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珍
漢語拼音是一種抽象的表音符號,是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學生學起來也覺得枯燥乏味。如何使學生有興趣地去學習、掌握它呢?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我談談自己的幾點嘗試。
一、設計游戲,激發學生興趣
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小,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如果只是枯燥地練讀,會使學生感到疲勞、厭倦,難以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為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我嘗試過做手型操、編順口溜、講故事、讀兒歌等游戲認讀拼音字母的教學方法,使抽象的符號具體化,枯燥的內容形象化。
1.做手型操
做手型操,可以促使學生動腦、動手,在游戲中記住字母的形狀。如我念“b”大家左手食指豎起來,右手食指、拇指一彎放在小豎右下方向就成“b”,把右下半圓移上右上方向就成“p”,雙手食指、拇指彎成拱橋靠在一起就成“m”,左手食指一彎,加右手食指就成“f”,以此類推,23個聲母按順序邊讀邊做手型,既有趣味性,又能加強記憶。還可以采取同位配合,一個做手型,一個發音,玩得愉快,練得高興,這樣做,學生既動眼、動口、動腦、動手,又發展了口語交際的能力。
2.編順口溜
順口溜的特點是瑯瑯上口,淺顯易懂,它可以使枯燥無味的字母趣味化,很受兒童的歡迎。這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風的一種漢語拼音教學法。要使學生通過這種方法讀準字音、記住字形,關鍵是要把順口溜編寫好。為此,在教學中我盡量注意、引導學生編好一首首順口溜,學生邊讀順口溜,邊拍手邊識記,學起來生動活潑。如單韻母雖然容易識記,但對剛開始接觸拼音的學生還有一定難度,學習單韻母時,把學生喜愛的小動物編入兒歌,激發學生拼音的興趣,兒歌背熟了,單韻母也掌握了。例如:圓圓腦袋小辮翹,嘴巴張大a a a,太陽出來紅通通,嘴巴圓圓o o o,清清池水一只鵝,嘴巴扁扁e e e,這對于分辨差的學生來說,把熟知的事物編入兒歌,使抽象思維形象化,有助于學生記憶,提高學生學習拼音的欲望,語言和思維能力同時得到很好的發展。
3.講故事
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把拼音教學融入情境故事中,在語言環境中學習拼音,比起單純看圖引入拼音,再讀拼音的教學方法更見效果。在教學復韻母ai ei ui時,我抓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出示六個單韻母,告訴學生六個單韻母寶寶星期六、日在家里,其中a e i u四個寶寶認真完成作業,認真讀書,i寶寶的媽媽同意小“i”去找他的朋友玩游戲(移動卡片i),i寶寶找到聽話的a,e,u寶寶組成“ai ei ui (出示卡片ai ei ui),并告訴學生i是個有禮貌的孩子,玩游戲都讓朋友站在前面,自己站在后面,這種演示過程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再告訴學生因為單韻母o和ü寶寶不乖,在家里偷懶不做作業、不讀書,所以爸爸媽媽不給他們出來玩,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做個愛學習的好孩子,讓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同時又使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4.讀兒歌
兒歌押韻,富有音韻美,容易上口,方便識記。如在教學漢語拼音之前,我通過啟發談話,并教學生讀兒歌:“拼音字母用處大,看書識字需要它,幫助學好普通話,我們決心學好它”,使學生了解漢語拼音的重要性,明確學習目的。在聲調四聲練習中,也可以通過兒歌的形式,指導識記,如一聲高高平又平,二聲好像上山坡,三聲下坡又上坡,四聲好像下山坡,單韻母頭戴帽,四頂帽子四個調,讀準音調很重要,āáǎà記得牢。押韻的兒歌,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淡化了教學的難點,更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總而言之,游戲的引入,不僅解決了許多教學重點、難點,使枯燥乏味的拼音字母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而且還把學生的思維拓展到了漢語拼音以外的其他的領域。
二、教給方法,培養能力
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似形的字母同時出現時,學生往往出現辨認上的困難。這主要是因為一年級的小學生在學習拼音字母時,大多是靠形象記憶,一旦遇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似形的字母在一起時,他們的形象記憶就有些模糊、混亂,難以分辨,以致讀錯字母的發音。如聲母“b d p q”區別,多年來我都在努力想辦法讓學生區別好這四個聲母:1、用兒歌區別:正6“b”,反6“d”,正9“q”,反9“p”;2、用順口溜區別:“右下半圓b b b,右上半圓p p p,左下半圓d d d ,左上半圓q q q。”可是由于學生年齡小,方向感差,兒歌倒是背得很熟練,可還是分不清,如何省時省力地區別這四個聲調,針對這種情況,我用硬紙片制成可以移動的教具,即用色彩鮮艷的硬紙片剪成半圓和一條長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上課時可根據需要隨時將其磁到黑板上,又可以方便地將其移動、翻轉。“b”的半圓向上一移動就成了“p”,“d”的半圓向上一移動又成了“q”,“b”的半圓一翻轉又成了“d”,“p”的半圓一翻轉又成了“q”,操作方便,學生看著它們的變化,像看變魔術一樣感到新奇有趣,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高。四個易混聲母就這樣在移動變化中深深地印在了孩子們的心中,并進行鞏固性訓練,我讓每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鉛筆和半圓,我念“b”,他們在桌子上擺“b”,我念“p”,他們在桌子上擺“p”,每擺完一個,同位互相檢查,全對的組可以加“★”。這樣,既可以動手操作,又進行了比賽,學生的熱情非常高漲,每個同學都高度集中精神,卻又不覺得累,不覺得煩。事實證明,通過游戲來學習,可以事半功倍。同樣的方法還可以用于其它的聲母教學,比如“f 、t ”的區別,也可以用于區別復韻母。
三、聯系語言,學習聲調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期3—7歲的兒童的主導活動應該是游戲,而口頭語言則是調節他們各種活動的主要交際方式。六、七歲的兒童在校外已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但不夠規范。在拼音聲調的教學中,學生開始時總是讀不準,分不清,為了化難為易,我在教學時聯系語言來幫助學生認識聲調。讓學生感覺到語言并不難,韻母四聲的學習迎刃而解了,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拼音的喜悅,使他們更愛學拼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