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嶺南三大家與桐城派

2019-12-15 07:23:28程大立
嶺南文史 2019年1期

程大立

嶺南之廣東與江南之安徽、江蘇相距千里之上。清初,交通尚不發達,舟船緩慢,人馬勞頓,遷徙不便。然嶺南三大家與桐城派確有交集。第一,三大家核心人物屈大均與桐城方以智、錢澄之同為明末高僧覺浪道盛的弟子,在承傳和發展高僧衣缽上,有共同思想基礎。第二,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與方以智、錢澄之,以及戴名世等桐城派早期作家,都是明末遺民,反清復明的心理情結又自然地相通相惜。第三,屈大均、錢澄之、汪琬、薛熙,以及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等桐城派作家,都以明代歸有光散文為宗,為文、評文、論文皆以歸有光為準則。思想淵源和學術基礎共同性,讓嶺南三大家與桐城派有了交流的基礎。嶺南三大家與桐城派的人際交游與文章互評,促進了精神互勵,深化了文學共進。

一、思想同宗與學術同師

(一)宗覺浪道盛而各有新識

屈大均(1630-1696)與桐城方以智(1611-1671)、錢澄之(1612-1693)都是明代遺民覺浪道盛的弟子。覺浪道盛(1592-1659),俗姓張,號浪杖人,明代高僧。其《三子會宗論》以“怨與怒”、“天與人”和“生與死”三個主題,主張以孟子為標準,消弭莊、屈之間的差異與隔閡,最終實現三子會宗。方、錢、屈三位高徒分別對覺浪的思想和觀點進行了再闡釋。方以智運用家傳易學的“公因反因說”,對覺盛“怨怒致中和”進行解析,認為莊子所善之“怒”與屈原所善之“怨”,最終復于中和。錢澄之對《莊子》內七篇進行詁解,認為“莊處其潛而屈當其亢”,借“因時而變”來闡述莊、屈之道皆本于《易》的道理,從詩學角度出發得出“屈子善于怨而莊子善于群”的結論,在此背景下實現莊屈會宗。屈大均認為,屈原之《天問》亦如莊子之“狂放”,相比于莊子“天放”,屈原之放在人間,故稱“人放”,二者都是不得已而發,故可合一。屈大均“莊子天放,屈原人放”的觀點融會了覺浪“天與人”、“生與死”兩個觀點。

覺浪是一位以忠孝聞名的明代遺民高僧,《三子會宗論》正是從“亂世之音”、“孤臣孽子”和“舍生取義”等不同角度寓托著遺民心跡。而“三子會宗”的理想與現實矛盾,又表現了覺浪對包括儒學在內的華夏文明未來命運的憂懼,以及明遺民在異族統治下保全傳統文化孤脈的心跡。入清后,明遺民高仕紛紛投入佛門。方以智、屈大均親自參加過抗清斗爭,失敗后都曾削發為僧;錢澄之曾在明永歷、弘光朝廷任職,后歸里隱居,拒出清仕。三人投身覺浪門下且分別闡釋《三子會宗》,表現了對三子會宗觀點立論角度、演進方向上的不同思考而獲得學理最新發展,暗含著獨特的遺民心跡:為做遺民而非死節的行為尋求合理性寄托。[1]

屈大均是明清之際學者、著名詩人和散文家,曾參與其師陳邦彥組織的抗清斗爭。失敗后為躲避清廷迫害,出家海云寺,法號今種,云游四方,廣結奇士,暗圖抗清大業。但無所成,后蓄發還俗,終生不仕清廷。陳恭尹之父陳邦彥是著名抗清志士,為清廷捕獲并處死。恭尹亦曾參與為父復仇的反清活動,后歸里讀書與屈大均結交。梁佩蘭私淑陳邦彥,后入清職,清康熙間告假歸里,與屈大均、陳恭尹交。同事一師,心靈相通,讓屈、陳、梁走到一起,詩詞酬唱,形成清初嶺南三大家。而作為嶺南三大家之首的屈大均,其于覺浪道盛繼承的“莊屈”思想,也自然會影響到陳、梁二位詩友。“神州蕭條寰宇里,英雄失路歸何門。”[2]陳恭尹非常理解屈翁的處境,積極鼓勵其遠走吳越。梁佩蘭也敬佩陳恭尹以“足不一踏神州,不遍識中原人物”為恥,贊同他“遨游閩越,循及勾吳,……盼天塹于長江,聽溪流于春谷”,[3]以屈、陳為代表的廣東力量,為尋覓反清復明同志,“惟遺民與遺民為友”。[4]

