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田田 張 靜
1.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700
(一)國有企業產權不明確。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我國大多數國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改革開放后才改制為混合企業,也有私營企業為了某種利益掛靠國有企業的現象。再加上我國理論領域對于產權的概念也一直存在爭議,因此也導致了產權界定的不明確,企業的經營者與企業所有者產之間有矛盾。例如,并購所有權的歸屬,并購費用的支配等。
(二)政府的干預。目前,國有企業間的并購主要成為地方政府完成經濟指標的政績形式和企業在現階段籌措資金、擺脫財政困境、搞活企業和發展地方經濟的便宜之選,缺乏真正市場調節,使企業并購在擴大規模、提高效益、有效配置資源及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作用無法充分實現。
(三)私營企業并購國企存在諸多限制。例如債權債務風險。因為國有企業長期的歷史原因,政府干涉、一把手負責等原因造成的經營混亂以及在中國現有社會信用缺乏情況下,追債成本、周期、債務隱患方面存在很多風險因素。由于存在這些因素,私營企業就得通過訴訟或仲裁的方式來實現并購或改制企業的合法權益,產生長期的債務訴訟風險。
(四)融資問題是阻擾國企并購的重要因素。眾所周知,國有資產是無比龐大的,而國內資金卻承接力有限,尤其是我國對國外資本、民間資本并購國企尤其是大中型國有企業卻設置了高門檻,這些的外部資金不能夠有效地進入“國企市場”。
(一)缺乏摒除地方保護主義的法律制度。在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而坐落于此的一些國有大型企業或多或少的和地方政府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然而現實中存在著一些地方政府對企業經營干涉,特別對國有土地使用權和國有資產流轉的干涉,不通過規定的競標程序或者競標走形式。因此需要建立能限制地方保護主義,克服地方利益約束的相關法律制度。
(二)國內并購重組渠道和規則不完善。我國國有企業可以參與的并購渠道只能通過證券市場這個渠道,中小國有企業拍賣的渠道和規則更是亟待建立,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以及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亟需完善境外并投國有企業的對應規則和渠道,我國現在僅有一些不詳細的規則,而且僅適用于境內發生的并購交易,特別是對外證券,債券市場的規則仍有許多法律真空地帶。例如,證監會《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時辦法》和《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實施辦法》等規定僅適用于“中國境內的上市公司申請在境內發行以人民幣認購的可轉換公司債券”,而缺乏向外資定向發行可轉換債的規定。
(三)缺乏完善的企業并購重組法律體系。調整企業并購的法律并不完善,各法律規范之間的銜接不夠。制定發達國家普遍規定的反壟斷法時我國也將重要的行政壟斷排除在外,未予限制。
(一)完善國企并購重組立法的頂層設計
國有企業改革成效不大的關鍵因素是重組并購股份制改革的舉措沒有徹底的市場化。立法方面要參考國際交易管理,統籌規劃國企股權改革法律制度的頂層設計,完善國有企業并購重組的立法體系,提高目前國有企業并購重組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層級,細化國有企業分類管理制度,根據資源的優質程度設計有區別性的管理規范制度。
(二)創新監管層面立法
國有企業監管層應借鑒國外的成熟監管制度,改變監管模式。首先,可以借鑒國外監管方法,強化國企股權改制中的事前監管。其次,在并購重組過程中要強化并嚴格落實信息披露制度。具體應強化落實定向增發B股并購方式的信息披露義務,上市公司對定向增發對象的有關信息進行及時充分的披露;如果使用收購流通股方式必須遵守國內有關強制性規定,如信息披露、外匯管理以及要約收購等方面;換股的收購形式,監管部門應在整個過程中強化信息披露義務,特別是對換股比例確定方法的信息披露義務,從而使得投資者能夠得到充分而及時的投資信息,保護投資人的利益。最后,完善國有資本監管方式。國有資本要實現戰略性退出,引進外資、民資,目前常見的是債轉股的方式,即將原有企業與銀行承擔的風險轉移到資產管理公司身上,但這種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上化解國有企業存在的風險,資產管理公司會通過出售、回購、證券等方式短期收回資金。應從法律制度上約束資產管理公司的交易行為,促使資產管理等投資公司愿意長期持有國有企業股份,才能約束和保障交易的順利平穩進行,真正化解國有企業的經營風險,促進新的資本注入國有企業,達到多方共贏的局面。
(三)完善國企并購重組中行政審批流程
要根據國企分類、不同并購重組等方式對國企并購重組過程中行政許可流程重新梳理、予以平衡規范。各地方國資委也做了很多這方面的探索,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目標,在立法上平衡國企并購重組中行政審批流程,對于發債審批程序、協議并購方式,特別是通過購買非流通股的并購形式進行嚴格審查,尤其是國有資產并購重組的審批和評估程序也應隨著我國階段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來進行相應的調整,但對此之外的情形應交由企業和市場自主決定和調節,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資本進入國有企業的活力及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