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周期的后期,類似降息的刺激手段對經濟的作用只會越來越小。
9月12日,歐洲央行宣布下調存款利率10個基點至-0.5%,與市場預期一致,而前值則為-0.4%。這是自2016年以來歐洲央行的首次降息。
事實上,今年以來,為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和風險,已經有幾十個國家降息,或者是將利率保持在歷史低位。美國銀行甚至認為,在2020年,全球將迎來“千年不遇”的低利率。然而,相較于低利率來說,更值得關注的卻是負利率。
而今,歐洲各國紛紛加入負利率大軍,開啟負利率時代。據統計,世界各國已有超過16萬億美元的負收益率國債。其中,比利時、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10年期主權債券收益率都已經進入負值區域。
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本輪負利率是針對全球量化寬松的補救措施。由于量化寬松后并沒有使資金流入實體,銀行系統出現逆向選擇,大量的資金滯留在金融系統中。因此,歐洲和日本一開始都是想通過零利率來刺激銀行放貸,倒逼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結果,卻事與愿違。
耶倫和鮑威爾先后執掌美聯儲后,制造了一輪新的貨幣緊縮周期。后來,美聯儲的降息,又導致早已不堪重負的歐洲,在零利率之上掙扎后迅速轉負。在美國,隨著美聯儲連續推出四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聯邦基金利率快速降至零利率附近。隨后,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長期處于0—0.25%的最低水平。
大家都知道,如果每一次加息和降息幅度差不多,利率就還有操作的空間,不至于走向零利率和負利率。以往,每當經濟走強,通縮顯現,失業率上升,美聯儲就會開啟寬松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雖然美聯儲每一次降息的幅度都比加息幅度高,但是,經濟就像一頭“老牛”,不管怎么刺激都只是緩慢增長,而且,每次刺激的幅度都要大于上一次才能起作用。
而為保持增長,加息的幅度不能過高,因為經濟就像大病初愈的“病人”。更要命的是,美聯儲越是降息,這個“人”的體質就會變得越差,導致美聯儲越不敢加息,最終只能是走向零利率甚至是負利率。
那么,負利率是拯救經濟的良藥還是毒藥?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認為,如果財政政策能夠分擔央行穩定經濟的壓力,負利率是完全有益的。不過,銀行圈和資本圈對于負利率則是普遍悲觀的,諸如“負利率是毒藥”“負利率是量化寬松的延續”“負利率預示著危機即將到來”等言論,已經成為主流。
負利率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在信貸市場上,有兩類企業是銀行不敢輕易放貸的。一類是能接受極高利率的企業,其一旦出現資金鏈危機,極需資金輸血,甚至不惜向高利貸商借款;另一類是接受極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的企業,它們往往缺乏核心競爭力。
但在負利率的背景下,銀行只能接受這兩類企業。而用負利率去供養它們,無疑是違背市場規律。一旦利率提高,這些企業就會出現虧損,引發債務危機。這將加大銀行的風險,同時類似的次貸越多,利率和貨幣政策就會出現被掣肘的問題。
另外,負利率也意味著放貸方的損失。利率的降低,導致越來越多的資金從儲蓄銀行轉向投資銀行,投向股票及其它高風險金融資產。這無疑會惡化商業銀行的資產,進而沖擊銀行的風險體系,加劇金融市場的資產泡沫。
像日本實行負利率,是為讓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把錢花出去,促進日本經濟重現活力。但是,效果并未顯現。據IMF預測,2019年日本GDP或將僅增長1%。美國接近零的利率,維持了6年之久。其結果卻是導致了美股、美債的暴漲,房地產價格再度恢復,普通民眾的購買力出現大幅度的變相縮水。
總之,在經濟周期的后期,降息這樣的刺激手段,對經濟的作用只會越來越小,隨著刺激手段的減少,貨幣貶值可能就會成為一種新的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惡性循環,周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