桐城派是清代最為顯赫的古文流派,同是桐城人的方以智、錢澄之對桐城派的影響作用亦十分顯赫。李波《明代桐城理學文化述論》認為:方孔炤、方以智父子形成了桐城理學高潮;[5]張英 云:“海內宗密之(以智)先生,蓋五十余年。博聞大雅,高風亮節,為近代人文之冠。”[6]姚瑩認為:桐城詩學系“錢澄之振于晚季(晚明)……海峰出而大振,惜抱起而繼之,然后詩道大昌。”[7]張舜徽認為:“桐城經學文章之緒,開自錢澄之。方苞與名世繼起,有志昌大。”[8]錢仲聯認為:“論桐城派古文,后海先河,澄之為昆侖之源,當無疑義。”[9]因此,方以智、錢澄之是 “桐城派的淵源”[10]“‘桐城派’之先導”[11]“桐城派的前驅”[12]和“桐城派的鼻祖”。[13]有人甚至認為:明末清初方以智、錢澄之等推崇《左傳》、《國語》,以司馬遷文章為嫡傳,開桐城派先河,成為桐城學者的主要傾向。[14]

基于方以智、錢澄之在桐城派誕生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他們繼承并創新覺浪道盛“莊屈”會宗思想,也必然對桐城派產生重要影響。方、錢和屈同宗覺浪而形成的思想會通,分別成為嶺南三大家、桐城派的重要的思想淵源。

(二)師有光而各有所承

桐城派“先導”人物與嶺南三大家中的屈大均不僅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也有相同的文學宗師。“自明之季,學者知由韓、柳、歐、蘇沿洄以溯秦漢者,歸有光之力也。”[15]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明代散文家。“弱冠盡通五經三史諸書,以文字之說發明《史記》指趣,乃有途轍可尋,其評點《史記》,例意尤為卓絕千古,其為文原本經術,汪洋疏縱,閎深峻潔,間有駘宕變化,好太史公書,得其神理。”[16]歸有光散文在明末清初影響極大,是桐城派梳理文統、上溯唐宋八家之間的重要橋梁。“自有明中葉,昆山歸太仆以《史記》之文法,抉宋儒之義理,空絕依傍,獨抒懷抱,情真語摯,感人至深。我朝桐城方侍郎繼之,研究程朱學術,至為淵粹。每出一語,尤質樸肯至,使人生孝悌之心。文章之義法因亦大明于世,實為一代巨擘,與歸文同為六經之裔,一時衣被天下,蔓衍百余年益盛。”[17]郭紹虞認為,桐城派“實即從學習歸熙甫得來。”[18]歸有光對后人特別是桐城文人最大的啟發,是他對于文、道之間關系的理解。[19]歸有光追求的“其言適與道稱”,桐城派理論集大成者姚鼐繼承之:“夫文者,藝也。道與藝合,天與人一,則為文之至”,“夫古人之文,豈第文焉而已。……達其志則道以明,昧于文則志以晦。”[20]歸有光之文“情辭并得”,可稱“近古之文”;桐城派先驅方苞認為“情辭動人”是作文的關竅。[21]歸有光反對“溢于文”;方苞有“文未有繁而能工者”、“一字不可增減,文之極則也”之說,[22]劉大櫆有“文貴簡”、“文貴遠”之論,姚鼐有“迂回蕩漾,余味曲包”之風。[23]桐城派提倡“雅潔”之風,實是受到歸有光的影響。“正是從歸有光情韻不匱之作中,方苞以及桐城后學們體悟到了上繼唐宋、秦漢先賢的古文傳統的途徑軌轍。”[24]

