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鐘山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非法同居的法律定義就是男女一方已經有家庭卻還與第三人在一起生活居住,我們不提倡非法同居,也是不慎重的表現。違反法律同居在婚姻法上成為無過錯方提出離婚的一個法定理由[1]。不知曉的群眾會認為是夫妻關系的一種同居行為,目前社會實踐來看,此種現象已成蔓延趨勢,大家為了圖方便,開始不在意婚姻法的權威,隨心所欲的成立一個個“小家”,長此以往也不利于提高國人人口素養(yǎng),所以該加以防范規(guī)劃。
在非法同居關系中,財產問題是首要需解決的問題。倘若雙方當事人能協商解決自然可免去不少麻煩,但在實際的生活中以及司法實踐上是協商不了的。一般的流程是法院要先評估二人非法同居期間的財產價值,進行估算和清理,明確每一項財產的產權,雙方在共同生活期間難免會購置一些家庭生活用品等財物,在購置這些財物的時候,假如雙方有約定可從其約定,若有不動產就看登記在誰名下。另外在非婚同居期間還涉及到兩個人的工資獎金或是繼承所得的財產,由于非婚同居的法律效力不如有效登記的婚姻和事實婚姻,雙方并不具有法律所保護的夫妻身份關系,也就沒有夫妻間的權利義務,所以,也就不具備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鑒于非法同居期間雙方權利義務規(guī)定很模糊,界限不是很清晰,由于非法同居的效力不同于事實婚姻,不被法律所認可。所以財產各自按份共有,不存在共同財產的區(qū)分,債務也歸各自承擔。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子女撫養(yǎng)教育的問題,是雙方爭執(zhí)不下的難題,因為是非婚生子女,其受保護力度還是區(qū)別與婚生子女[2]。
非法同居期間,兩個人居家生活必定有權利義務,一定能產生類似于合法夫妻有效婚姻也具有的責任,其一是兩個人都沒有配偶,完全不具備配偶的身份關系,并且不會因時間的長短而自然成為配偶關系,其本質是永遠不可能成立為夫妻的事實,這是與有效婚姻的本質區(qū)別。其二是雙方有互相扶養(yǎng)的義務,在其中一方生活遇到困難時另一方是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困難的一方,類似于夫妻的扶養(yǎng)責任,是兩個人相伴到老的重要品質。雙方能夠走到一起的一種保證就是希望老有所依相互陪伴,也是能繼續(xù)生活下去的一種物質保障。
對于確定非法同居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在執(zhí)行上往往因實際情況不同出現很多阻礙因素,比如確定解除同居關系的執(zhí)行部門,解除程序由哪個部門負責以及非法同居解除后的救濟措施。對非法同居的解除方式在法學界認為有兩種辦法,分別是走法定解除的程序和當事人協商解除的方式。前者通常是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解除非法同居關系,這種方式由法院作出,對當事人有約束力,產生法律效力。而協商較簡單一些,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問題,省去走法定程序的流程,因為雙方并沒有辦理法定的登記手續(xù),所以解除也可不經過法定程序[4]。
對于解除后的救濟措施至為關鍵,也是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最難的一步,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找到對其負責的組織。如果居住在小區(qū)可去找居民委員會救濟,如果生活在村子里,就可以去找到村民委員會來救濟,這些群眾性的組織會秉承著為人民的熱情,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保護當事人的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堅決杜絕家庭不和睦及暴力現象。其二,是國家機關部門的救助責任,最常見的就是家庭暴力的行為或是遺棄家庭成員的惡劣行為,此時觸犯我國的刑法,公安機關、法院、檢察院都可能介入處理[5]。
非法同居在我國社會中存在的形式大致分為兩種。其一是雙方都具備結婚條件的非法同居關系,這種兩性關系雖然在要件上符合婚姻法的原則,但不受到婚姻法的保護,是民法所嚴厲禁止的。并且在社會上有一部分學生群體尋找出租房,進行同居關系,其是否受保護要根據我國的婚姻法的規(guī)定,比如是不是達到了適合的年齡?是不是被脅迫了?是不是有不適合結婚的疾病?所以要謹慎負責。
其二有配偶的非法同居,但是怎么界定非法同居,其界定標準在哪?主要基于兩個人都成家了卻還同居對外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當過不下去將解除關系時兩人達成協議即可,簽訂“離婚協議書”之日起生效,可這種協議往往不具有很強的約束力,當事人某天反悔后再撕掉協議書又在一起也不是沒可能,所以為了徹底一些更多會選擇去法院,這時起訴的話即使又反悔哪怕符合了結婚法定條件,也應認為以非法同居關系對待,應當予以解除。
婚姻自由是我國婚姻法的一項重要原則,也是我國公民依法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但是,并不是任何公民都能成為婚姻法律關系的主體,其同居原因呈現多樣性,迫于我國目前生存就業(yè)的壓力,許多剛出校門的學生大多在二十多歲的年紀選擇出去闖蕩不愿留在小縣城小山村,過起了北上和南下漂流的生活,壓力還大,需獨自面對大城市的工作競爭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在情感自然而然的希望有個人依賴,開始排解寂寞與苦悶,傾向于找伴侶同居,但并不結婚,因為結婚往往不便于工作生存。所以從合租開始,非法同居關系之所以為我國婚姻法所禁止,正是因為沒有對象的男女雙方的結合違反了上述規(guī)定,非法同居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6]。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著傳承久遠的文化傳統習俗,歷史悠久,早在中國古代就有習俗和先例,如宋朝的四禮制度,先看看兩個人的生辰八字是不是吻合,然后男方置辦彩禮,女方置辦嫁妝,最后選定良辰吉日迎親進入洞房。我國社會主義婚姻法制的頒布與實施至今也不過五十來年,送禮金和舉行婚禮這種舊的婚姻習俗在我們現代生活中仍具有深刻影響,尤其在山區(qū)村落,蘊含封建色彩的婚姻制度仍在,只要舉行婚禮拜堂即被群眾承認,而登記的制度村民并不看重。而現在的年輕人又喜愛無拘無束,沒有自己主見,婚姻大事任憑家里安排,或者媒婆介紹,卻對法律規(guī)定一無所知[7]。
隨著離婚案件數量的不斷增加,離婚分居糾紛也較為頻繁,更多的不利影響突出表現在解除了同居關系對子女身心健康影響問題上。本文通過對同居與分居制度性質的界定,對其責任義務的重新認知,為在具體執(zhí)行中的不斷完善提供了解決思路。與此同時,堅持把所學的法律知識學以致用,以務實的態(tài)度提高自身法律素質,明白什么是法律所禁止的,牢記要在法律規(guī)范的框架內做事。可見法制的完備是國之重器,而全民普遍提高的法律意識和遵法守法的行動將是體現國家文明的重要舉措,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