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維蘭


隨著時代的進步,增強我校小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和諧發展是我校小學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是提高我校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校寄宿生人數又約占全校的人數3/4,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學生的體質卻每況愈下。據參加區體育競賽情況看,我校學生的身高、體重比城區的差了一大截,與其他農村小學生相比也處于“低等生”??——身高低、體重低。因此為提高我校寄宿學生體質,對我校寄宿生進行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進行測量,并采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評價,然后從營養膳食等情況,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同時對影響農村小學寄宿生體質健康的不同社會因素(學生、學校、家庭、社會)進行調查和分析,以尋求影響農村小學寄宿生體質健康下降的社會原因,旨在為農村寄宿小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依據,為農村寄宿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基礎性材料。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學生:2016年5月份在校的寄宿生,共計480名學生。
教師:4名體育教師、一名校醫和23位班主任。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方法:通過查閱了解有關小學生體質狀況研究的論文、著作等方面的資料。
(2)問卷調查法:2016年5月份,發放問卷480份,回收476份,回收率99.17%, 其中有效問卷452份,有效率94.17%。
(3)數理統計法:運用Excel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文獻資料進行邏輯分析研究。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通過問卷法了解我校寄宿生體形、營養狀況、身高、體重等身體素質狀況和運動素質狀況、體鍛開展情況以及學生的需求,通過對教師的訪談了解我校體育鍛煉活動開展的現狀,分析我校的優勢以及弊端。為教育、體育、衛生工作的開展、研究提供了代表性的數據資料。調查結果表明,我校小學生較全區學生平均身體素質水平略差。
? ? 根據上述健康監測結果表明:我校小學低、中、高年級學生的體形呈現正偏態分布,身高體重偏矮偏瘦比例較高,并隨年級的降低,比例成上升趨勢;而肥胖形隨年級的遞增,也出現遞增趨向;在營養狀況上較低體重還是占主要地位,通過與部分營養不良和肥胖學生的調查訪談,得出導致部分學生營養不良主要原因是平時偏食、挑食、吃零食過多等。導致肥胖主要是平時膳食不合理、缺少體育鍛煉。總體上看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但肥胖問題、營養不良問題應該引起我們學校、體育教師的關注。
? ? 從調查數據來看,我校寄宿生的體能狀況還是比較好,這與我校體育工作開展的情況聯系密切。我校的籃球、足球、跳繩、田徑等運動隊隊員大部分是寄宿生,平時體育訓練運動量和強度大,同時有充足的時間和老師指導進行體育訓練,體能狀況是比較好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沒有參加訓練隊的寄宿生課外體育活動缺乏具體的管理和開展。同時校的專職體育教師配備率仍處于比較缺乏的狀態,師資量不足以滿足體育教學、教研工作的需要,雖學歷較高,業務素質水平較高,但是工作量偏重,不利于體育教學、教研工作的開展。我校的體育硬件設施是比較齊全,學生在課余之際可以鍛煉,但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意識較差,雖然學校采取了開放體育器材室,由于器材的缺乏、沒有老師組織體鍛活動,還是無法滿足學生體育鍛煉的需要,提高我校寄宿學生身體素質的難點工作。
三、存在的問題
1.學校是體質健康教育的主陣地
學生很多時間在學校里度過,在校教育對學生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是習慣的培養等。從問卷調查分析,教師和學生對體質健康教育的認識比較統一,大多數學生對體質健康的認識上比以往有提高,能關注自己的體質健康。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體質健康教育不重要,獲得體質健康知識的渠道窄,認識不深刻,可見我們對健康教育的宣傳尚未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2.我校寄宿生呈現較低體重與超重、肥胖兩極分化,而且比例呈現上升趨勢
在農村中有相當一部份家庭屬于貧困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家看管,孩子的膳食就是完全靠寄宿在學校的飯餐,但學校的提供給予每位學生的伙食是有限的,完全達不到學生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長久以往導致輕度營養不良的出現。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許多農村生活水平已城市化,富足的父輩們為了充分地滿足孩子飲食上的需求,各種營養品、飲料、零花錢等,隨孩子們享用導致了孩子的體重慢慢上升,逐而變成了超重或者肥胖。
3.我校寄宿生的體形與身體素質狀況
見表一、三、四,從中可看出標準型占多數,身高雖比全國平均值低,原因是大部分學生都是來自農村,體形較好,也容易出現優秀運動苗子。但由于當前社會、家庭還是偏重于子女的學習成績,不太重視子女的體能訓練時間安排,尤其是周末幾乎沒有家長帶子女去鍛煉,因此我校寄宿生的體能屬中等水平。
4.家庭經濟條件優越和學生意志品質下降是造成小學生體能素質下降的原因
現在的小學生從往年走路上學的習慣轉換成坐車上學。表面上看節省了學生上學的時間,但是卻減少了學生鍛煉身體的寶貴時間。現在農村獨生子女增多、父母的溺愛,體力勞動明顯減少。家庭、學校對他們的意志品質、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有所忽視,致使他們缺乏刻苦鍛煉的意志,怕苦、怕累的思想較為普遍。學生在體育課上,天氣稍熱不愿意動,天氣稍冷便怕出去,導致學生的體質也在下降。
四、結論與建議
1.培養學生飲食健康意識,學校注重合理營養、平衡膳食搭配
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的飲食和營養是提高與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手段。但我校寄宿生還有相當一部分不吃早餐、偏食或挑食,學校飯菜品種有限、大鍋的飯菜味道也不能滿足學生口感需求,最重要的是不能保證營養平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食欲和營養。學生膳食是涉及學生營養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大,需要多部門、各方面高度重視和協同聯動。
2.學校領導改變觀念,鼓勵體育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學校領導應加強對學校體育科的重視,從上而下改變思想、認識體育課的重要性。鼓勵體育教師“走出去”的學習,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當學生對體育運動感興趣后,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才會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地去鍛煉身體,彌補自己的缺陷,這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3.抓好兩操活動與開展豐富體育活動,切實促進學生心理綜合發展與培養學生體質鍛煉養成教育意識
早操、課間操時間較短,內容單一,學生缺乏興趣。也許有人認為達不到應有的鍛煉效果,然而,這正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品質,發展耐力素質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小學階段,通過學校體育活動使學生在文化學習的同時,在身體形態、身體素質上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和提高及給予重視。體質健康教育在本質上應該是一種養成教育,而養成教育是一種長期的、廣泛的、潛移默化的綜合性教育。農村小學應因地制宜與多開展體育活動,多為學生提供一些鍛煉機會。在文化課學習之余有效地結合一些體育活動,對學習壓力緊張的孩子們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4.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發展觀,政府部門督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與健康水平,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重視孩子的體質健康和全面發展希望廣大學生家長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發展觀,重視孩子的體質健康和全面發展,引導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培養孩子的鍛煉意識和習慣。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教育部門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真正樹立學校教育“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辦學指導思想,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依法治教,加強督導,切實落實學生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
五、結語
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讓孩子吃好、喝好、學好已不再是我們追求的唯一目標,能夠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更應該成為學校、社會、家庭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農村,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道路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名農村小學的體育教師,將積極學習專業體育知識,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為盡快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盡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