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梅
榆林學院政法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進步和發展,因債務償還問題引起的矛盾越來越多,并且越來越嚴重,這不僅對人們個人權益造成影響,同時提高了工作人員難度。在該狀況下,在民事執行程序中有效實施分配制度非常重要。另外,隨著人們對法律意識進一步加強,在該制度執行過程中社會對其要求也不斷提升。但在分配指導參與過程中仍面臨著比較多的問題,因為在我國民事執行程序中參與分配制度沒有得到快速發展,因此沒有確定的適應性標準,在對民事問題解決過程中會面臨一系列不合理現象,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產生嚴重影響。
分配參與制度主要指申請執行債權人在強制執行程序中,對同一債務人對債權享有權利的其他人,由于對債權人所有債權不能全部償還,其他債權人對已開始執行程序申請加入,并對平均受償進行請求,目的是對自身債權進行實現[1]。依據各國相關法律制度對其有效分析,并對分配制度進行設置,目的是對現行破產制度進行配合,對破產制度功能存在的不足和空白進行彌補。如在英國和美國,一般破產原則會和參與分配的優先原則進行有效配合[2]。但在意大利和法國,采用商人破產原則與參與分配平等原則相結合。我國則采用商人破產原則,當前研究的重點是在民事訴訟法中,參與分配制度是否會對破產原則的功能進行有效彌補。當前在企業法人中我國破產制度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在其他組織和公民中沒有得到有效應用,換言之,如果其他組織和公民發生資不抵債狀況,則不能應用破產程序對各債權人權益進行獲取。當為對金錢債權進行滿足,而向法院進行申請強制執行特定財產時,如果對執行所得不能允許其他債權人進行分配和申請時,則僅執行債權人可對各債權人清償權進行獲取,則債務人延遲到無法對債務損失和風險進行清償時,該責任應由其他債權人對上述責任進行承擔,這樣就會對其他債權人權益公平進行保障[3]。當前,由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對參與分配制度進行確立,目的是在其他組織和公民發生資不抵債時,保證債權人權益,為其提供受償公平途徑。
當前,我國在分配制度參與方面仍存在很大問題,對上述價值沖突沒有進行有效解決,進而阻礙了其功能正常發揮。盡管分配制度參與在執行制度體系中只是一個微觀的制度,盡管如此仍會對存在的價值理念進行體現,因此對相關程序構建時應對其引起強烈關注[4]。在分配參與過程中,會存在比較多的沖突,如周全保護各債權人沖突,債權到期但未起訴的保護權益沖突,有限司法資源沖突,債權人優先保障實施沖突,各債權人平均化利益沖突,效率執行沖突。因此,針對上述沖突應掌握適度平衡,旨在形成穩定性和平衡性,上述問題同時是當前我國需考慮的重點問題,因此應對我國參與分配制度時的價值基準和理論起點進行進一步完善[5]。
民事執行程序是一種法律強制性活動,是指對裁定和生效民事財產進行分配。對當事人權益公平性進行保障是分配制度參與的重要目的。當前我國有效完善了民事執行程序中的參與分配制度,但因為較多缺點存在,對公平原則實現增加了較大難度。當前民事執行程序中的參與分配制度過程總存在的問題主要為:參與分配申請期限、主體、對象、資格,所有債務不足清償標準不足,參與分配沒有充足制度適用性,另外,在分配原則參與方面缺乏實踐力度。因此,應對民事執行程序中參與分配制度進行有效改善。
第一,參與程序優化。為對民事執行中分配制度公平性提高和制度切實落實促進,需對參與程序在法律指導下進行優化[6]。不僅需要對分配制度中被執行人范圍進行擴大,同時應對參與具體資格進行明確,同時應合理調整分配制度參與功能。另外需規范和制定參與分配主體、對象和時間,在分配主體中將起訴債權人納入。因為該制度存在快捷和高效特點,可對參與程序進行有效規范,進而可對當前快速發展需求進行滿足。所以,應依據當事人具體需求和意見,在分配制度的范圍將企業法人納入制度分配中。在對分配申請時,應根據參與程序和具體資格進行具體操作,另外需對不能償還的所有債務標準進行制定,按照有關程序對其資格進行核準,進一步提高處理案件效率,保障人們合法權益。