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對散文的審視有獨特看法:“文必潔而后浮氣斂、昏氣除,情理以之而生,道學以之而明。視夫佛老虛無之旨,諸子叔詭之詞,六朝繁縟之體,猶之塵,不足以污其字句。故其文之馳驟迭宕,嗚咽悲慨,倏忽變化,一皆從潔而生,以之追子長、凌八家、繼歸王,胥是之故。”[25]屈大均用一個“潔”字,把學行與文章聯系起來,提出為人先于作文,認為只有思想純正,文章才寫得漂亮。[26]這既是對司馬遷、唐宋八家,尤其是對歸有光“情理”觀的繼承,也與方苞“雅潔說”并無二致。屈大均倡導“文必潔”后,將“情”擺在“道”、“學”之前,強調文章起伏多變皆“從潔而生”,與歸有光“情辭并得”、“情辭動人”更為契合。在《高大令文集序》(7)中屈大均還對“史遷——唐宋八家——明唐宋派”這一文統作了簡單說明,已隱約透露出屈大均對歸有光的推許。在屈大均眼里,歸有光是古文正宗傳人。

屈大均尊崇“儒者之文”,貶抑“文人之文”。他在《無問堂文集序》中提出“文以理為主”,認為只有“理直”才有“氣壯”。同樣,錢澄之在《問山堂文集序》中也有類似論述,他認為理是氣的根源,有真理而后有真氣,然后才有真詞。舍棄理而養氣,是虛氣;舍棄理而寫詞,是浮詞。屈、錢二人主張散文應以說理為主似乎不是巧合,不僅源于同宗同師的思想淵源和憂國憂民的遺民情懷,還與嶺南、桐城均以歸有光為師,接受“得其神理”觀點形成“實學”精神有關。

二、同儕交游與后學好評

明末清初,粵人往江蘇較多。江浙是文化重地,廣東人很愿意“便道客游吳浙”。[27]嶺南三大家都曾經過和停留吳、越,特別是陳、屈二位,居吳越的時間分別達三四年之久。三大家均是明朝遺民,除心儀吳越山水和老友,還因為金陵曾是明朝陪都,尚有明孝陵可憑垂吊。隱居不仕、懷念故主,當是主要情懷。

(一)與桐城派先賢交游

清順治十四年(1657)秋天,屈大均北上尋找被流放到關外的師叔函可。途經南京時,拜訪了遺民詩人錢澄之。錢與屈雖同為覺浪高徒,但未曾有緣相見。相同的遺民情結,與函可深厚的淵源關系,讓兩人一見如故,有詩唱和。

送一靈出關尋剩公

錢澄之

剩公吾不識,高躅舊京傳。

忽醒羅浮夢,來參鐵嶺禪。

艱難師友誼,去住弟兄賢。

阿字幾刻到,多君攜手還。

屈大均的來訪,有打聽函可師叔線索的目的。雖然錢澄之并不認識、也不知曉函可的行蹤,但對剩公(函可)是心懷敬意的。錢詩還表達了同門師友的問候、祝愿和手足兄弟的關懷、情誼。

1.與魏禧

魏禧(字冰叔、叔子)一生雖然并未到過嶺南,但對嶺南三大家十分神往。其《嶺南適筆敘》云:“吾鄉與嶺南接壤,予嘗以謂不足游,故吾伯、季皆客之,予獨未往。然聞其地多物產奇異,近與順德陳元孝諸子為神交,則欲往而未暇。”[28]魏禧有詩句“我生四十不粵游,此中五子神交久”,記述了他對嶺南諸友的情誼。[29]魏禧與陳恭尹一直保持著通信,陳恭尹寄給易堂九子的古文辭,魏禧曾為之點定論列。陳恭尹謂魏禧“愛誨備致”。[30]康熙十八年(1679)秋,屈大均自南京返粵,途徑江西,曾有意一往翠微峰與易堂諸子相講習,然終未果,時作《贈魏處士冰叔》一詩,詠翠微自然人文景觀,借傳說中漢代的張麗華“佳人重意氣,仙舉非得已”,以贊易堂諸人志節之高潔。

贈魏處士冰叔

屈大均

巖巖寧都山,穹石蔽天起。中有金精峰,翠微與相似。

漢初有逸民,張芒一女子。玉貌生奇光,紈扇照如水。

垂涕悲民生,欲嫁無良士。不義衡山王,乃為重瞳使。

弒帝郴江中,悖逆非人理。兵威劫麗英,披發臥泥滓。

氤氳石鼓旁,奇女氣青紫。有鸞自舞歌,慷慨不可止。

嫁夫得鄱君,嬋娟所深鄙。可惜漢高皇,大度容仇恥。

方徙長沙封,不共淮南死。佳人重意氣,仙舉非得已。

安期策茍行,豈愛菖蒲美。君居臨翠微,麗英乃鄉里。

平生不字貞,煢煢無娣姒。薇蕪作面脂,菡萏為文履。

云步何虛徐,誰能持玉趾。玉帛一朝來,容顏遂自毀。

豈伊是籧篨,臭惡還芣苢。隆準尚不臣,所希在黃綺。

鄰女窈窕姿,將老猶珠珥。枯楊忽生華,以為士夫喜。

秉節乃不終,媒妁持為市。蔡琰茍忘夫,王昭將妻子。

橘柚已踰淮,芳馨寧有爾。

又有《寧都魏叔子季子隱金精山詩以寄之》一詩,大概亦作于此時,詩中同樣表達了對易堂諸子的欽羨之情,并有互勉之意。[31]

