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建都史上,北京也數次經歷“城頭變幻大王旗”;皇朝更替、政府易幟,對于許多北平人來說,就是家門前換面小旗子的事情。“北平無戰事”是許多“老北京”的常態信心。
最愛和平的中國和最愛和平的北平,帶著它的由歷代的智慧與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宮殿,壇社,寺宇,宅園,樓閣與九條彩龍的影壁,帶著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橋梁,與四季的花草,帶著它的最輕脆的語言,溫美的禮貌,誠實的交易,徐緩的腳步,與唱給宮廷聽的歌劇——不為什么,不為什么,突然的被飛機與坦克強奸著它的天空與柏油路!
就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的描寫,善于從容周旋和接受的北平人忽然發現,所有的驕傲都不堪一擊,連好好地活著都成了奢望。
1942年,當齊白石聽聞八路軍平西抗日捷報后,登臨北京陶然亭,遙望西山,揮毫寫下了“西山猶在不用愁,自有太平時候。”
那時的西山,是八路軍領導北平抗戰的中心所在,更是所有北平人心中的希望所在。
“紅旗挺立,飛舞在北平城周,抗日槍聲,響徹在香山腳下,日寇望之,動魄驚心;漢奸聞之,魄飛膽喪……”
八路軍出擊宛平、房山、周口店,在永定河畔摧毀敵人鐵路,在黑山扈打下鬼子飛機,兩次攻占昌平縣城;多次兵臨妙峰山、北安河、石景山、香山、八大處等北平近郊。八路軍的宣傳品,經常出現在北平火車站、城門上,抗日傳單更是貼到了西直門城墻上。
當年的北平,共產黨、八路軍無處不在,守衛著國土,保護著人民。
戰斗在這里的有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有來自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中華好兒女;更有不甘做亡國奴,挺身靖難的北平大學生。
“樹葉充饑,草窩為炕,冰雪止渴,樹底為房”是當時平北抗日戰士們戰地生活的真實寫照。
“告訴同志們,多大困難也要堅守住我們的根據地”,這是豐灤密抗日聯合縣縣長沈爽留給戰友的最后一句話。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重重包圍,沈爽舉槍自盡,時年46歲。一同犧牲的還有中共昌延縣委書記徐智甫。
在冀東,幾乎無日無戰事,3萬多戰士犧牲,他們中很多人連名字都沒留下來;數千干部犧牲,其中團級、地委級以上干部數十人,冀東最早組建的八路軍第12團建團初期團職領導全部犧牲……
三千中共北平地下黨,開辟了一條條秘密交通線,打通了敵人嚴密封鎖和監控下的北平城與根據地的聯系。
門頭溝的妙峰山、潭柘寺,海淀的東北旺、西北旺、溫泉……一個個工作站,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運轉自如。
當年的北平形成了這樣的抗戰局面:淪陷后的北平城,不僅沒有成為侵略者穩固的戰略支點,反而成為了抗日根據地各種緊缺物資的“供應站”;日軍企圖以北平為據點,出擊和分割華北抗日根據地,最終卻被連成片的抗日根據地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