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河南省滑縣一起由土地租賃糾紛引發的刑事案件,一審判決。
2003年5月,安陽市華聯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租賃了滑縣西小莊村250畝土地。村民因一直沒有拿到租賃費,在2014年底把該公司告上法庭。兩年后,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雙方簽的土地租賃合同為無效。在案件審理期間,華聯公司在其中60畝土地上播種了小麥。
終審判決后,西小莊村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和全體村民大會,按照村民意愿,把要回來的土地分給了村里50多戶村民。分到播種了小麥土地的村民,對小麥進行了施肥、澆灌、打藥管理,并在村委會組織下進行了收割。
因為小麥收割中的一些沖突,今年 4月17日,滑縣人民法院判決西小莊村主任羅海良犯聚眾哄搶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處罰金一萬元,判決村民代表徐要德犯聚眾哄搶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處罰金五千元。截至本刊發稿,二審判決結果還未出來。
我們尊重滑縣人民法院的判決。然而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60畝小麥價值大致在4萬元左右,與華聯農牧開發有限公司拖欠村民13年的土地租賃費相比,差不多就是一個零頭。不管終審判決結果如何,村民本來是利益受損者,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涉嫌違法,令人深思。
從目前公布的事實來看,華聯農牧開發有限公司拖欠村民上百萬元土地租賃費的行為,突破了底線,侵害農民利益。
這樣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也許只是個例。滑縣這起案件提醒我們:對資本逐利性帶來的不良后果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對其行為需要進行必要的規范。
土地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特別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我國正在建設多業態打造、多主體參與、多機制聯結、多要素發力、多模式推進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工商資本具有先進理念、技術、管理以及人才、資金等優勢,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正因此,不少地方都在加快引導工商資本下鄉,但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堅守一個底線:不能以任何形式損害集體和農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