寧都魏叔子季子隱金精山詩以寄之

屈大均

螺川南上更登艫,灘盡高臺見郁孤。

秋氣驚來江上早,雪花吹到嶺頭無。

天留一劍知何意,人在三門尚有徒。

不嫁長沙仙女好,金精高臥亦良圖。

2.與汪琬

汪琬(1624-1691),字苕文,號鈍庵,晚號堯峰。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初官吏、學者、散文家。“為文規模韓、歐,尤私淑歸有光,其文骨清思潔詞溫,醇雅可誦,惟敘事傷于過繁。”[32]汪琬與屈大均并無過多交往,清順治十八年(1661)屈大均自吳返粵時,汪琬有詩文相贈。

送屈生還南海

汪琬

羅浮神仙堀,名勝天下聞。

岧峣東西樵,異花靄氤氳。

花間蛺蜨大于扇,疑是麻姑五色裙。

君家舊住羅浮麓,偶負巾箱出巖谷。

一枝藤杖宛如龍,徒步頻歌遠游曲。

遠游興盡忽言還,蒔藥眠云掩舊關。

慚予未絕三彭累,矯首羅浮那可攀。

《送屈生還南海》詩表達了汪琬對嶺南奇異風光的羨慕,對屈大均藤杖遠游的敬佩,對自己為平庸生活所累,不能灑脫走天涯的遺憾之情。

送屈介子序(節選)

汪琬

人與物相盛衰者也。嶺南地僻而饒榮,自前代多象犀、珠璣、翡翠、玳瑁之物,而柳子厚獨謂其陽德之炳耀者罕重于人,故士大夫每以荒徼詘之。

今國家南平五嶺逾十年矣,天子方益嚴航海之禁,番舶貿易之貨不以時至,而粵土亦日益貧困,邊海遷徙之氓,以饑寒踣死道路者累千萬戶,至于平海、楊梅、青嬰、珠池之中,亦竟不復產珠。……顧天地炳耀之德,郁而不舒,其勢必有時而發,今且鐘為雄放瑰絕非常之士,同時知名者,指不可勝屈,雖中州亦推讓焉。夫然后知人物盛衰之數若循環然,未有既久而不變遷者也。凡予見聞所不及者,固不暇論,諸如程子周量、鄺子湛若、梁子芝五,悉予見聞所及,蓋皆所謂非常之士也。而最后復得介子,其為人雄敖自喜,嘗遠走吳越、燕趙、秦晉之鄉,結納其豪杰,輒乘間作為詩歌相倡和,其詞深沉跌宕,有風人之旨。予始喟然太息,以為陽德之鐘諸人者,抑何閟于古而發于今,如是其盛耶!雖欲詘為荒僥之區,不可得矣。

