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尹稚認為,我國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體系的配置仍以傳統的千人指標為參考基準,以此為標準的服務設施布局與實際的人口分布可能不完全匹配,容易造成設施資源供需不平衡。實際上,當初設定這一標準,是受技術條件制約的無奈之舉。今天,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可以對人口分布、時空距離進行準確分析。實現更高質量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應當重新探索公共服務體系的數量、質量與人口分布、人口結構的耦合關系,推進公共服務體系配置模式創新。
鄭州大學商學院沈瓊認為,實現小農戶振興要把握三個基本方向,一是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既要組織引導和幫助扶持懂農業、愛農村、有實力的人才返鄉創業,也要做好大量農業就業者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的頂層設計,避免中青年勞動者、高端人才過度轉移;二是拓展小農戶增收空間,通過農村產業振興和資源激活,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休閑功能、景觀功能、示范功能、文化傳承功能等,推動農業產業鏈條的多維延伸;三是提升小農戶服務規模化程度,為小農戶提供生產性服務、經營性服務和金融性服務,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
中國能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林智欽認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尤其要推動能源綠色轉型。節能對綠色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要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定調整產業結構,高度重視城鎮化節能,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王丹認為,為解決科創型中小企業研發融資難題,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擴大銀行放貸比例、進行項目補貼等方式支持中小科創企業發展。但現實情況是,單純擴大銀行放貸比例無法控制資金流向,政府對項目直接補貼也無法保證創新的成功與成果的有效轉化。政府支持中小企業創新,應重在培養其競爭能力,讓其擁有造血功能而非單向輸血,讓企業“有錢賺”而非“有錢借、有錢拿”。
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寧波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孟獻麗認為,制定村規民約,應從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以補短板、解難題為突破口,廣集民意、匯聚民智,提升村民的參與度和認同感。監督村規民約落實也應充分發揮村民的作用,讓群眾代表和群眾組織參與到村規民約的宣傳、落實、監督工作中,使之內化為村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