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原
中共東莞市委黨校,廣東 東莞 523000
人們總是從某種法律哲學的角度來理解和解釋法律哲學中的各種問題。甚至可以說,有多少法律哲學家就有多少法律哲學,有多少法律哲學體系。這正是黑格爾曾經說過的:“哲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與別的學科比較起來,也可以說是一個缺點,就是我們對于它的本質,對于它應該完成的和能夠完成的任務,有許多不大相同的看法。”然而,法哲學的終極研究目標包括了人類的終極目標,它必然涉及了人類的共同價值理論。
理解法哲學的本體釋義,是從法哲學的歷史和現實出發,通過對各種法律哲學觀點和研究模式的比較和識別,從歷史和邏輯的角度對法律哲學進行了理性的界定,基于這種思路來研究共同價值的普遍性問題符合法哲學研究的規范模式,同時也使共同價值普遍性問題得到層次分明的法哲學邏輯解析[1]。
我們提到共同價值理論作為我國語境下的實踐新成果,其回饋于哲學理論的主要意義何在。共同價值理論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在中國實踐歷程中逐漸發展而來的最新理論體系。共同的概念存在于世界時空內的每一個生命體中。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每個個體是多么微小,而從個體的角度出發,又能從中感到個體意志的存在。世界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外在存在,是可以不依任何人的感覺和情緒而存在的力量,也是可以不依任一個體的理性和理想而存在的力量。當個體存在于社會活動之中,隨著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各種差異越來越小,而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卻愈發趨近。
只有真正理解法哲學的歷史,才能真正理解法哲學本身。歷史上的哲學和方法研究模型,雖然有具體和詳細的條款,哲學家的方法有其特定的想法和研究模型,但總的來說,到目前為止,法律哲學的研究模式主要有四種,即投機性法律哲學,法律的實證哲學,哲學的語言研究方法和關鍵法律哲學,每種哲學研究模型為研究對象,法學的研究方法、哲學的學科使命、社會功能等問題有著不同的認識,各有其特點、貢獻和不足。在西方哲學體系中,黑格爾將法哲學視為哲學的邏輯補充。法律作為哲學的一個發展衍生學科,因而具備了其獨特的基本屬性。法律哲學的基本屬性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第一,整體,即法哲學從整體的角度研究法律世界,這一點對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更為宏觀和貼切的切入點,以往的國際主義雖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過巨大影響,但是國際主義價值觀很容易被大國用來充當其行使霸權主義的外衣,從而在國際主義過往歷程中這一價值觀并未得到世界范圍內各個不同群體的認可;二是求實性,法律哲學作為哲學的第二級邏輯補充,必須從現實出發提出和解決哲學領域所面臨的邏輯問題,以具體視角和規范的論證步驟來解答現實或將要發生的事實,從而將其系統化、規范化以及合法化;三是批判性,即法哲學對法律實踐要進行反思和批判,對新生事物抱有問題意識與批判性思維是事物前進的巨大動力。就共同價值而言,其不同于以往的世界主義、普世價值和國際主義的特點決定了共同價值理論自身的長期發展性和獨立系統性,同時在堅持批判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內部邏輯哲學,因而批判性是法哲學對共同價值理論的重要邏輯補丁;四是分析性,即分析是法哲學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功能,法哲學作為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其分析的理論基礎和導出的結論都可以為共同價值理論的理論基礎,從而為共同價值理論樹立法律權威;五是思想性,即法哲學追求的是法律的抽象思維,而在精神哲學層面上法哲學的思想性使共同價值理論更加符合哲學精神層面上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部分理論很大一部分繼承和發展了西方法哲學思想中黑格爾的法哲學理論,然而馬克思同時對黑格爾的法哲學思想進行了辯證的批判性的解讀和發展,其大部分的理解和闡釋都表現在了馬克思的著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當中。《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主義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通過這篇手稿,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中的民族政治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哲學之前,受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人文主義的影響,對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進行了反思和批判。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批評法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有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意義。因此,作為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蘊含豐富的法哲學資源,在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的法治構建要義在于通過法律和司法改革,全面落實共同價值理論惠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
個體與群體的概念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歷史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格個體”與作為這種個體聯合的“真正共同體”構成了馬克思所追求的密不可分、互為前提的兩端。馬克思認為政治國家的建立和公民社會分解為個體——其關系通過法治表達,就像等級制度中的人之間的關系通過特權表達一樣——都是通過同一行為實現的。
法律哲學是對現實生活中人們法律生活的一種哲學觀點。這一基本判斷所代表的是法哲學是從生命的角度理解和創造法律生命。
法哲學的終極研究目標包括了人類的終極目標,它必然涉及了人類的共同價值理論。法學哲學的研究似乎習慣于“以法論法”,學科邊界和學說規范的先見之明已經根深蒂固。在現有的學科體系中,共同價值理論并不是真正的法律命題。從現有的研究結果來看,人們對法律界的興趣不大,對法律知識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共同價值的普遍性是以法治發展為契機,法治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共同價值理論形成之初,它就具有鮮明的權利屬性和外延技能屬性。從政治理念到視角理論,其價值已成為全球法治的戰略目標。從政治戰略的高度來看,建設社區的共享的未來人類共同價值的定位理論,符合歷史背景的共同價值的普遍理論的發展,也符合全面、深入推進法治在中國的客觀需求。
共同價值的普遍性對法哲學的實踐回饋在于作為全人類命運共同體蘊含的法文化資源,其法治構建的重點在于通過法律和司法改革來回饋法哲學理論的實踐意義。作為政治術語的共同價值理論轉化為法律概念和法哲學研究范式,是當代法學理論學者未完成的使命,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背景下,法哲學能夠回饋實踐的方面牽涉到相關基本命題。
本章從法哲學的角度闡述和論證了共同價值普遍性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法律生活中通過價值改造成為實踐哲學理論體系的研究路徑。通過層層邏輯論述,完整地闡述了共同價值普遍性從政治術語轉向法哲學研究對象的價值改造軌跡。同時強調,正視共同價值普遍性的法哲學理論基礎,仍然是以公平正義作為其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法律表達,而共同價值普遍性作為實踐哲學的主要意義在于通過社會行為、政治行為、經濟行為等一系列實踐運用來推動社會法治的發展,并以此為基本出發點來構建和完善具體法律制度改革。進而,通過共同價值實踐哲學的價值改造和實踐回饋,來滿足全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法律生活中的基本訴求,即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和價值探索。
[ 注 釋 ]
①在本文中,法哲學與法理學被視作等值概念使用,普通法系國家的學者習慣于使用法理學一詞,而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者習慣于使用法哲學一詞,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兩者之間沒有嚴格的區別,往往做同義詞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