《送屈介子序》文則從人物盛衰之理,論述了嶺南“雄放瑰絕非常之士”的天賜之緣,極力推崇屈大均“雄敖自喜”的極品個性和“陽德”顯赫以彰荒僥的光輝形象。

3.與薛熙

薛熙,字孝穆,號半園,吳縣人,中年居常熟,布衣。弱冠即棄舉子業,從明遺民孫永祚、陳瑚、汪琬游,專習古文。“為文私淑歸有光。……其文順理成章。”[33]其散文集自名為《依歸》。屈大均北上江蘇時已聞薛熙之名。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閏五月,薛熙有嶺南之游,屈大均與來粵登門造訪的新文友薛熙“論文有合”,一見如故。薛熙拿出新作《秦楚之際游記》請屈大均評識。在《秦楚之際游記序》中,屈大均稱“孝穆來廣州,予一見如舊識,相得歡甚”。言薛熙是“天下之有心人,感時悲憤,每于言外見之”。又因為評孝穆文與汪琬有同識,深以“晚歲得交于孝穆”為“幸”,“見其師友之淵源”而喜。屈大均分別撰寫了《書薛孝穆先友傳后》、《薛孺人丁氏墓志銘》等文。前者以“虞山正音”之傳,贊揚了君子“德識”之文,點明了薛熙《孝友傳》“尚友”的主題。后者以丁孺人“自食其力”、“忍饑無悔”的賢良品德,贊揚孺人之“婦德”,表現“夫子能文,孺人又賢”的主題。薛熙也為屈大均《翁山文鈔》作序,記在廣州見屈翁“論文有合”,高度評價手自刪定文集的嚴謹態度,稱其為“今之歐陽子”,并對集中之文逐一評語。

薛熙于屈大均處結識陳恭尹、梁佩蘭等嶺南諸賢;應大汕(石濂)和尚之約,與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陶元淳、王煐等雅集于城西精舍淀心亭,相與唱和,倜儻風流。“薛君出其秦楚游記一編相示,予與諸君倚欄諷誦,得風行水上之樂,竟忘日之將夕也。薛君論文,講求法度,考索音聲,持衡頗峻,其自為文,祖龍門而禰震川,《依歸》之集,行世已久,而茲編則其一鱗片羽毛而已。”[34]十月八日,薛熙將離廣州去乳源,王煐召集諸人及太倉詩人王攄等為其送行。“楚客已同餐菊慣,向寓屈氏騷圣樓。”[35]記述了薛、屈之間的交往之深和歡娛之情。陳恭尹亦有贈詩。

題薛孝穆小影

陳恭尹

薛生今世之狂簡,人定不為天所限。

半生好作訪古游,千載獨具論文眼。

西游彭蠡溯湘沅,北過二陵尋灞浐。

逢碑下馬輒自抄,得錢隨手皆鏤版。

結交欲盡一世豪,其家不及中人產。

年來更和擊缶歌,賦中屢有傷心撰。

與予相見五羊城,花邊往往同飛琖。

問君之生烈皇末,日月無光天道反。

七日即為國破時,賦命其間寧不蹇。

陰陽剝復理有然,大器從來成在晚。

終期落日戈可揮,莫謂頹風力難挽。

誰人畫此蕉與鶴,中有一翁坐來穩。

把將如意缺唾壺,直著山衣傲華袞。

蕉心萬束不易開,鶴壽千齡孰能損。

君不見中孚九二鳴在陰,子和之聲聞最遠。

《題薛孝穆小影》寫薛熙訪古游鈔,國破家貧,人生蹇塞的遭遇,記其與薛熙羊城相識,佳期未來的友情,表達了懷才不遇而不失志向高潔情操。

送薛孝穆之乳源

陳恭尹

羅浮游興尚逡巡,又向云門寄旅身。

歸計漸于吳下近,山光多與楚南鄰。

簫韶合睹來儀鳥,鐘乳偏宜服食人。

地僻古賢希到此,賴君文采發揚新。

送別詩《送薛孝穆之乳源》,盛贊薛熙文采之華,寄托傳播吳楚文化、弘揚嶺南文化的期待。

(二)獲桐城派后學好評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發生在嶺南的畫僧石濂案,讓離世已十年的屈大均再次進入人們關注的視野。石濂(1633-1705),字廠翁,法號大汕,俗姓徐,幼居江蘇吳縣,明亡后出家。中年到廣州,自言為覺浪道盛法嗣,得屈大均相助,與陳恭尹、梁佩蘭等交往,結識廣東政教人物,入主長壽寺主持。后與屈大均政治思想和生活觀點發生分歧且交惡。康熙三十八年(1699)前翰林院檢討、日講起居注官潘耒作《救狂砭語》,揭露石濂有違國體、宗教,道德品質敗壞等行為,引起官府關注和介入,后石濂入獄且死于獄中。此案中致石濂于死地的重要證據,是潘耒采信了屈大均與石濂“交惡”事實和屈大均詩文、書信。關于屈、石交惡,學界一直有爭議,有學者甚至懷疑潘耒所采信的真實性。[36]桐城派作家姚范堅定支持潘耒說法,在其著作《援鶉堂筆記》中指出,屈氏早年助石濂甚多,感情頗深,且曾為其代筆作詩;只因石濂行為不檢、善畫素女圖、侵吞飛來寺僧田七千余畝等行為,致二人分道揚鑣。姚范在其筆記中采信潘耒說法,表示對屈大均的信任和肯定。除姚范外,桐城派作家姚瑩、姚柬之分別對嶺南三大家有詩評,且一致推舉屈大均詩為三家之首。姚瑩的詩評是:“南園秋草沒荒坡,接軌梁陳亦足奇。最是屈家吟不得,分明哀怨楚湘纍。”[37]姚柬之評曰:“論國初諸老詩,以道援堂為冠。”[38]

