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一、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所存在的現狀
關于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規定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學到有用的數學,這也就要求教師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明白和熟練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他們能夠利用已有知識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孩子們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現狀不是很好,一部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不高,對他們所學的知識的實際背景了解的很少,缺少必要的生活體驗;對于來自生活的各種信息不能準確理解,無法在腦海中形成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沒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做的方法就不夠準確,思路也就不夠開闊等等。
二、如何提高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有效的數學問題情境
1.數學問題根植于生活情境
我們所思考的數學問題和知識都來源于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在還沒入學之前,就已經有許多的數學知識進入了他們的活動領域并成為了他們特有的生活經驗。孩子們的思維活動也是他們生活領域的一部分。例如:行程問題、路程問題、測量問題……,全部都是生活和需求的關聯。這些問題既可以與知識的起源相聯系,也可以與解決我們的生活實際問題相聯系。所以說教師可以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不斷總結豐富的知識與經驗,用來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2.聯系實際,尋找生活原型
尋找生活原型主要目的是想將孩子學習到的新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他們明白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例如在課堂上提問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不同的原型。學生1:小紅每天幫媽媽做家務活能得到2元的零花錢,那么她一個星期(7天)一共能得多少元?學生2:每瓶酸奶2元,每盒10瓶,買3盒需要多少元?設置這個特定情境讓學生明白數學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這個環節學生思維清晰,表達正確,從而做到了利用生活情境來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
3.問題情境的展現與背景知識的描述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敘述情境或展示情境的過程就是一個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教師在教授相遇問題過程中,可以進行這樣的問題情境的設計:請兩名同學站在講臺前面兩邊,表演兩人相對走。教師發號:“齊步走”到兩個同學碰面為止。同學們在看了表演之后,教師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這是關于幾個人的問題?(小結:兩人,也可以是兩輛車、兩艘船等兩個物體)
(2)開始時他們站的位置怎樣?(小結:兩邊即兩地)
(3)他們是怎樣走的?(小結:面對面走即相向而行)
(4)老師喊“齊步走”表示什么?(小結:一起走即同時出發)
(5)結果怎樣?(小結: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這樣,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目標明確、層次分明。能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說,問題情境的展示結構和背景知識的描述要與問題的產生有著必然聯系,這種內在的聯系是通過情境的敘述而逐步顯現出來的。
(二)提高小學生自身水平
1.培養小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專研數學、學好數學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動力來源,更是孩子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要使孩子們對數學著迷,就要先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來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進而使孩子在求知欲的驅動下,向教師提出問題并能夠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2.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
隨著小學生不斷的成長,所積累的數學知識也不斷增加,數學認知結構也不斷的發展變化。數學認知結構的建立是一個逐步鞏固的發展過程,對于某一具體數學知識的學習而說。學習的初期,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通過原有認知結構和新知識的相互作用,只能在頭腦里形成相應數學認知結構的雛形,其結構及不穩定,需要緊跟其后的有效練習和在后繼內容學習中的進一步應用,才能形成鞏固和穩定的認知結構。
3.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有好的思維品質才會有好的解決問題方法,在培養孩子們思維品質的時候要注意孩子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與獨創性等。從思維的深刻性來看,要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善于鉆研問題的能力,從復雜的表面現象里,發現本質的、核心的問題;在靈活性的處理上不能只局限于一種方法,一個問題,要善于舉一反三;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來解決實際問題;在創造性上要培養孩子思維獨創性,不刻板,不因循守舊,不按部就班,有創造意識。
(三)提高教師自身水平
1.改變教學方法和方式
孩子們獲得知識的多少,能否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都與教學效果息息相關,而不同的授課方式、方法的選擇又會影響著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授課過程中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一味的將知識硬灌進學生的腦海中,其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為了讓學生獲取并吸收更多的知識,就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保持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切忌只是為了完成授課計劃的教學方式。
2.擴大教師自身的知識體系
這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獲取知識,這就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所以要求教師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擴大知識結構體系,不斷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事件證明,教師如能夠把他們已具備的數學知識與課堂的具體情境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與行為有關的知識,其教學效果將進入佳境,學生所能獲得的知識也能得到很好的吸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