第二,完善分配程序。當前,在我國沒有有效參與分配制度,僅僅存在于對其司法解釋中。因為該制度是對民事執行制度不足而實行的一種彌補制度,所以應對專門法律進行設定,目的是對使用價值進行提高,對分配制度適用性進行提升,保障案件有效解決。在對債務案件合理解決的同時,應對相關法律制度進行完善,對分配程序公正性和公平性進行保證。另外,在真正應用過程中需本著優先平等原則,對相關原則積極參與,并需對每個公民平等權利進行保障[7]。
第三,救濟程序健全。民事執行程序中構成部分之一為分配制度參與,該過程可涉及較多主體權利,所以在日常應用過程中應對相配合的健全制度進行制定,同時還應依據案件的具體實施狀況,對救濟手段進行合理實施。如果在民事執行程序中參與分配制度出現異議,應對相關制度進行完善。經法院調查如果認為與分配條件相符,應對異議進行駁回。另外,需對異議之訴和分配方案進行有效完善,并對提出異議內容、時間按及異議主體進行明確,對救濟程序進行有效健全[8]。
第一,優先分配原則。優先分配原則主要是指對債務人財產首先申請且執行的人,具有受清償權利,該權利優于其他無法定優先權的債權人。該分配原則在英國、德國和美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垩汉螅诳垩何锷蟼鶛嗳双@取一定質權,同時質權扣押后會對獲得因契約取得同等的動產質權。在宣告破產后,扣押質權優先于不視為動產質權的優先權和質權。對在先的質權扣押時,與扣押在后所生的質權比較,具有更好的質權。
第二,分配平等原則。分配平等原則主要是指除有法定優先權者外,首先申請執行債權人,沒有受償優先權利,對執行所得的金錢應按照按債權額比例進行分配,本著分配平等原則。法國是該原則最為典型代表,根據該國相關法律法規,第一次查封債權人、參與分配的債權人和追加查封的債權人都依據分配平等原則,并依據債權額比例對債權人進行債權額平等分配[9]。
第三,分配折衷原則。分配折衷原則實施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為瑞士,根據相關法規規定,在查封債務人財產后,每1個月參加者作為1個集團,對于在查封債務后1個月內對分配進行參與的,將其劃分為第一集團。之后1個月內進行分配的,將其規劃為第2集團。兩個集團債權人應本著優先處理原則,每個集團債權人應本著公平原則。當前,分配原則在世界范圍內,存在公平原則,并存在發展優先趨勢。法國為該原則的典型代表,并且分配原則出現了不斷轉化,由傳統平等向優先原則逐漸過渡。對程序法在法國新民事執行中規定,大部分債務人其他債權都可是應用扣押,但是債務人的薪金債權是特殊狀況。在執行金錢債權方面,對扣押金額扣押人具有受償權優先享用權利,并會對司法擔保范圍進行擴大,會對債務人股份等一部分動產相關領域進行改變。對參與分配我國法律本著公平原則,對執行財產債權人具有公平受償權。與國外相關制度比較,我國參與分配制度具有明顯差異,不僅需保證被執行人符合其他組織和公民這一要求,同時需滿足被執行人的財產對所有債權無法清償。當被執行人財產不能對全部債權償還時,應將確定金錢給付內容的多份生效法律文書向同一執行人多個債權人實施,對執行標的物各債權人沒有擔保物權。根據執行法院對措施實行的順序進行采取執行措施的先后順序受償。我國當前對分配制度實行應用各種不同制度和原則。當被執行人可對全部債權進行償還時,應當首先應用分配優先原則。當被執行人財產不能對全部債權進行清償時,其他組織或公民為被執行人,應采用分配參與制度,本著分配平等原則,法人為被執行人,下一步采用破產程序[10]。
綜上所述,在民事執行程序中,參與分配制度占據重要地位,所以對債權人合法效益進行保證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民事執行程序分配制度參與中,應本著折衷、平等和優先原則,并需對救濟程序、參與程序和分配程序進行進一步完善,對其分配與參與制度最大效用進行發揮,進一步促進順利開展民事執行程序,并應對分配公正性和公平性進行提升,旨在保證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