非常巧合的是,姚范和姚瑩、姚柬之同為桐城望族麻溪姚氏之后,后二人分別是姚范的曾孫、曾侄孫。三人對屈大均的肯定和推崇源于對桐城派文學思想的繼承。作為桐城派學人、姚范祖孫繼承了歸有光、方以智、錢澄之、方苞等前賢“詩要發于性情之正,有助于人倫教化”[40]的文學思想。“明中葉以降,皇極不張,封疆多故,累朝休養富庶之效日耗蹙”,歸有光“有隱于衷,于國家治亂之幾、人才消息之故,以及賦役、水利、海防諸大政,熟復于中而形于言,多鑿鑿切利病,而其言或不敢以盡,即盡矣而不傷于激,蓋風人旨存焉,至其俯仰身世,反觀默省,時復超然遠覽,歉然而不自足,故其音悲渺而深長。”[40]方以智首開桐城派論詩“重視內容,重視詩人個人修養的傳統”。[41]方苞“服習程朱,其得于道者備;韓、歐因文見道,其入于文者精。”[42]作為姚門學子,姚范祖孫有著嚴格的麻溪姚氏家學傳承。姚范“以勤于古圣賢之經傳,諸子百史,志在貫穿,不主家法,唯以旁稽互證,求一心之是。”[43]姚范承方苞文學思想,對其侄兒姚鼐影響最大。姚鼐稱“善為詩也”者,須具“忠義之氣、高亮之節、道德之養、經濟天下之才”。[44]正因為有如此文學繼承,事師姚鼐的姚瑩、姚柬之二人才一致推薦具有不屈的民族氣節和憂國憂民的士人情懷的屈大均詩作為三家之“冠”。

三、精神互勵與文章互進

(一)精神互勵

清順治九年(1652),屈大均“為飄然遠游之舉。”[45]開始了他長達三十余年遠游僧生涯。北上與南下之間,他與錢澄之、汪琬交識;而魏禮兄弟、薛熙的南訪,又讓嶺南三大家與魏禧、薛熙等有了心靈相通、精神互勵的機會。

嶺南三大家與桐城派心靈相通主要體現在雙方理想志趣的理解和尊重上。錢澄之對屈翁的“來參鐵嶺禪”異常欣喜,以剩公(函可)“高躅舊京傳”的聲譽,表達了對屈大均出關尋剩公的支持。[46]汪琬稱贊屈大均“雄敖自喜”,“遠走吳越、燕趙、秦晉之鄉,結納其豪杰。”[47]與屈大均、陳恭尹出而尋“道”不同的是,桐城派則是隱而守“道”,無論錢澄之結廬先人墓,還是魏禧隱居精金山,屈大均也同樣表示了支持和敬仰,贊頌他們“不嫁長沙仙女好,金精高臥亦良圖。”的高潔情懷和操守。[48]

嶺南三大家與桐城派精神互勵主要體現在雙方操守追求上的關懷和激勵。錢澄之對屈翁與剩公“艱難師友誼”感同身受,預祝他“多君攜手還”。[49]汪琬則以“君家舊住羅浮麓,偶負巾箱出巖谷。一枝藤杖宛如龍,徒步頻歌遠游曲”等詩句,描述屈公負巾杖杖、徒步歌游的瀟灑;以“慚予未絕三彭累,矯首羅浮那可攀”等詩句表達自慚與仰視,以此激勵屈翁堅定行程。[50]同樣,嶺南三大家對桐城派作家也給予熱情勉勵和幫助。“平生不字貞,煢煢無娣姒。薇蕪作面脂,菡萏為文履。云步何虛徐,誰能持玉趾。玉帛一朝來,容顏遂自毀。”[51]屈大均以漢代張芒女喻桐城派作家的高潔和不屈。屈大均、陳恭尹等對來嶺南薛熙的思想立場和道德情操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屈大均稱贊薛孝穆為“天下之有心人”,讀出其文章中“感時悲憤之意”,號召“以孝穆《先友傳》所稱者為之尚友”。[52]陳恭尹則欣賞其詩歌中“年來更和擊缶歌,賦中屢有傷心撰”的真實聲音,勉勵他“中孚九二鳴在陰,子和之聲聞最遠。”滿懷豪情地期待“陰陽剝復理有然,大器從來成在晚”。[53]

