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赫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雖然沒有對空間經濟有系統的和獨立的論述,但他對社會經濟的運動,特別是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描述,都沒有割裂開時間和空間,他把空間作為一項要素進行分析,由此形成了馬克思空間經濟理論。他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出:“這個空間要素是重要的,因為市場的擴大,產品交換的可能性都同他有關系。”[1]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中,空間要素的存在能引起特殊的規律。一方面,為了取得更多的超額剩余價值,資本家學會充分利用機器,勞動力的數量也因機器的使用而不斷增加。資本家“通過大量工人在機器上并排勞動而使機器價值在空間分配到大量勞動上”。[2]因此,商品的成本變得更低了,資本家獲得的剩余價值更多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在利用空間這一生產要素時,是以個人私利為前提條件的,這就使得空間要素在被利用時,是具有盲目性和破壞性的,這意味著,資本要在空間中運動,就要浪費更多的生產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因為一切都不是按照社會的計劃進行的,而是取決于單個資本家從事活動時的千差萬別的情況、資財等等,由此就產生了生產力的巨大浪費。”[3]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強調城市的重要性,他們把城市比作“世界的心臟和頭腦”。馬克思主義認為城鎮化是空間資本重組與整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差異性是可以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中也包含著從不平衡的發展到實現和諧發展的動態過程。工商業和農業的分離,導致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利益對立,這也是最終導致城鄉分離的根本原因,其結果是空間區域在外表看來是一體的,然而其內在卻又充滿分離性。城市在參與競爭的時候,不可能集全部功能于一身,所以必須在空間經濟上進行分化,實現更專業化的發展。不同的城市根據自身的優勢對自己的功能進行定位,形成自己的產業特色。而傳統的經濟分工是在單一城市、單一層次下進行的,現在演變為了城市群網絡體系,這就使得在城市群中,每一個城市的定位功能實現了整合,這就客觀上提升了城市的競爭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能。
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在空間上長期呈現出不均衡狀態。長期以來,東部沿海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動力區域。因此國家在促進在城市群的發展中,不僅優化東部城市群,也培育了一批中西部城市群,使東中西部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由此,原來的區域競爭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群發揮自身特色,參與競爭。在城市群的發展態勢下,城市的發展不應再盲目進行,而應該對自身的功能進行定位,大城市可在金融、服務、科研上進行投入,承擔對產品的創意、設計的職能,中小城市可在生產制造領域發展。同時,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會對周邊小城市、鄉鎮起到輻射作用,在其帶動下,并不斷地進行產業布局和產業分工的調整,最終使整個城市群的產業發展更為協調,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十九大報告提出,城市群發展必然伴隨著其空間結構的變化,因此在城市群的建設上,要對空間格局進行不斷地進行優化。
在我國社會當前的矛盾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就包括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我國,農村中的文化古跡、民俗、空氣等是我國的寶貴資源,要利用好這些資源來發展鄉村經濟,進一步改善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長期以來,我國的區域不平衡發展形成了空間上的核心與邊緣地帶,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城鄉對立,區域間發展差距,階層矛盾的問題。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從宏觀來看,無論是城市的發展還是鄉村的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空間中進行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僅可以左右鄉村的經濟結構,同時更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空間格局的演化,從而對城市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從微觀來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實質上是城鄉空間的整合與重組,“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戰略必然會導致城鄉空間格局的變化。產業經濟的發展本身是具有動態的適應能力的,鄉村空間要想實現經濟發展就要在選擇產業時,根據自身條件和空間格局做出適應性的調整。鄉村產業的變化若不能與空間格局達成動態適應,鄉村經濟就會面臨衰退的風險,產業也會面臨萎縮的困境。鄉村經濟若想實現發展,必須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從鄉村主體的立場出發,對城鄉間的關系進行重構。鄉村復興戰略“認為‘鄉村復興’包括內部結構重組與對外價值輸出兩方面內涵,并提出通過構建城鄉要素互聯互通,重振鄉村產業活力、重塑鄉村文化、重組鄉村治理結構、重構鄉城互補格局、重建鄉村政策保障機制,讓鄉村主動向價值回歸、自身造血、繁榮復興的方向轉型。”[4]同時,農村的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應有機結合起來,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從而有效避免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空間剝奪和空間霸權等問題,形成城鄉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讓共同富裕的舉措落地生根,成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生動體現。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的是以人為本,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也要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都必須以人的訴求為出發點,產業的發展與調整也必須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單一的追求經濟效益,而對于城市的發展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因而在長期的發展中會出現過分偏向經濟增長,而空間布局與產業發展之間矛盾突出,造成城市擴張、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這種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發展方式,也導致了城市的退步。人類的生存是在自然之下進行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人類的任何建設性活動都要在此基礎之上。
那種先破壞后發展的方式必定是對資源的浪費,也是一種舍本逐末的錯誤行為。在當前的發展模式和技術支持下,還不太可能實現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的平衡,這也意味著,在發展經濟是還會相應的產生環境污染的情況。
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環境問題體現在空間當中。產業不能適應空間發展,而造成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失衡。只有在區域空間層面在整體性、系統性的前提下對產業進行動態調整和靈活配置,才能有效率地保證產業在空間中的生產,環境保護也能夠做得更好,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得到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的雙重福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在實踐層面實現,把生態環境放在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在社會中推行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每一個人都投入到這一過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