都是以團隊形式存在的。而大學生正處于團隊協作等人格養成的關鍵期。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很多活動都是團隊或者小組進行的,在一個團隊當中,團隊的勝利和失利會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情緒,團隊榮譽感會使得每個人都聚集在整體之中,協同合作,擰成一股繩來完成活動?;顒尤蝿盏慕Y果無論好壞,都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取得了好成績,團隊感受到了合作的勝利,增強了集體榮譽感?;顒又谐煽儾焕硐?,團隊成員的失落、傷心,這也是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表現,進而相互鼓舞、安慰,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三)鍛煉意志品質
意志品質是指一個人在行動中具有明確的目的,不屈從于周圍人的壓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識和行為方式進行行動的品質,主要包括果斷性、自制性、獨立性(自覺性)和堅持性(堅韌性)。一個人意志品質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培養教育形成的。大學生,能否成才成功,與其意志品質有密切關系。在大學期間,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可以通過體育運動鍛煉養成的,可以通過克服困難和障礙來培養。在體育活動中,學生不僅要克服身體上的障礙,還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體育競賽可以培養學生斗爭的意志品質;體育運動中的長跑可以鍛煉學生意志的堅韌性;體育中的集體項目如排球、足球、籃球可以鍛煉學生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意志品質。可見,通過科學的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四、高校體育教學中完善大學生人格的有效策略
(一)打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
將快樂教學理念融入體育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提高體育運動娛樂性、趣味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對體育活動產生興趣,從而自覺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之中。體育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可將游戲化教學方式納入體育課堂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通過這樣的途徑讓學生全員參與到體育運動中,讓每一個人都能親身感受到體育的魅力所在,體會到體育運動的快樂,找尋到體育運動的意義,展示學生的青春美,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完人格。
(二)體育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動力,形成情感共鳴。這樣的學習氛圍也有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使教師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動態,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加強與學生交流,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其個性,在此基礎上,完善學生人格。
(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然而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了,在家嬌生慣養。所以,體育教學中,教師引導大學生參加競爭激烈的比賽,他們在實踐中學習體育技能,展示自己的能力,逐步消除大學生在比賽中怕吃苦、猶豫、膽怯等問題,并培養大學生靈活應變、勇敢進取、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導學生經常參加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運動項目, 體會集體團隊合作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充分利用體育的合作性特征,加強彼此間的合作能力,通過體育活動中的合作與交流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從而促進大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五)改革教學模式
對大學生整個心理素質能夠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有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以及教育評價等。大學生身體已經成熟,心理也基本成熟,具有較高的自尊心。 因而,對學生的教育要注重啟發誘導,爭取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育方式切忌簡單粗暴。選取有助于學生人格發展與培養的教育內容、方法、形式。
五、總結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和良好人格品質形成的關鍵期??茖W合理的利用教學能夠促使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得到良好的提升,為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大學體育教學是因其獨特的優勢,在塑造大學學生良好人格方面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體育教師要深入科學研究,靈活實施,進而培養學生良好人格品質,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鳳玲.學校體育刻不容緩,社會需要健全人格的人才[J].中國校外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