(二)文學互進

嶺南三大家和桐城派都將自己的精神理想寫進詩文之中,唱和酬答之間發出同頻共振的心音,表達志同道合的情懷,以此相互激勵共進。

“汪琬是把學問文章視為精神乃至生命的寄托的。這種狷介自好、不慕聲利、固執地堅持信念的人生態度,實開桐城文人風氣之先。”[54]屈大均與汪琬的政治態度有所不同,作為直接參與南明永歷朝抗清戰爭,經歷恩師陳邦彥兵敗被殺的血雨腥風,屈大均“復仇”思想更加濃烈。但屈、汪兩人之間的文學理想卻有相通之處,即以儒家事功的道德思想為基礎,主張“文以理為主”。汪琬認為“理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55]屈大均認為“文人之文多虛,儒者之文多實”,[56]“雖悲歌慷慨,而不免迂執。”[57]因此,汪琬肯定屈大均詞“深沉跌宕,有風人之旨”,愿與其“作為詩歌相倡和。”[58]屈大均則以唐宋八大家和歸歸有光文為宗,在文風上與清初三大家之侯方域、魏禧有異,更加接近汪琬。有學者考證,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多則故事取材于汪琬作品;文學創作上的互鑒和互用,豐富和拓展了文學題材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價值。文學理想的相近性、文學實踐的互勵性,讓江南之與嶺南心靈相通,當汪琬、屈大均讀常熟薛熙文時,均以歸歸有光之文比之,屈翁且嘆“今天下知學震川者,良有其人,汪鈍翁尤其杰出者也。”[59]所謂文學同儕心靈相通,世間英雄所見略同。

薛熙與嶺南三大家的文學交流更為深入。陳恭尹評價他“千載獨具論文眼”,[60]屈大均稱薛孝穆之文“以子長發其端,以震川會其成”,譽“其佳者不讓震川,往往凌而上之。”且評價孝穆之文有勝其師汪琬之處:“波瀾之澗,才力之勁,而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能一一不失其節者”。對于屈翁之評,薛熙謙虛的認為“斯言過矣”,但同時誠懇地認為“此中確有神理不能深造自得者”。[61]正是屈翁的高度而且準確的評價,讓薛熙有了充分的文學自信和文章自覺,當屈大均將其文章交其閱評時,薛熙欣然為《翁山文鈔》作序,并為每篇文章點評,薛熙認為,屈翁為文“能知其所以然,皆本乎六經子史而立言,而又精思出之,沉構得之”,且評價說:“翁山之文固使可以天下之為善者勸,而為惡者懼矣夫”。[62]

屈大均、陳恭尹等以尋找反清復明志士仁人為目的的北上云游,在吳越之地,與明末遺民錢澄之、魏禧、汪琬、薛熙等心心相惜、一見如故。然而,清朝政局已安然穩固,人民生活已居之泰然,清政府推行的儒家思想理念和治政方略,也逐步得到人民大眾的認同,不少曾志于隱士的明末知識分子,開始參舉業,應薦科,參與清朝的政治和社會管理。雖然有錢澄之、潘江、方孔炤、方以智、姚范等明末遺民的堅守,但戴名世、方苞、姚鼐、梅宗亮、姚瑩等桐城派,仍選擇出仕,將自己的理想和學識運用于治國為民的“經世”之業。嶺南三大家與桐城派的交游,成為詩詞酬唱以抒心曲、人格情操相互砥礪以及詩文評品以進學術為主要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嶺南文化與吳越文化、中原文化充分交流,儒家道德倫理和經世思想在嶺南三大家和桐城派之中充分交融,“以理為主”的學術思想充分實踐,促進了嶺南與江南的文化與學術交流,拓展了桐城派的學術視野。

注釋:

[1]宋健:《論道盛弟子對〈三子會宗論〉的再闡釋——以方以智、錢澄之、屈大均為中心》。《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1期第115-119頁。

