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在2015年1月20日晚23時,16歲的被告人陳某因為一些瑣事被同學李某等人在宿舍409寢室內毆打。陳某氣不過而心存報復,便拿了一把水果刀將李某逼到412寢室劃傷了李某的脖子。經鑒定,李某氣管開裂、食道全層破裂,經過手術修補,鑒定為重傷二級,而被告人陳某為輕傷。在案件審理期間,被害人李某諒解了被告人陳某的犯罪行為,并收到被告人陳某家屬賠償的10萬元補償款。本案屬于因瑣事而發生糾紛的校園暴力犯罪案件,由輕糾紛演變為故意傷害罪。類似校園犯罪案件在我國近年多有發生。
校園犯罪是指發生在特定的區域內(校園)的、由特定的當事人(在校生)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校園犯罪法律關系的主體多為在校學生,即施害者與受害者是在校生;校園犯罪法律關系的內容為一般的違法行為和嚴重的刑事犯罪行為,本文概稱為校園犯罪。校園犯罪不同于社會犯罪,在某種意義上,校園犯罪的嚴重性更甚于社會犯罪。
1.犯罪低齡化
根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相關調查,在14-18年齡段的在校生中,15歲、16歲犯罪的比例較高(含在校外實施的犯罪),占比分別為30%;臨界14歲的在校生犯罪(含校外犯罪)占比近年有所提升。上述數據反映出我國在校生犯罪的嚴重性,也折射出我國青少年犯罪情況的日趨惡化。
2.犯罪類型集中
我國校園犯罪類型主要是侵財和人身犯罪案件。例如,男生實施的為校園暴力犯罪案件,包括聚眾打架斗毆、盜竊等;女生實施的多是侵財類案件,主要為盜竊。根據2006-2010年發生在海淀區的校園暴力案件調查,在該期間校園暴力案件共238起,其中有68起案件為財產犯罪案件,占比28.57%。
3.犯罪情節惡劣
近年,校園搶劫、盜竊、殺人及強奸等犯罪案件增多。受網絡不良訊息、犯罪亞文化的影響,再加上學生較低的自控力,校園犯罪的情節、手段漸呈惡化趨勢,例如,扇耳光、潑尿、性侵、拍裸照并上傳網絡傳播等。此類案件,不僅給其他學生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形成恐慌的心理陰影,還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校園的安寧平和。
1.心理因素
學生處于社會的弱勢群體,其身心發育尚不成熟,抵御外界誘惑的意志力差,做事易偏激、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弱。加之其缺乏足夠的社會閱歷與承受力,在面對壓力、挫折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合理的解決問題,極易陷入自我封閉、燥亂的狀態中,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產生不滿和憤恨,主觀思想偏差和扭曲,極易通過極端手段化解糾紛矛盾,從而實施違法犯罪活動。
2.法律意識淡薄
應試教育模式下,學校對學生的法律教育不足。學校長期忽略了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導致其在面對突發情況時,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對此,學校應對法律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中小學甚至大學都應該開設法制教育課,把法制教育課當成必修課來學習,實現合法維權和避免違法犯罪的雙重教育目的。
1.家庭結構不完整
離婚率的不斷攀升導致大量的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家庭結構的變故使得孩子成長所依賴的原生環境遭到破壞,對孩子脆弱的心靈產生很大沖擊,再加上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不夠,容易從小養成孤僻、敏感、畸形的心理問題。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質需求得以滿足,加之計劃生育的實施,每個家庭單位中孩子數量減少,孩子很容易受到長輩和家長的溺愛,處于家庭的核心地位,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質,致使其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差,并且會造成與外界溝通障礙,易產生不自信的心理。
3.父母職責的管理缺失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父母角色不可或缺。學生由于心智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正確引導,規范自身行為。比如農村留守兒童,很多都是由老人來撫養,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導致孩子長時間得不到關愛,會造成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等交流障礙,加之其易受社會不良人員的影響和教唆、引誘,極易做出違法犯罪案件。
學校是學生最主要的活動場所,對學生的成長同樣十分重要。在學生的成長發展中,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必不可少。例如,重智力教育輕法制教育,對學生法制教育不到位;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問題,對學生心理關注不夠;重教學內容輕管理方式,對學生的管理手段不當;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對校園文化建設不重視。
社會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環境,隨著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多元化發展已成必然。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社會不良思想滋生蔓延。加之學校周圍網吧、KTV、電玩等娛樂場的存在,學生在各種誘惑的作用下極易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凈化社會環境,還校園一方純潔的凈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預防和減少校園犯罪的根本在于學生能夠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自覺抵制外界不健康的各種誘惑,對于不良的行為和錯誤的思想要及時進行反思和修正。學生自身存在不足,自身約束能力差且心理承受能力弱,在面對挫折時通常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理性的對待所發生的各種情況。
加強家庭的德育教育,使學生具有識別善惡美丑、辨別是非的能力;注重父母的示范效用,父母應樹立良好的形象,不做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改進父母的管理方式,父母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給予其正確的引導,盡量避免采取打罵的管教方式。
完善教育體制。學校要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法律教育,增長其法律知識和防范意識,例如開設《法制教育課》、法制宣傳、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情景劇比賽等。開設法律公共課程,把法律當成必修課來學習。此外,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也實屬必要。
加強內部管理。例如,對重點區域安裝監控設備,及時發現、制止校園犯罪;對重點入校人員進行監控,實行嚴格的登記制度,防止不良人群的進入,降低滋擾正常教學的概率。
注重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包括校內文化建設和校園周邊文化建設。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管理,抵制不好的社會風氣,避免學生受某些社會風氣的影響。
校園犯罪預防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還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關注并為之努力,形成校園周邊社會治理的同向同行、協同治理。
最后,要堅持治理校園犯罪的預防、救濟與懲治并重觀念。預防是前提,可以大大降低校園犯罪的概率,但是,預防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校園犯罪的發生。救濟是彌補,可以大大撫慰受害者的心理創傷、健康損害及物資損失,防止出現“傷害的循環現象”及“禍及他人的發泄現象”。懲治是成本、是手段,通過對已實施校園犯罪者的懲治,讓其認識到犯罪的成本具有“昂貴性”,使其對自己的不理性行為付出必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