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馨
成都海關緝私局,四川 成都 610000
刑民交叉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由于處于刑事和民事法律關系的交叉地帶,使得其研究一直不夠深入,刑民交叉案件在經濟活躍的現代社會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如何有效地平衡其中的刑事與民事法律關系,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本文主要從以下三點展開思考。
先刑后民一直是刑民交叉案件辦理中的主導性思想,但這并不利于平衡保護刑事與民事權利,筆者思考下的刑民交叉案件辦理應該踐行以下原則。
刑法作為公法意在保護公權,民法作為私法旨在維護私權,刑民交叉案件的辦理模式應該摒棄重刑輕民的思想,促進二者的平衡,保持刑法的謙抑性,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案件一般都不會是刑民交叉的案件,因此在刑民交叉的案件中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權是對被害人訴權的充分保護,尤其是刑民交叉案件的當事人或受害人在無法通過刑事訴訟程序充分保護其被侵犯的權利的情況下,選擇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保護其應有的權利,是其正當的法律權利,保持刑法的謙抑性避免刑事資源啟動地過于頻繁,以補充的方式懲戒刑民交叉案件,更利于激發市場經濟的活力。
公平與效率的問題一直是法律價值追求中的兩個重要的標準,是一對矛盾綜合體,既對立又統一,刑民交叉的案件中何種處理模式并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案情采取最合事宜的方式,以最有利于查明真相、懲處犯罪的方式來獲取公正和效率,不拘泥于形式,以刑法為必要手段,最后一道防線,當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互相交錯且民事法律關系認定對刑事部分存在影響時,應當堅持以民事關系的前置性的原則。與此同時,任何人又不應該從自己的錯誤犯罪行為中獲益,這對處理民事賠償優先程序下對刑事量刑有影響的案件是一個重要的基準要求,且民事法律規范上的不可抗辯條款當然不會對刑事上的犯罪構成要件有影響,但認定民事部分效力的時候仍需考慮“任何人不得因犯罪行為而獲益”原則,否則是對法秩序統一性的違背[1]。
從四個維度對刑民交叉案件如何立案加以分析,能夠更清晰地做到具體案情具體分析,實現執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對于需要以民事判決為前提的遞進判斷刑事罪行是否構成的案件,尤其是經濟領域犯罪必須依托于經濟違法行為的發生,也就是違反經濟法規嚴重的情況下一般刑法才會予以調整,這類刑民交叉的案件就需要首先考慮前置法的認定。對于刑民事關系交叉的案件中,刑事民事關系的判斷需要厘清,從社會危害性程度的維度入手對實質進行判定,結合涉案人的主觀態度加以把握,一個行為是否跨越民事進入刑事領域,要從量與質的結合上來分析。對于刑民交叉案件中,二者規定存在沖突的情況下,要注重對立法意圖的把握,不能以偏概全,要堅持以刑法總則為指導解釋刑法分則的指導思想,嚴格貫徹對犯罪構成要件的解釋,除此之外還要堅持運用當然解釋原理的指導思想。在公安機關對經濟犯罪案件的立案過程中,經常遇到人民法院已經先行受理或立案審理的情況,甚至有的案件已經作出了生效判決,對這類案件公安機關要慎重,從刑民交叉是否基于同一法律事實、屬于刑民交叉還是刑民爭議、刑事處理與民事處理究竟誰起先導性作用,以及是否屬于訴訟詐騙逃避刑事處罰四個方面進行重點審查[2]。
對于訴訟階段刑民交叉案件沖突的處理也是應該對涉案主體、法律事實進行全面分析后做出結論。對于基于同一法律事實的責任主體競合,一旦涉及刑事犯罪,應由公安機關全部立案偵查,到了審理階段也就是慣用的先刑后民的處理模式,民事訴訟程序應該中止。對于基于同一法律事實的責任主體不競合,民事責任的認定需要依賴于刑事案情確定則先刑后民,比如合同詐騙案件中,涉案單位是否承擔民事責任,則需要刑事犯罪事實認定時對單位是否存在過錯加以分析,才能獨立于民事的公正判決,相反民事不依賴刑事責任的確定的,則可以采取刑民并行的方式,刑事案件和民事訴訟可以同步進行,不必等到刑事案件偵查終結才開始民事訴訟,這也有利于及時充分地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對于完全不基于同一法律事實的,但存在關聯關系的,依舊需要考慮民事責任的認定是否依賴于刑事事實的確定,以此來確定是先刑后民、刑民并行還是先民后刑的方式,例如在專利侵權案件中,是否構成假冒專利罪就需要明確專利權是否成立,就需要民事判決作為刑事立案的依據。
徹底解決刑民交叉案件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不僅需要執法層面的完善,更需要從立法、思路和體制上綜合治理。
立法層面要注重區分特殊罪名的法律規定,可以借鑒西方立法,對基于同一法律事實構成的犯罪按照是否具有故意分設罪名,這樣更便于介于刑民交叉之間的案件進行區分。但是對于法律罪名的劃分是不能窮盡的,無論歸納哪種優先的模式都不具備絕對的優越性,應該明確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原則,要以案議案,明確法律關系的情況下才能選擇具體模式。還需要考慮刑民交叉案件的特殊性,為了避免耽誤最佳的偵查實效,針對刑民交叉案件更需要國家立法結合訴訟法進行完善規定,確保司法正義。
司法部門的價值追求都是為了司法正義和效率,但是刑民交叉案件往往牽扯和浪費大量的司法資源,降低了司法機關的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在司法體制改革的契機下理順不同部門的關系,建立刑民交叉案件辦理的聯席會議,形成暢通的溝通機制,可由公、檢、法機關共同的領導機構政法委牽頭組織各部門分管領導及各相關業務人員進行協調,必要時可以邀請法學專家、知名律師進行研討,這對于執法統一和社會效果的提高有重要的價值[3]。
2006年出臺的經濟犯罪案件辦理的規定彌補了不少在刑民交叉案件上的規定空白,但是僅有三十七條的規定過于簡單,不夠全面,這就給一些單位或個人鉆空子提供了縫隙,而且這類法律規定已經有一定的年限,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現實狀況,需要在立足于當前刑民交叉案件現實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立案程序規定。
公安機關就刑民交叉案件是否刑事立案往往沒有形成完善的監督機制,導致立案亂象時有發生。而檢察院監督部門對于民事訴訟程序并不是很了解,導致對于復雜的刑民交叉案件的監督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對刑民交叉案件的立案和偵查加大法律監督力度勢在必行。一方面要在公安機關內部推行偵查與監督分離的模式,還需要加強公檢法三家就刑民交叉案件的專題研討會,完善監督知識,有效地履行對經濟犯罪案件,特別是刑民交叉案件的監督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