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
如今我國的教育形式呈不斷上升趨勢,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更是備受重視。小學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學,從多方面滲透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在當下使用的2016版小學語文課標中就從學生學習興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對學生多樣性的評價方式等方面,體現了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同時,教材作為課標的重要體現,更是從單元模塊中增添了更多貼近生活的教學練習。然而,當生活教育理論真正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卻碰到了許多問題。如:理論與現實脫節,導致課堂只按理論進行,形成千篇一律的學習模式;地區之間教育差距明顯,以致生活教育理論不能全面應用;這些都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實施形成了阻礙。
從1927年到現在,生活教育思想已經歷經將近百年的時間。但國內外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一直從未停歇,國內的學者更是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為當下教育研究的重點。但是,反觀我國教育形式卻不為樂觀,全國教師用書發行理事長張圣華曾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中提到過,很多的中小學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說,更不用說能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于實踐,并再有所發展。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教師的實際應用中少之又少,沒有發揮應有價值。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理論與現實脫節。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人大多都是一些學者,他們找到陶行知的手稿、刊物進行復述、總結,卻較少參加實質性的教育活動。而一線教師很難把學者的研究成果較好地轉化為模式化教學,使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一、加強生活教育理論的理解和交流
如今教師們側重于對課堂教學、說課點評的交流,而忽略了對教育理念的了解。而事實上有了正確的理念,才能有正確的前進方向,使教學模式有質的提高。結合新課標來說,生活教育理念符合我國當前的教育需求,能夠提供給學生生動的課堂。那么就需要學校與老師加強對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理解。其實,在落實生活教育的過程中,理念的領悟和理解只是一個基礎,更加重要的還是實踐,這就需要學校與老師的配合才能展開。例如進行室外教學或者一些校外社會實踐,如果在學校方面就對老師設置重重障礙,不提倡老師進行多形式教學,那么生活教育不可能真正落實到課堂。這不僅嚴重打消了老師的教學積極性,也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二、課文實踐化,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近些年的教學改革中,對生活教育的重視程度和領悟力有所提高。如果說曾經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為了教育,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能夠有一技之長。那么現在的生活教育更多的是為了學生有興趣的去學。生活教育使教育貼近于生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更快樂的成長。
有些教師注意盡全力讓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我曾經觀摩過一節小學的語文課,課文是人教版第五冊第11課《畫楊桃》。當時老師拿了一個楊桃,給了同學幾分鐘來試著畫一畫,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認真觀察,積極去畫,這就為這堂課打了一個好的基礎。之后再展示幾幅學生的作品,引入到本課課文。這樣的情境與課文的內容如出一轍,學生們感覺自己仿佛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他們更深刻的明白了文中“我”的想法和當時同學們嘲笑“我”的原因,也理解了“我父親”告訴“我”的那個道理。當這樣親身感受之后再讓他們去明白文章的深刻含義,讓學習變得簡單多了。這樣的一節語文課比只是看幾張楊桃的圖片來的更加生動,學生參與度也會更高。
課本中許多內容都貼近我們的生活,所以要把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也可以從社會中去學習去體驗。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和五年級上冊分別收錄了《頤和園》、《長城》和《圓明園的毀滅》,就可以嘗試讓學生親身體驗,實地感受。在孩子有過實地體驗之后讓他們在課堂上說說自己的感受,讓學生之間的思想相互碰撞,討論看看是否可以觀察到和文章一樣的景致,體會到一樣的情感。這時候當他們可以感受到和課文一樣的內容,他們會很興奮,對于課文的內在情感價值就能更容易的感受到。這種體驗不局限于幾篇課文,而是應該存在于大部分課文。
教學方式只是這樣簡單地改變了一下,起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教師不止是傳授書本內容,而是走到學生的心中去,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有用的,都是來源于生活取自社會的。這樣才能讓他們樂于去接受知識。
三、習作立體化,從生活中尋找素材
語文的學習不止是字、詞、句,作文也是很重要的一項。習作一直是語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小學對習作學習的培養一定要扎實,作為老師要多創造學生動手和親身實踐的機會。在人教版三、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都是以春天為主題的課文和單元習作。春天的到來在改變著我們身邊的一些事物,所以帶領學生去發現春天,能讓他們更好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化。春天的校園天藍云白,花紅柳綠,與其讓學生在教室看著春天的課文一遍遍生硬的學習詞語運用和寫作手法,不如帶著他們去校園尋找春天。在這樣的前提下進行課文的學習,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學習的課文中優美的語句,和生動的比喻句。在學習時也能親身感受到課文中春天的變化,讓美麗的春天深刻的印在他們的腦海里,讓那些優美的詞句躍然紙上,為他們的詞句積累和習作形成好的鋪墊。一篇好的習作要學生對事情有深刻的體會,再用合適并且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孩子這種細致觀察的習慣,把看到的景物隨時記下來,記錄自己當時最深刻的感受,等到寫作文時再總結升華,那么學生的作文一定會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文章。這樣的細致觀察不止是在寫景方面的習作會有很大幫助,在寫動物或者空間等其他單元的習作都有益處。
生活教育的指導思想,雖然歷盡了幾十年的時間,但是依舊對當今的教育有著積極地影響。無論是從當今的教材或者課標中,都能找到生活教育的影子。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的生活日新月異,教師們應該研讀生活教育理論的本質內容,學習其中的精華,融入到當下的教育中,給學生更加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同時也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平臺。讓更多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愛上祖國的語言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