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斌
長春財經學院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速度不斷加快,就社會構建基本內容而言,民法理念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二者之間天然契合。但是就目前發展情況而言,民法理念的應用效果一般,發揮的作用有限,在某些方面仍然表現出作用缺失。因此,對民法理念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探討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從民法基本內容與意義角度而言,可以將其看做是一種人法,簡而言之就是立足于“人”基礎之上而形成的一種法律理念,其目的在于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力與權利,因此,從該角度而言,民法理念對于社會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有著正向促進作用,這就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社會角度來說,人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社會關系的主體,所以,所有法律以及相關規則的制定都需要從“人”的角度進行考慮,民法理念正是如此,具體內容可以將其總結為以下內容:
首先,民法理念的形成是為了服務于“人”。民法理念下的民事主體制度,其實是人在民法中的一個縮影。其次,民法理念下的人其實是一個理性角度下,社會中的一個普通成員,在民法的要求之下,將會不斷追求人格獨立與完善,并且應用自身智慧大力進行創新制造活動,最終為自身以及人類謀求利益。最后,民法理念下的人是市場經濟基礎之上所形成的一種事物。而市場制度的核心又是為了保護市民基本權利。從思想層面來說,當市民社會觀念形成時,就已經與民法文化等內容產生了必要的關聯,市場經濟最終的作用是,造就了市民社會主體地位,社會生存意識,增加了生存空間,促使市民形成自制體制。
除此之外,市場經濟其實是一種具有鮮明開性的經濟形式,實際作用過程中具有自身的價值觀與競爭觀,而這些內容最終都會出現在民法相關內容當中,并且形成誠信與公平的原則。總而言之,民法理念下的人本思想為民法原則樹立,提供了必要的參考意見,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僅是民法,任何法律觀念、思想、內容形成與制定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一種平等,民法理念下的平等為“人格平等”,具體而言,任何人在民事活動中都具有相同的被保護與被懲罰權利,任何一方的意志無法強加給其他人。
從市場經濟角度而言,商品是一種基礎物質,其所具有的實際價值往往會受到生產與交換的時間影響,此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所具有的能力通常情況下被轉化為對商品的生產能力以及占有能力,此時人與自然之間的差別以及與社會之間的差別被忽視。這也是馬克思將商品定義為天生平等派的基本原因[1]。市場競爭制度中,一般通過保證起點的公平性保證結果的公平,因此,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平等將會作為一項基本內容被考慮與設計。民法理念剛好可以完成對平等的構建,所以二者之間的結合便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而言,通常情況下,需要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與秩序性,這樣最終的社會建設才能高效穩定,人在其中才可以正常生活。這對于民法理念而言,可以很容易實現,因為民法具有一定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的具體表現為“自治”。這一自由主義在實際作用過程中不會受到國家以及各類社會團體的影響,所以可以保證人的任何行為有效實施。
私法中,通常會將自治看作為民法行為的內在要素之一,是激發人積極性、創造性與主動性的基本原因。從各個國家社會發展基本情況而言,社會發展良好最為主要的體現就是自治程度高,因為自治可以調動人的智慧與行為,既可以分散智慧,又可以集中智慧,這樣就可以彌補單個人的“無知”,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正常建設與發展。
和諧社會中,人的自治應該不斷加深與擴大,這樣才能保證人不斷獨立、成熟和具有理想,因此,意識自治的理念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思想,也是核心思想。同時,私法也將意識自治作為核心思想,可以說決定了私法形成。
但是,所謂的自治并非是一種放任自流,也不是隨心所欲,此種情況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穩定,這就需要相關秩序作為支撐。
和諧社會的構建其實是立足于市場經濟角度,也是政治民主社會。但是無論是市場經濟還是政治民主,始終都離不開“法治”。而市場經濟與政治民主還需保證自由,因此,此時的自由轉變為一種法治視域下的自由。
從秩序角度來說,法治其實是秩序的根本保證,因為沒有的秩序存在不穩定性,隨時可能面臨著被篡改與覆滅的危險,此時所謂的自由也不再受到保護,逐漸喪失活動空間。鑒于此,市場經濟與政治的不斷建設需要配備合適的法律。
立足于民法理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綜合分析,但是從總體上而言,二者之間的契合程度較高,可以應用民法理念構建和諧社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做好民法文化的宣傳與普及,弘揚民法理念,建立一個以人為本、制度為先、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簡而言之,在社會發展與建設中,貫徹落實民法理念。
權利本位的理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的基本要求,應該從理念的基本含義上進行考慮,其目的是明確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關系,具體內容可以進行如下總結: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關系較為簡單,即權力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權利服務[2]。因此,權力通常會受到權利的制約,并且權力不能大于權利,應該在權利界限處止步,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穩定,可以受到法律的約束,提升權力與權力的合理劃分與應用。當代法律理念應該明確以下目的,私法存在的意義是為了保證權力,公法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限制權力,只有這樣權力本位理念才能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發揮重要作用。
私法自治存在的意義是為了保證和維護社會主體在生活中的意識自由,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社會主體在社會中的價值與參與積極性,這也是促使社會生活達到民主,并且具朝氣的基礎所在。為保證私法自治可以正常發揮作用,要求明確有限政府的理念,所謂的有限政府其實是為了進一步規范政府的作用性,不能無所不管,應該劃分出市民經濟社會與政治之間的分界線,一方面限制政府隨意進入社會主體的私人空間當中,另一方面保證權力的應用具有合理性,這樣才能促使和諧社會的構建正向發展。
身份平等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表現之一,其根本的意義在于社會主體在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機會平等,當機會平等之后,社會主體在競爭中的起點便會具有公平性,就目前我國民事法律規定而言,雖然沒有對身份平等做出明確規定,但機會公平在我國遠沒有實現,經過學者的疾呼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不同所有制主體間的機會公平在觀念和立法上已基本不成問題[3]。但由于我國的公法政策不完善造成的不平等仍然阻礙著機會平等的實現,比如戶籍制度造成的不平等、不同地區實行不同政策造成的不平等。因而身份平等、機會平等的實現還需進一步完善憲政。
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各種制度的不健全、各種利益關系的錯綜復雜、新舊思想觀念的沖擊,亟需樹立誠信理念,建立和完善誠信保障法律制度,促進誠實守信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方式。
綜上所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代我國社會發展的基本方針,也是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任務,可以很好地解決我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類隱患,降低發展矛盾。而作為社會基礎上的法治觀念,民法理念需要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發揮更大作用,從自由、平等、獨立等角度達到社會發展需要的法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