[2]陳恭尹:《獨漉堂詩集》。陳量平刻本卷三,清道光五年(1825)。

[3]梁佩蘭:《獨漉陳公行狀》,陳恭尹撰、郭培忠校點:《獨漉堂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第897頁,1988。

[4][45]屈大均撰、徐信符編:《翁山佚文輯》。南州書樓輯本卷二,民國29年(1940)。

[5]李波:《明代桐城理學文化述論》。安徽文獻研究集刊,2011年第12期第317頁。

[6]方昌翰:《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桐城方氏刊本,清光緒十四年(1888)。

[7]姚瑩:《桐舊集序》,《中復堂遺稿》卷一,續修四庫全書本。

[8]張舜輝:《清人文集別錄》卷四《潛虛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82。

[9]錢仲聯:《錢澄之全集序》。錢澄之:《田間易學》。合肥:黃山書社,1998。

[10]歐明俊:《古代散文史論》。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64頁,2013。

[11]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17頁,2007。

[12]文淵:《一本書讀通文學典故》。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第1頁,2012。

[13]李則剛:《安徽歷史述要》,周明秀:《論桐城派詩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形成過程》。《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7期第63-70頁。

[14]張瑞杰:《試論錢澄之對桐城派的影響》。《長治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第29-31頁。

[15]紀昀、陸錫熊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震川集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第1289頁,1983。

[16][17][32][33][40][43]劉聲木撰、徐天祥點校:《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合肥:黃山書社,第65、4、71、65、138頁,1989。

[18]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59頁,1979。

[19][24][26][54]何天杰:《經世之學的蛻變與桐城文派的崛起》。《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第58-65頁。

[20]姚鼐著、劉季高校點:《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社,第39、49頁,2008。

[21][22][42]方苞著、劉季高點校:《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第117、615、906頁,1983。

[23]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86頁,2011。

[25][27][52][59][61][62]屈大均:《翁山文鈔》。康熙刻本,《清代禁毀書叢刊》集部,臺灣:偉文國圖出版社,卷一、二、序,1997。

[28]魏禧:《魏叔子文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第525頁,1999。

[29]魏禧:《寄壽嶺南何母七十》,馬將偉:《易堂九子研究》。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第180頁,2013。

[30]陳恭尹:《獨漉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63頁,2001。

[31]馬將偉、王俊義:《易堂九子與嶺南遺民交游考述》。《嶺南文史》,2008年第4期第19-21頁。

[34]王煐著、宋健整理:《王南村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第413頁,2015。

[35]王攄:《蘆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2頁,1981。

[36]潘承玉:《屈大均之友石濂:一位值得關注的清初嶺南詩僧》。《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第56-62頁。

[37]黃季耕:《姚瑩論詩絕句六十首注》。合肥:黃山書社,第84頁,1986。

[38]黃培芳:《粵岳草堂詩話》,卷二。陳永正:《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6頁,2017。

[39][41]周明秀:《論桐城派詩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形成過程》。《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7期第63-70頁。

[44]姚鼐:《荷塘詩集序》,王鎮遠選注:《姚鼐文選》。合肥:黃山書社,第39頁,1984。

[46][49]董上德:《嶺南文化知識書系·屈大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第30頁,2008。

[47][50][58]葉燮注、蔣寅箋注:《原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79、480頁,2014。

[48][51]陳永正:《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卷8)。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第527頁,2000。

[53][60]陳恭尹:《題薛孝穆小影》,劉愛莉:《嶺南遺民詩人陳恭尹詩歌研究》。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25頁,2011。

[55]汪琬:《蘧步詩集序》,何天杰:《經世之學的蛻變與桐城文派的崛起》。《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1期第58-65頁。

[56]屈大均:《無悶堂文集序》,何天杰:《清初愛國詩人學者——屈大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第149頁,2006。

[57]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2頁,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久久中文电影| 青青操视频在线|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内黄色精品| 伊人网址在线| 亚洲成a人片| 综合色婷婷|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日日拍夜夜操| 高清色本在线www|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噜噜噜|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视频|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国产人人射| 欲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va在线|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无码aaa视频|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欧美黄色a| 亚洲成人在线网|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亚洲浓毛av|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玖玖视频|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亚洲黄色高清|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国产正在播放|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欧美激情第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日本|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六月|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她的性爱视频| 亚洲婷婷六月| 婷婷在线网站|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